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設計中對2D方面的色彩研究
未知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動畫片色彩設計有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在創作者能夠吸收和借鑒各種創作元素,比如電影中的色彩元素,國畫中的色彩元素,民間皮影、剪紙中的色彩元素等,而且我國的動畫創作者還能大膽學習國外先進的色彩設計經驗,移植國外成熟的創作模本,來為我國的動畫創作服務。但是,我國動畫片色彩設計走向成熟與輝煌的路還很遙遠,我們必須實實在在地去應對、解決一系列問題,調整與完善現有條件的內部結構,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并且在學習與反思中發現新的運作思維模式,從而開拓出一片更為廣闊、自由的市場空間。 關鍵詞:動畫片 色彩 人物造型 藝術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artoon color design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which the creators could absorb and draw from all kinds of other creating elements, such as the color elements of the films, the Chinese paintings, the shadow plays and paper cut. And our creators also study from advancing foreign experience of the color design and transplant the mature creating models to serve our own cartoon creating. But as we all know ,there is still much things to do for us to make the cartoon color design mature and glorious. We must deal with it carefully, 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djust and perfect the inner structure under present conditions. We shall make full use of what we possess and find new thinking methods by learning and self-examination. By these means can we open up broader and freer market space.
Key words: cartoon, color, character shape, art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1.1動畫片的發展... 2 1.1.2動畫片色彩設計的現狀... 2 1.2研究意義... 3 1.3研究方法... 3 第二章色彩概述... 5 2.1色彩概述... 5 2.1.1色彩的概念和特征... 5 2.1.2色彩的作用... 6 2.2色彩的發展歷程... 6 2.3色彩的分類解讀... 6 2.4色彩對心理的影響... 10 2.4.1色彩對大眾情感的影響... 10 2.4.2色彩對大眾認知的影響... 10 2.4.3色彩對大眾判別力的影響... 11 第三章幾個典型環境中色彩運用的分析... 12 3.1張藝謀電影中色彩的分析... 12 3.1.1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分析... 12 3.1.2經驗總結... 13 3.2國畫色彩表現的分析... 13 3.3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色彩運用分析... 14 3.4皮影戲的色彩運用分析... 16 第四章《童年》中人物色彩分析... 18 4.1對人物心理的分析... 18 4.1.1作品人物的認知能力特點... 18 4.1.2作品人物的情感與意志... 18 4.1.3作品人物的個性形成... 18 4.2對色彩搭配的分析... 19 4.3對色彩搭配與心理的關系分析... 20 4.3.1紅色的反映特征... 20 4.3.2橙色的反映特征... 21 4.3.3黃色的反映特征... 21 4.3.4綠色的反映特征... 22 4.3.5藍色的反映特征... 22 第五章經驗及啟示... 23 5.1色彩設計彰顯人文關懷... 