淺談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改革分析
葉曉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設計日益成為美化人們服飾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術。本專業培養能系統掌握服裝設計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利用開拓性的設計思維能力以及嫻熟的服裝工藝表現力,在服裝企業、服裝研究管理單位從事成衣設計、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服裝設計;課程改革
一、引言 2010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實現持續良性發展,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歷史高位。 未來服裝企業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兩類人才,即開發類、營銷類人才,具體來說是三種崗位:設計、制板、銷售。且在人才需求的數量上有增無減。 隨著服裝產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服裝行業環境對我國的服裝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強調本土化、品牌化的大格局下,進一步更新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強化專項服裝設計,重應用、重實訓、讓學生在創作及表現的過程中真正理解設計的內涵,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服裝設計專業學科的發展。 全國服裝專業高校200多所,每年服裝專業畢業生大約2萬多人;專業辦學水平較好的高職院校有邢臺職院、常州紡服職院、南通紡織職院、浙江輕紡職院、武漢職院、廣東紡織職院、嘉興職院、溫州職院等十幾所;對20多家企業及省屬高職院校同類專業及歷屆畢業生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基層從業人員學歷偏低,服裝企業對熟悉生產設備、工藝設計與實施、產品設計、服裝營銷、連鎖店經營與管理、服裝生產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主要是中層管理和技術崗位、終端營銷崗位,主要從事產品設計、制板與CAD操作、連鎖店管理與營銷等工作。 二、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教學環境差 學校校教學環境,與企業真實的生產、制度環境差距大,學生希望增強實訓、實習環節。教學基本實訓基地應包括有服裝展示廳、服裝表演廳、設計工作室、服裝工藝工作室、服裝陳列實驗室、服裝CAD實驗室、服裝CAM實驗室、服裝制板實驗室、服裝工藝實驗室、立體裁剪實驗室等,大多數院校因為經費的問題,教學環境以及條件與企業相差甚遠。 (二)專業設置內容不合理 課程的設置、內容與就業崗位工作脫節,理論過多,應多開實踐課程,掌握工作經驗。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認識服裝,才能獲有更多的直接經驗,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設計。服裝專業是產業課程,強調知識的應用性,實踐性。在多年的教學中越來越感受到本專業的設計課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教學活動沒有走向社會,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學生的設計是準理念型的,思維無法拓展,市場應變能力差,不少學生畢業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學知識在工作實踐中的應用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磨合。 (三)實驗教學設備不先進 學校的實驗設備在先進性方面與市場有差距。目前市場上比較先進的實驗設備主要有香港、日本、歐美等先進國家專業教材和最先進的電腦CAD輔助設計、打板放碼,以及最新流行咨訊。 三、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學做一體的教學內容 1、淡化理論課與實踐課界限,每門專業課都是實訓課 2、引入企業內容,課程項目化(虛做和實做) 3、虛做項目在校內進行多方評價,實做項目企業評價,使學生在校即可積累工作經驗 由此看來,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還要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與實際結合、與市場結合、與企業結合、與具體課題結合,是服裝設計專業與企業結合的目的所在。與具體課題結合以后,市場的瞬息萬變會迫使教師不斷更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可以防止空對空地教學理念。 (二)項目團隊的教學方式 1、一門項目課程由2~3位專業教師組成團隊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時間上相互交叉銜接;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學;3、淡化考核,注重過程管理。 綜上所述,“以項目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通過與企業合作、創新設計等多種形式,把課程學習的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完成一個具體的設計任務為主線。 (三)加強師資力量,改革教學方法 1、教學改革研究:教研項目、教學研討會、專指委會議;2、管理制度:說課常態化(集體備課、議課),公開課制度,聽課制度,師徒結對幫扶制度,教研活動制度,找不足、高效化;3、培訓:多送教師去國外交流,參加專家講座以及企業鍛煉。 四、結論 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學才是真學,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是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 它是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組織、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的體系。也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是教學經驗的系統概括。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應該探索與企業合作,達到工學結合的目的,使教學內容適合于高職教育的需要,符合行業和崗位需求特點,融技術性、藝術性、綜合性為一體,強調三者的完美結合。通過學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具備設計能力、綜合表現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