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服裝的人性化設計
孫瑾
摘要:本文的重點論述了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微妙關系。通過不同的裁剪方式論證,人體與服裝之間的合理搭配。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
關鍵詞:服裝與人體;人體設計生理因素;人性化的心理因素
服裝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微妙,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我要通過不同的裁剪方式來體現人體與服裝之間的合理搭配。
一、環境、人與服裝
(一)衣與人的關系
服裝藝術與其它藝術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以人為對象,而且直接把人作為表現要素來處理。作為服裝的構成要素,材料、色彩、造型樣式、制作工藝、環境條件等都是可變的。與此相對應的是人的體形不變。“功用”是服裝設計構思中審美思路的基礎,服裝設計的任務不光要解決設計的美感問題,而且要能使產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
(二)服裝設計的相關要素
服裝設計是一項綜合設計的觀念,是通過設計師以他獨特的認識視角、創造能力對人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復合環境、風俗習慣和時尚因素,運用身體裝飾、身體表現、裁剪方法和縫制工藝等技術手段重新建構一個更合理、更理想的人物社會性面貌。身體、心理、社會是構成現代社會人的三個方面。身體是構成形象的基本物的參照,心理是感性的、本我的追求,社會規范是理性的社會制約.
(三)服裝人性化設計的歷史
19世紀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造就了富裕的工業資產階級,他們一方面具有越來越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服裝便是一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沃斯創立了高級時裝業開始,時尚成為高貴、典雅、奢華的象征。西方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前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從而也帶動了現代服裝的發展,特別是受到“現代設計”思潮的影響,出現了簡潔、明快、強調機能和現代感的服裝形式,夏奈爾、迪奧、圣.洛朗、皮爾.卡丹等服裝設計大師將經典、簡約、嚴謹、理性的設計風格推向了極致,成為服裝設計師紛紛效仿和追隨的楷模。
綜上述,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布瓦列特曾經是第一個提出“把女性從身體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設計師,他設計了裙口非常窄小的“緊口群”,穿這種裙子的女士不得不小步走路,好像日本的藝伎一樣。這個設計違背了他原來自然、功用的初衷,失敗是必然的。
二、服裝人性化設計的生理因素
(一)人體形態與服裝結構
服裝構成的依據不是某件衣服的裁剪數據和公式,而是人體,人體是紙樣設計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服裝為人服務的人性化設計原則。人體形態特征如下:
(1)人體體形的對稱性
人體以前后中心線為界,左右大致是對稱的,在人體美學上,是把這個作為人體左右對稱(Symetxy)和左右不對稱(Asymetry)的美學效果來處理的。由于人體對稱,所以服裝結構也基本左右對稱。
(2)人體體形的復雜性
人體的構造大致可分為軀干和四肢兩部分。
軀干由頭、頸、胸、腹組成,在身體的_中上部;四肢是由上肢、下肢組成,有運動支撐軀干和平衡重心等作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的體態骨骼不盡相同,身型特征以性別區分為:男性身型特征和女性身型特征。
(3)人體體形的立體性
由于人體是由起伏不平的曲面組成的立體,因此,設計時適合于體型,適合于動作,適合于人體的立體曲面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型設計和內在結構的設計強調人體優美造型,揚長避短,充分體現人體美,展示服裝與人體完美結合的整體魅力。 (二)人體色與服飾色彩的對應
我們每個人的臉都不是白紙一張,人體是有顏色的膚色、發色、瞳孔色、唇色、紅暈色等,而人體色特征,是受三種色素——核黃素、血紅素、黑色素作用,造就了世界上黃、白、黑、棕等不同人種。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我們每個人之間色彩屬性上是有微妙差別的,我們將這一色彩屬性稱為“基因色彩”。你的“基因色彩”決定著你穿某些顏色是和諧的而穿某些顏色排斥。
三、服裝人性化設計的心理因素
(一)頂級設計師與服裝的人性化設計
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的成功典范得益于他們對人性深層次的關注和探究,得益于他們對“為人而設計”思想的深刻體會。
高級時裝大師之一的夏奈爾(CocoChanel),她的重大貢獻不僅僅在于她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時裝,而是改變了時裝設計的游戲規則,其設計的服裝表現了女性的自信和自強,這是一個革命化的變革。她超越生命極限的設計和祟尚自由隨意搭配的風格,敢于沖破傳統,解除服裝設計中虛偽的裝飾和束縛,她說:“服裝應該有生命力,就像穿著它的女人一樣能自由運動?!毕哪螤栒f:“我設計的女裝,要使婦女們愉快地生活、呼吸、自由、舒適、看來年輕。”與其說夏奈爾的設計是服裝的革命,不如說是婦女的解放革命。其生命體現的對女性的尊重,是徹底的人性化。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裝設計師之一的克里斯汀迪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啟了女性服裝革命的大門,1947年推出被譽為“New Look”的第一場個人服裝發表會,強調女性優美線條的柔軟肩線、束腰和大圓裙以及每一個女性美細節的時尚新裝,以一種近乎瘋狂的美麗征服了人們,其實迪奧的成功是其迎合了二戰后人們厭惡了鋼鐵戰爭,向往柔性美的心理。是社會的人性化。
(二)服裝設計通過服飾符號展示人的社會性角色
(1)服裝的社會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服裝的社會倫理功能?!兑紫缔o下》中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見,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裝飾的功能,而更加關注的是其“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從夏、商到周朝,隨著服飾禮儀制度的完善,這種觀念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用穿戴裝束來統一人的思想,不厭其煩地反復修訂服飾制度.以此來規范各階層人的行為,來“治國安邦”。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一個強調平等、自由、個性的現代社會里,我們仍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服裝的社會化屬性。人們通過服飾這種人體的外包裝物向社會傳達各種信息,如穿衣者的社會身份、階層、等級、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審美趣味等。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服裝是一種“非語言性的信息傳達媒體”,它就像名片一樣,在無言中向他人展示著完整的自我。從符號學的角度看,即服裝的“符號功能”。
究其原因,是由于個人的社會作用所決定的。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其自己獨有的社會定位與社會分工。人的衣著應適合其社會分工特點,例如軍人的衣著應體現軍人保家衛國、捍衛主權的精神面貌,并且適合參與大運動量的戰爭和軍事訓練。而對于法官來說,其社會分工體現在通過司法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上。所以法官的衣著應該彰顯個人的穩重、干練、體現法官的深厚內涵,從而博得當事人的信任和尊重,以便更順暢、更快捷地平息糾紛。
(2)服裝的社會性需求
服裝是修飾品,服裝業是人的社會角色語言。當我們每人脫離社會角色成為純粹的自然人的時候,我們希望展現個性的美,與眾不同的美。當今的社會是追求個性的時代。人們努力創造個性,尋找自我感覺,服裝的社會評價出現了“個性化”、“情趣化”等的傾向。因而,服裝的設計更講究柔性,要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未來的設計一對一服務不僅僅是演藝明星政要的特權,一對一即人性化設計必定是一種潮流。
任何服裝,任何款式,究其結果,都須和人體擁有一個完美的組合。光是服裝款式完美,與人體不協調,設計不算成功;單與人體相結合,卻失去款式的美感,亦稱不上美。所以兩都結合完美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服裝結構設計》 高教出版社 魏靜;
[2]《服裝設計學》 高教出版社 劉元風;
[3]《中外服裝發展史》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陳東生,甘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