23 5.1.1色彩設計應構建以人為本的理念... 23 5.1.2人文關懷源于細節... 23 5.2色彩設計體現個人風格... 25 5.2.1依據內容,確立基調風格... 25 5.2.2依據臺本,確立藝術效果... 25 5.2.3依據個性,確立鮮明特色... 26 5.3色彩設計體現人物形象... 26 5.3.1運用色彩的符號化處理... 26 5.3.2通過色彩搭配矛盾凸顯人物形象... 27 5.3.3通過作者獨特的創造體現人物形象... 27 5.4色彩設計配合主旨需求... 28 5.4.1真誠的理解... 28 5.4.2準確的定位... 28 5.4.3特寫的運用... 28 5.5色彩設計符合玩家情趣... 29 5.5.1襯托場景,體現情趣美... 29 5.5.2拓展外延,體現意境美... 29 第六章結論... 30 參考文獻:. 32 致 謝... 34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與十年前相比,中國的動畫事業似乎是有了一定的成長,國內也涌現出一批批相當優秀的動畫人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與完善,以及一系列相配套措施的陸續出臺,也帶動了動畫事業的發展進程,使得每一個中國的動畫迷都為之感到歡欣鼓舞。也正因為如此,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動畫事業也應該有能力、有基礎長大“成人”了,讓它從一個只是面向低齡幼童的“益智玩具”的角色中擺脫出來,從而發展成一種更具活力、更市場化、更有經濟潛力的行業,它需要面向更廣、更多層次的觀眾,它還需要書刊、電視、電影、游戲及周邊等更為廣泛的宣傳和運作。 1.1.1動畫片的發展 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我最早能夠接觸到的新型動畫是日本的武內直子(現在是姓“富堅”了)的《美少女戰士》,它是被刊登在96年《少年漫畫》的創刊號上。近十年之后,我國無論是本土動畫家的數量還是本土漫畫本身的質量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可即使是這樣,現今能夠引起廣大中國動畫愛好者熱切關注的卻依然還是那些“進口產品”。而這一切或許就是由于中國的動漫行業的不成熟所造成的——無論是給動漫創作者的天空還有待拓寬,還是漫畫本身的質量問題。不過,這一“小小”的挫折并不能真正打擊到中國漫畫業自身所具有的那一股難以抵擋的生命力,它只不過是還很“幼小”罷了。它就好像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在渴望與憧憬中等待著一個適當的成長機會。不過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的等待所帶來的只能是失望和無奈。我們看到類似于Flash或手機短信等其他娛樂性事物在短期內迅速崛起。其中的原因除了作為動漫專業人士自身的消極被動,還有兩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中國人對日、韓類“文化”本性上的排斥,其次則是“動畫根本上就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的觀念。但事實上,在這片廣大的、有待開發的動畫市場中,評價一部動畫作品的良莠已有了新的定義:只要是可以吸引廣大動畫迷眼球的、能夠有本事讓動畫迷們為之掏空腰包的動畫片,就是好的動畫片。我們應該相信現代人的審美眼光,放手地去創作一些更有意義、更生動活潑的動畫作品。再加上中國在漫畫方面是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實力的,我們可以在保持一個謙
虛地向他人誠心請教的學習態度的同時,獨立地發展中國式古典動畫。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按照市場要求有重點、有層次、積極主動地去將整個動畫行業發展壯大。就現今市場要求而言,中國的新型卡通類動畫已成為廣大漫迷所關注的焦點,所以,使其先行一步地完善,或許可以被稱之為當務之急。 1.1.2動畫片色彩設計的現狀 FLASH的短片動畫形式的盛行,在于它為電腦網絡的娛樂性提供了優良的服務。但它在其他方面卻受到了很多的限制,這時我們終于發現自己對動畫的開發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因為就動畫本身而言,無論是題材的選擇、制作的手法,還是其所需的表現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它應該可以和現今任何一種面向公眾的藝術表達形式相媲美,它能夠很容易、形象地為每一位觀眾展現出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如果應用得當,它可以向大眾展現更為復雜、纖細的精神世界和想象空間。