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視域下影視廣告設計與制作優勢
張媛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使影視廣告更加有吸引力,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需要將數字媒體技術與影視廣告相結合,為影視廣告注入活力。將數字媒體與影視廣告結合,不僅能夠節約成本,也能縮短廣告制作的時間。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這一主題中,從各角度分析中國發生的變化,借助數字媒體,給觀眾帶來新的感官體驗,同時,以公益廣告的形式,能夠向觀眾更高地傳播向上的價值理念。
關鍵詞:影視廣告;數字媒體技術;創新;70 周年
網絡的發達使信息傳播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信息傳達發面,最能直觀表現出所要描述的內容的方式當屬于影視廣告一類。在同類影視廣告中,好的創意與制作往往能夠收獲更多人們的青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媒體與影視廣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許多以往無法實現的畫面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表現出來,無論是在節約成本還是時間上,都收到了不錯的效益。相信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不斷發展,影視廣告業會越來越好。
一、數字媒體技術影視廣告現狀
(一)創意是影視廣告的靈魂
影視廣告的發展態勢良好,在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廣告。數字媒體與影視廣告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好的創意是影片的核心與靈魂,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帶來不錯的廣告效果。但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經費、拍攝方式等。這些因素往往限制了創意,使制作人員不能將想法盡數實現,導致最終的影片效果達不到預期。在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下,影視廣告與數字媒體進行了結合。許多由于外界因素而不能實現的想法得到實現,它不僅為廣告制作方節約了成本與時間,也能將許多好的創意進行實現,讓廣告更加生動。
(二)商業廣告與公益廣告的比例嚴重失衡
近年來,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市面上出現的影視廣告種類繁多,但大部分仍是具有商業利益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宣傳廣告。商業廣告具有較強的盈利性,有著明確的受眾定位,其目的主要是向目標群體宣傳自己的商品,以此來進行盈利。商品的不斷更新,對于廣告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導致商業廣告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商業廣告的數量在持續上升。公益廣告卻與商業廣告相反,與商業廣告不同的是,它并不以宣傳商品,引導觀眾購買為目的,而是為了向觀眾傳播正確的價值理念,提高觀眾的道德素質而出現的一種廣告形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公益廣告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但仍具有較大的缺口。無論何時打開電視,都能看到商業廣告的播放,可公益廣告出現的次數卻少之又少,由此可見公益廣告與商業廣告的比例嚴重失衡。
二、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設計中的優勢
互聯網的進步帶動了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影視廣告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影視廣告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何在短暫的廣告中,清楚地讓觀眾了解廣告要表達的意思,是每一位制作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在傳統的廣告中,由于技術設備的落后,使得廣告較為單調,無法有效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且,傳統廣告的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制作出一部廣告所要花費的精力是很大的。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影視廣告的制作方式有了改變,利用新技術可以簡單高效地完成以往無法完成的制作,大大減少了廣告的制作成本及制作周期。相較于以往傳統的影視廣告,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制作的影視廣告,在聲畫上更為流暢,加入的新興元素讓影視廣告更加吸引觀眾。畫面是影視廣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畫面,就無法很好地傳達信息給觀眾。以往的傳統影視廣告畫面單調,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于影視廣告的要求也變得更高。傳統的影視廣告顯然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讓觀眾在觀看影視廣告的過程中,腦海中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加深觀眾的印象,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對影視廣告的畫面進行編排、剪輯,優化廣告的內容,讓畫面更加生動。在影視廣告的后期制作中,利用相關軟件對廣告的畫面、音樂、配音等進行調整優化、豐富廣告的細節。借助圖形圖像處理、數字處理技術等,讓廣告的制作更加簡便高效,保證影視廣告作品的質量。
三、數字媒體技術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廣告中的應用設計
(一)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影視廣告的設計流程