無論是現實,還是虛幻它都有能力將其拿捏的很好,因為它具有極強的可操控性。在不久的將來,動畫一定可以成為一種能夠積極適應市場要求的主流產品。 首先,從動畫色彩設計的手法上來看,我們還有很大空間可供使用,如:國畫、泥人、皮影、年畫、電影等等。 其次,動畫色彩表現形式的選擇應該更加地多樣化,并以電視、電影等主要傳媒體系為主,以FLASH制作為副。其原因是,電視與電影所面向的觀眾群更為穩定,人們對其的關注也會比較持久,而FLASH則是一種優秀的廣告載體(當然, FLASH也不僅僅只是適用于廣告) ,在有了它的支持勢 必會如虎添翼。可是就目前狀況而言,依然是困難重重。 最后,色彩設計要始終圍繞內容來展開,因為內容才是貫穿動畫整體的靈魂,是觀眾對動畫作品感不感興趣的關鍵。動畫作品的主要功能是娛樂,作為一種有顏色、有聲音、會動的藝術文化載體,它需要引起觀眾視覺和意識上的沖擊和共鳴。如果在動畫所選擇的劇本內容里,有立意不夠明確,情感不夠豐富,內涵不夠深刻等類似的問題,哪怕是再精良的制作,也勢必會降低這個作品的檔次。 在我國主要的動漫消費群已不再是12歲以下的兒童,而更多的是中學生,或者大學生并且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群體一定還會向更高年齡層、更高文化水平的觀眾擴展。所以,思想單薄、色彩單調、情節簡單的動畫片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我們應該在動畫作品里添加一些更為成熟的東西。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的信息來源不會僅僅局限于動畫,反而會使其因為動畫本身的信息量太少而對動畫失去興趣。所以放寬我們的視野,真
正地拓展、豐富動畫色彩,加深動畫內容內涵,用動畫手段表達更真實的生活與思想空間才真正是我們動畫作品發展的走勢和方向。當然,這個所謂的放寬也不應該是毫無顧忌的,它應該和漫畫遵循著同一個原則——成熟、嚴謹、正面。 1.2研究意義 本文對于色彩設計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我國動畫行業現實存在的三個基礎性問題。 一是畫面問題。如今,我國已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動畫家,他們的畫面精美,甚至華麗,分鏡也更為靈活、成熟,但是,卻還不夠“精致”,更多的動畫畫面甚至是粗造、生硬。最明顯的是,人物與背景不能相互融合,即透視關系不合理。 二是,色彩搭配在塑造人體構造、肌肉表達、體態展現方面均不夠完美、不夠正確(特殊畫風另當別論) 。 三是背景色彩過于單調——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花網就是氣氛網。 最后,還有個別漫畫家筆下的人物色彩搭構雷同,目光呆滯,表情不生動、不合理。而且本土漫畫還存在著一個創意貧乏的現象,就如服裝來說,我們很難穿出一件屬于自己動畫人物的衣服,不是穿不起,而是真的沒什么可穿的。平庸的畫面造就了人物平庸的臉、衣著和發式。我們需要更為強而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漫畫能夠像日本經典作品那樣長久地留在漫迷的心中,那么我們應該本著“不擇手段”的決心和毅力,不斷學習、不斷磨練,并為追求完美而努力。 此外,本文中對動畫所給出的部分意見也許是適用的,淺見中無疑會有紕漏和不足之處,所以我希望能得到每一位能夠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的諒解和批評。不過文章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多少引起一部分人對動畫行業的關注。而這關注不僅僅在于動畫存在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對其發展的一個思考:所謂發展,往往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而資金往往又是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同時也是其發展的最終目的之一。所以,我希望眾多有關人士能夠選擇性地放棄所謂的限制,并正視動畫所擁有的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且試著去了解它、運用它。這也是讓我國動畫行業逐步成熟,面對現實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更是動畫工作者在為每一位動畫愛好者全心服務的目的和動力之一。 1.3研究方法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筆者參閱了大量與動畫色彩創作相關的書籍和學術論文,同時積極關注國外動畫片發展的最新進程。為了使本文論述的更加切合我國
目前的實際情況,筆者結合自身留學的經驗以及切身工作感受,還參閱了相關網站的相關資料,并與部分業內人士進行了詳實的訪談,采用對比、分析寫法,著重論述了六個方面的內容。 本文初序言和結尾外,還包括四部分內容,分別如下: 第二章是對于色彩的概述,主要闡述了色彩的概念和特征,并對色彩進行了分類解讀,在此基礎上還著重闡述了色彩與心理的關系。 第三章是對幾個典型環境中色彩運用的分析,文章中第一個分析了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運用;第二個分析了國畫中的色彩運用原理;第三個分析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色彩運用以及民間皮影的色彩運用。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我國動畫色彩設計應該吸收和借鑒的有益成分。 第四章是對筆者創作的動畫作品《童年》中色彩設計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進行剖析,并且分析了色彩設計與表現人物心理之間的關系,為以后的動畫創作指明道路。 第五章是對全文的總結和概括,著重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動畫片色彩設計應該考慮的地方,一是色彩設計彰顯人文關懷,二是色彩設計體現個人風格,三是色彩設計體現人物形象,四是色彩設計配合主旨需求,五是色彩設計符合玩家情趣,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3.3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色彩運用分析 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城南45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鎮之一。這里相傳
為戰國時期協助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名垂青史的朱亥故里,又因公元1140年岳飛在此大破金兵而聞名天下。朱仙鎮木版年畫創始于北宋,昌盛于明清,新中國建立之后又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我國民間刻版印制年畫之開端。它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泛,曾影響帶動中原、江南、西北等廣大地區民間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繁榮,在我國民間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近幾年,在國內外的展覽中也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為吸取我國民間藝術精華,特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色彩表現方面作一粗淺的論述,以此就教于諸位專家、學者。 首先,朱仙鎮木版年畫運用色彩的平衡手法,保持了畫面的完整性。平衡對繪畫藝術作品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木版年畫在色彩的布局上很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木版年畫使用的顏色種類不多,一般只有紅、橙、黃、綠、紫,印刷的工藝是先印墨版,然后一版接一版套色。年畫藝人在設色時,并不完全受畫面形象限制,而是隨意分色,讓各種顏色在畫面上盡可能出現,這樣印出來的畫面必然是色彩斑斕,五光十色;人物的服裝花花綠綠,背景、道具也是色彩各異,甚至一件兵器,這一半是紅色,那一半卻變成了紫色。這種五彩斑斕的畫面效果,正是裝飾門庭宅院,歡慶新春佳節所需要的藝術氛圍。更重要的是民間藝匠們運用各色滿布畫面的設色方法,輕而易舉地在畫面上,解決了色彩的平衡問題。 木版年畫以亮麗的色彩造型為主,粗獷、刀工考究的墨線,在遠處看來沒有什么明顯的視覺效果。畫面上的幾種色彩,不僅色相上對比強烈,而且明度差別更大。槐黃色淡雅,明度上與毛邊紙、粉簾紙、黃丹紙等印紙相差很小,而濃厚艷麗的“葵紫色”幾乎接近黑色;“苦綠色”偏亮;“木紅色”偏重;“章丹色”明度又不太穩定。要運用好這幾種有限的、明度差別極大的色彩去設計那些內容不同、形象各異的幾百種年畫畫面,既要注意每張年畫的不同色調,又要處理好色彩在構圖上的平衡,這在藝術上的確是有極大難度的。 其次,朱仙鎮木版年畫運用色彩組合手法,增強了畫面的活力和感召力。木版年畫運用色彩的特點是色彩并置、同時對比。