1 .劇本及分鏡創作在一個影視廣告的設計過程中,劇本是整個廣告的基礎。在前期的籌備中,我們就新中國成立70 周年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對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以來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進行研究分析。從國家建設到人們生活的變化,我們都一一進行討論,最終認為從細節之處更能展現出新中國的風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我們從人們的生活方式入手,將影視廣告分成了幾部分,每一部分都表現了不同方面的生活變化。在分鏡上,我們對每一部分的內容進行多個角度的拍攝,選擇較多日常的場景來拍攝,以此來拍攝出更接地氣的廣告。2 .制作過程的分工及素材拍攝廣告的制作過程較為繁雜,準備工作較多,在前期的策劃中,我們就對團隊成員的工作進行了合理的分配,讓每一位成員都能參與到廣告的設計制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能夠更好地進行廣告的制作,例如,有的成員文采較好,便擔任劇本及臺詞的創作,再由團隊共同商議修改,決定出最終的版本,再進行后續的工作;再者,有的成員擅長繪畫,我們便想到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將繪畫融入影片中去,為廣告的內容增色。在取材拍攝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選取人們日常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場景,以普通人的角度來進行拍攝,使廣告能夠更接地氣。3 .畫面的創新在影視廣告中,畫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影視廣告中,我們嘗試對廣告的內容及畫面進行創新,將以往的建筑風貌及生活環境以插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再利用平面圖像處理技術及后期特效合成,將插畫融入廣告中,以此來把觀眾帶入到廣告中。對于插畫的風格,由于畫面是需要展現過去,我們確定了繪制一到兩幅復古風的插畫,分別展現建筑風格及人們的生活環境,在繪制過程中,我們利用了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于插畫的色調及特效進行了大量的調整,呈現出復古風的效果,再利用相關技術,實現不同畫面之間的融合。4 .后期制作在前期的籌備以及制作過程中,我們明確了所需要的效果及呈現的方式,在拍攝結束后,利用平面圖像處理技術及剪輯、調色技術,對拍攝的素材從各個角度進行剪輯整合,再將插畫融入廣告中,不斷進行調整。在后期調色過程中,我們對于整個影片的色調進行了統一,讓廣告看上去更加具有觀賞性。在場景的轉換過程中,我們注意與前一個場景的銜接,確保在轉換過程中不會過于突兀,影響整個影視廣告的平衡感。在剪輯的過程中,我們對于聲音與畫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在此片中,音樂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選定了音樂之后,在剪輯過程中不斷對畫面進行調整,讓畫面與音樂更加統一。
(二)數字媒體技術使影視廣告的呈現更加多樣化
對于廣告而言,如何在短時間內向觀眾傳達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廣告在設計上不能過于死板,需要一定的創新,提高觀眾的感官體驗。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這個主題上,如果從國家角度去剖析新中國的一系列變化,將會是一個非常宏觀的畫面,難免會給觀眾帶來嚴肅的感官體驗。而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從普通人的身邊事物進行分析,以更接地氣地方式將這70 年來的變化展現給觀眾,給觀眾帶來一種親切感,能夠給觀眾帶來共鳴。圍繞著普通人生活方式及周邊環境的變化進行敘述,例如,人們的出行方式的變化以及社交方式的變化,這些都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細微之處體現,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認同感。如何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有效地引起觀眾的共鳴,讓觀眾有較強的代入感,能夠感同身受,是我們一直在研究、討論的問題。我們既希望能夠體現出祖國在70 年間的變化,也希望讓廣告的內容于觀眾而言不那么遙遠,因此,我們考慮從生活上的細節出發,逐漸向其他層面遞進,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對廣告后期的制作,從而保障廣告的質量。從廣告的表達手法來看,我們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方式,以普通人的角度,記錄他們身邊所發生的變化,以此來反映整個中國在這70 年間的變化。從普通人身邊的環境,以及他們目前的生活方式,通過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中呈現出不同的畫面與場景,能夠很好地拉近廣告與觀眾的距離,增強觀眾的感官體驗。
(三)以公益廣告的形式進行制作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益廣告在影視廣告的占比并未增加,相較于商業廣告,公益廣告并不具備著盈利性,但在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上,公益廣告明顯更占優勢。公益廣告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向民眾宣傳民族的優秀文化等。在廣告的制作過程中,我們希望廣告能夠引發觀眾心底對于祖國的熱愛,傳遞愛國的思想,對此,我們在創意上進行了深化:以講述的方式將故事呈現給觀眾,利用畫面與音樂將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新中國成立70 周年這個主題,能很好地與公益廣告相契合,通過公益廣告的形式,向觀眾傳達國家富強、繁榮昌盛的現狀,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四、總結
影視廣告的制作與數字媒體技術緊密結合,借助數字媒體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地制作出高質量的影視廣告作品。在制作影視廣告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能夠吸引觀眾的創意,對于故事的敘述手法及場景轉換的方式,也需要制作人員的斟酌。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影視廣告的制作過程也變得更加高效、智能。影視廣告的數字化發展是必然的,這就需要影視廣告的設計、制作人員更加充分了解及應用數字媒體技術,讓自身的創意和思維能夠順應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這樣才能設計、制作出更好的影視廣告作品。
[1 ]劉笑.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影視廣告設計[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 ,37(12):221+223 .
[2 ]馬婷.淺析新媒體時代公益廣告的現狀與發展[J].西部廣播電視,2020 ,41(17):73 -75 .
[3 ]婁佳欣.關于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廣告中的應用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4):190 -191 .
[4 ]劉蘊瑩.數字技術在影視藝術中的應用與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 ,11(17):249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