要充分發揮色彩的表現力,就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對色彩的選擇,二是色彩的組合。 木版年畫使用的色彩大體上是紅、黃、綠、橙、紫五種。按照色彩混合的理論,可以把這五種色彩分為兩組,一組是紅、黃,這是三原色(紅、黃、藍) 中的兩大原色。另一組是綠、橙、紫是間色,為三原色中不同的兩色混合而出現的色彩,又是三原色的補色。要是再有藍色,就可以構成最理想的三對互補色組合。這種現象從色彩對比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因為在年畫的五種色彩中,綠、紫應屬于冷色,基本上滿足了色彩對比的需要,況且含有藍色因素的紫色,也可以擔當起藍色的作用。因此我們說木版年畫對色彩的選用基本上是原色與間色的組合。畫面色彩的搭配、組合決定著色彩的表現,好的組合會使畫面色彩鮮艷奪目,搭配得不
好,畫面上不是雜亂無章,就是黯然失色。我們知道,各種色彩之間的共同成分越少,它們的分離就越明顯,對比也越強。三原色紅、黃、藍之所以能夠極為清晰地完全區 別開來,也正是因為它們之間沒有絲毫共同之處的緣故。原色是不調和的、“互斥”的,如果僅用原色去構筑年畫的色彩,其強烈的對比是不容懷疑的,但是作為新春佳節、門宅庭院的裝飾就不相適宜,那種刺眼而又單調的色彩與喜氣洋洋的歡慶氣氛極不協調,所以從視覺效果上講也必須增加其它的色彩成分。 再次,朱仙鎮木版年畫主題突出,層次分明,色彩和諧,講究章法。在繪畫作品中講究章法和諧,要求一幅構圖的所有色彩要成為互相關聯的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各種色彩必須在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配合起來。木版年畫對色彩和諧的追求,自有一套與其他繪畫不同的章法,這也是由它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木版年畫的色彩有兩個歷史遺留下來的限制,一是只有五種基本色,再加上墨線與白紙基底至多為七種“色彩”。二是色彩使用方法只能并置,不能混合,也沒有漸變、推移等手法可以運用。方法之一是運用畫面色塊面積對比,取得色彩和諧。方法二是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取得和諧。方法之三是墨色線與金套色的使用,對木版年畫色彩的和諧起到了統一和控制全局的作用。 3.4皮影戲的色彩運用分析 皮影戲是在西漢時期出現,隨著經濟發展、文化的交流,迅速在全國普及開來,并且風格各異。不同地區的影人及道具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陜西東府皮影獨具特色,其造型、雕刻、著色不但有異于東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其與陜西西府皮影也情趣各異。陜西東府皮影的主要特點為造型小巧玲瓏,雕刻精致細膩,色彩顯明強烈。 一是用色彩對人物個性特征進行夸張表現。為了適應影人在屏幕上橫向活動的要求,藝人們采取了大膽夸張,合理變形的藝術手法,基本以正側面單目塑造形像,個別丑、怪則塑造為半側面雙目形象. 轉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獨有的塑型特點. 陜西東府皮影人型的前額特別突出,俗稱“崖顱”,以飽滿的前庭顯現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學,或神彩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態神韻各有千秋。皮影人物性格的塑造,首先對傳遞人物心靈之窗的眉、眼進行強調夸張,作延長處理,通過藝術的夸張變形,達到高度的神韻表現,并以平眉和皺眉區別影人性格的陰柔與陽剛。須、生角色以平眉細目表現其沉著安祥之風采;旦角以彎眉線眼表現其秀麗文靜之神韻;武生以皺眉鳳眼表現其英俊驍勇之氣概。皮影人嘴巴有張口和抿口之別,生旦人物均為抿口形象,凸額尖鼻下朱唇一點,若有若無,頗為俏麗,影人做戲時小口似動非動,以實為虛,而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微妙的說唱聯想感覺。
凈角形象,以實臉皺眉表現其威武強悍,多作張口處理,如凈角的獅鼻豹眼下,在夸張變形了的闊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襯,使其具有萬夫不當之勇;而在鷹鼻鷂眼下以張口刻畫的奸相,卻表現出一幅陰險狡詐的丑惡形象。丑角的形象塑造更為奇特,多用圓眼、吊眉、沖天鼻,以半張口刻畫其滑稽恢諧之神情,賦美態于陋形之中,貌雖丑而無厭惡之感[1]。 皮影戲多用純色,主要有紅、黃、藍、綠、黑五種。顏色相互不加調配,不分深淺。戲曲人物臉譜和服飾色彩也考慮色彩的協調和對比。黑色表現鐵面無私性格,如包拯就涂黑臉,也表現人物的憨直,如《珠寶釵》中的尉遲大海,就勾黑臉。黃色多用在神怪戲中,如二郎神楊戩,就勾黃臉。白色一般表現奸臣兇人,如《西宮判》中的龐太監,勾白臉帶橫線等等。皮影色彩以黑和深色為主調,通過光的照射,形體清晰,色彩濃艷,強烈醒目,裝飾性較強。 二是服飾圖案色彩呈現多樣性。皮影人物的服飾圖案,吸取了民間的印花布和戲劇服裝圖案的形式,并根據自身的藝術特點加以創造。為了追求纖巧完美,花朵多作正面處理,加強了花紋的裝飾趣味性,鏤花圖案即有空心、實心、半空半實等形式,四方連續圖案和邊角二方連續圖案更是花花套連,葉葉巧綴,變化無窮。另如對官帽兩側的羽翅作為腦后正處理,衣領又作為側面處理,對稱的發髻卻作為半側處理等,均不受現實生活形象和焦點透視法則的限制和約束,是根據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審美要求予以靈活處理,這一獨特的手法在我國傳統的散點透視繪畫中可找到依據。 三是色彩運用體現動物造型豐富。怪獸之類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別強調裝飾性,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逼真摹擬,而是現實形象和主觀想象巧妙地揉合,經過提煉、升華、變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觀賞性。如把龍駒塑造成龍爪獅身、豹眼虎尾、馬面鹿角,匯諸獸之精華集于一獸,形象既威猛又矯健,鬃毛翹卷,口吐火焰,雖兇猛卻望而不畏,雖不倫不類卻無怪異之感,反而逗人喜愛。鬼怪之類的造型,民間藝人們通過廣闊豐富的藝術想象,使其手下的藝術形象神奇多變,如牛頭馬面、孫悟空及豬八戒的形象,采取擬人化的手法,雕刻為獸面人身,而閻羅判官兇煞怪誕,而另具特色. 這些造型是廣泛吸取了民間各類造型藝術的營養,加以創造發揮的結果,在我國傳統的神話繪畫和古剎廟宇的壁畫和塑像中可覓其蹤跡,其形象生動鮮活。
第四章 《童年》中人物色彩分析 4.1對人物心理的分析 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小學生的喜怒哀樂,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認識能力、情感意志和個性的初步形成上。《童年》作品中如能緊扣人物心理特征,符合人物年齡、身份要求,可以說就能充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 4.1.1作品人物的認知能力特點 一是從感覺和知覺來看,主角人物有能力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觀察,但他感知的是事物的外表,喜歡觀察具體的、突出的、鮮明的東西。二是主角人物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有意注意正逐步形成。比如對同齡小朋友的游戲活動,出于一種本能的喜好,是一無意識的、自發的感知。三是記憶帶有很大的直觀形象性和無意識。凡是與生活有直接聯系、印象鮮明、能引起其興趣的具體事物,他就容易記住,如課間游戲、兒童過生日、過“六.一”節等。單純記憶作為一種專門有目的的活動,他就感到有因難,特別是抽象性思考記憶的困難更大。比如主角人物就沒有弄明白畫在鞋子上的畫為什么會淋雨后消失變色。四是其想象的特點是無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創造想象正在發展。五是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逐步的抽象概括性。具體形象是對擺在他面前的,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具體事物才能進行思維。 4.1.2作品人物的情感與意志 一是情感是不穩定的,穩定的、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剛剛開始發展。二是意志是薄弱的,有意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目的性、堅持性、自制力有了初步的發展。 4.1.3作品人物的個性形成 個性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比較經常的心理特性。作品人物個性的初步形成有以下的特點:一是自我意識的發展。作品人物開始能夠理解自己在周圍環境中所
處的地位,能認識到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并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初步的評價。二是自覺性和有意性逐漸發展起來:能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注意、記憶、想象、相思和逐漸的控制自己的感情,并能根據外界事物和要求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三是獨立性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品人物開始渴望象別的小朋友那樣快樂游戲。由于其特殊的生活背景(比如家里窮,沒有花鞋子),相應地改變他的態度。 4.2對色彩搭配的分析 從《童年》這副作品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人物色彩以綠色格調為主,配輔以紅色和黑色,背景顏色以暗色調為主,所以整個畫面給觀眾的感覺比較莊重。如果從色彩的搭配構成來分析,可以更好的勾勒出色彩與人物心理之間的關系。 首先,對人物服飾色彩搭配的分析。《童年》作品中作者給人物配以綠色上衣、紅領巾,這是給讀者第一印象比較深刻所在。我們講作者之所以給作品人物服飾以綠色,就在于綠色比較搶眼,綠色光波能使讀者眼光全部集中在畫面中央,雖然《童年》作品畫面明亮度不高,這主要是減輕對觀眾視覺的刺激,但是作 者用綠色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的心理反應顯得平靜溫和一些,一下子就聯想到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我們弱國從綠色這個色彩的本義來探詢究竟,就會發現,人類世代生息在綠色的大自然之中,對綠色的認識與領悟最為深刻久遠,對綠色的敏感度也相對比較低,即使最純正的綠色,其蘊涵著的諸如生命、和平、青春、希望、公正、安逸等情感內涵,對于《童年》的觀眾來講沒有直接的視覺沖擊,不會讓讀者以為畫面視覺就是直接的人物心理反映。其實,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物內心很豐富的,所以《童年》作品中利用色彩的搭配和階段性矛盾的設立,來達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變化,在色彩與人物心理之間建立一種或隱若現的聯系。 在設計界中,綠色設計的概念有著深刻的含義,是促使人類及其所依存的環境得到持續發展的設計思想。從色彩搭配的效果來看,綠色寬容博大,滲人藍色,給人以清秀、涼爽、幽靜、深遠;滲入黃色,它變得生機勃勃;滲人灰色,它是一種寧靜平和的色彩;而滲人白色則淡化成淺綠色,表露出寧靜、清涼、舒暢、飄逸、輕盈的感受[2]。從《童年》的色彩搭配效果來看,就顯得故事開始階段要顯得寧靜平和,體現人物內心的豐富感情變化是在結尾部分。我們也不難發現,作者為了突出人物心理變化過程(憂愁——哀嘆——喜悅——失望——高興,這五個不同階段的感情變化),用了一些動畫動作和表情變化來表示,矛盾制造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其次,對配角色彩搭配的分析。配角色彩搭配是圍繞主角活動展開的,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品配角有人物(兩個小學生)、動物(貓、蝴蝶)、植物(樹、花、草)等。從他們的色彩搭配來看,《童年》作品還是以暗色調為主,主要在于烘托客觀世界對人物內心的壓抑,更是對主角人物的烘托。比如,我們要表現小學生,就是要表現小學生天真、活潑、可愛、純真的一面,在《童年》作品中,兩個作為配角的小學生服飾顏色選擇了紅色和黃色,與主角人物服飾色彩形成強烈對比,形成反襯效果。色彩的對比,表現兩個層次,形成人物心理的對比,表現出主角因為物質條件的限制,產生悲觀的心理反映。 作者想表現的小學生課間游戲活動的情景,以活潑為主題表現,但是主角的內心與外界形成的反差,主要就體現在色彩的選擇上,作者用人物眼睛色彩的不斷變化來體現心理變化(從自卑到樂觀的變化)。當然,不是說《童年》作品就完美無缺,如果作者在配角色彩的選擇上以淺色調為主,相對于暗色調來講效果會好很多,對于背景的反差對于主題表現更為得體。 再次,對背景色彩的分析。背景色彩就是為烘托主題而設定的。《童年》作品中作者始終選擇了暗色調作為背景色,就是要告訴讀者一個明確的信息,那是一個缺乏豐富精神生活的年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暗色調的背景下,要表現一個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的主題人物,矛盾就會非常集中。《童年》作品中為了解決好背景色與人物色的搭配與襯托關系,讓觀眾的視覺始終在平靜寧和的氛圍中對人物大喜大悲的內心世界給予表現的張力,在背景色彩與人物色彩搭配上采用畫龍點睛之法,集中突出一點。我們講,如果將作品的背景色調能緊隨主題需要變化,那么就能夠更充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作品的張力自然而然也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4.3對色彩搭配與心理的關系分析 現在我們以紅、橙、黃、綠、藍等色作為剖析作品人物色彩對于心理反映的基本對象,探究色彩反映人物心理的典范作用。 4.3.1紅色的反映特征 在可見光譜中,紅色光波最長,屬于積極、擴張、外向的暖調區域的色彩。因此它對人的視覺沖擊力最顯著,最引人入勝。紅色在高純度的狀態下,它傳遞熱烈、喜慶、吉祥、興奮、殘酷、危險等信息。紅色穿透空氣的能力最強,輻射直
線距離較遠,視覺對其反應最為靈敏。于是,紅色在作品中被用于人物胸前領巾的色調,在于突出人物的身份和年齡階段。 紅色混和藍色便成為紫紅色,紅色加入黃色成為橙紅色,象征著力量、精神、快樂的情感。純紅加入白色成為粉紅色,讓人聯想到愛情、甜密、溫和、嬌柔、健康、愉快等。純紅加入黑成為深紅色,展現出消極意味。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要表現一個純真的小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我們不妨選擇橙紅色,便于發揮主題。《童年》作品中作者用紅色作為點綴,同時給讀者以集中注意力的提示。可以說,作品中雖然作者紅色運用不多,但點綴效果很好。 4.3.2橙色的反映特征 橙色是波長僅次于紅色的暖調色彩。它也具有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肌肉機能增強的特性。它是紅色與黃色的中和色,對視覺刺激雖不及紅色強烈,但其明度偏高,視認性和注目性頗高。它是十分歡快活潑的色彩。橙色純度最高時使人感到光明、華麗、富裕、豐碩、成熟、甜蜜等諸多的感覺。自然界中果實的顏色多為橙色 ,如川橘、臍橙、稻谷、京柿等。因此這種色彩常讓人感到飽滿、成熟、充實,而且使人感到香甜,引起食欲,因而許多食品包裝采用橙色。橙與藍兩色相配 ,最能展示它那迷人、響亮的個性以及太陽般的光輝。橙色稍加入黑或白色,成為一種穩重、含蓄而又明快的暖色。但它加入過多黑色成為深橙色,會顯得沉著、安定、拘謹。若加入過多的白色 ,成為淡橙色,呈現出細膩、溫馨、香甜等令人愜意的色彩意韻。 《童年》作品的高潮和精彩部分在于結尾,作者為了表現作品人物心理的反映(認為生活會越來越幸福),就選擇了橙色系。如果我們再結合色彩的變動,可以發現,在作品結尾處,作者選擇橙色系就是給讀者一種暗示,作品主角人物的內心是充滿光明,充滿信心的。 4.3.3黃色的反映特征 黃色波長居中,但光感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的。持很強的純度,黃色的燦爛、輝煌,孕育著太陽般的光輝,因此象征著光明和希望。它又代表著權力和欲望等諸多寓意。在中國,黃色有著特殊的意義,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世代生息繁衍在黃土地上,中國文明的發源地是滾滾的黃河水,孕育了中國人的黃皮膚;黃色是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征,只有至高無上的皇帝才能使用黃色。黃色還帶有宗教的色彩,在佛教、伊斯蘭教的建筑物或用品上經常看到它。所以一般不建議作者選擇黃色
作為表現人物內心的色調,除非有必須。 4.3.4綠色的反映特征 綠色寬容博大,滲人藍色,給人以清秀、涼爽、幽靜、深遠;滲入黃色,它變得生機勃勃;滲人灰色,它與橙色相比,黃色顯得輕薄一些。它在高明度下保是一種寧靜平和的色彩;而滲人白色則淡化成淺綠色 ,表露出寧靜、清涼、舒暢、飄逸、輕盈的感受。基于綠色的表現力,作者在主角人物服飾的色彩選擇上綠色。《童年》作品的主題表現需要是為了暗示一種信心,體現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綠色的表現張力不是太強,但作者一開始就給予主角人物定了一個比較低沉的基調,體現作品從擬到揚的過程。但是綠色的選用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深思。 4.3.5藍色的反映特征 藍色波長較短,屬于收縮、內斂的冷調色彩。它的視認性與注目性都較弱。藍色是三原色(紅、黃、藍)之一,其色性富有純正而高貴的特質。藍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海洋都是蔚藍色,它標志著理智、深遠、永恒、信念等含義。中國人自古對藍色情有獨鐘,一貫把藍色當作典雅、樸素、莊重的色彩,建立了具有民族風情的文化系列,如藍花瓷、蠟染、景泰藍等都以其淵源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3]。 第五章 經驗及啟示 5.1色彩設計彰顯人文關懷 5.1.1色彩設計應構建以人為本的理念 創意在作品創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正如DDB廣告公司的首腦威廉·伯恩巴克曾指出:廣告創意是“將廣告賦予精神和生命”的活動,而人文關懷則應是動畫色彩創意的靈魂。 一是賦予每一生存個體物質世界的生命尊嚴。動畫不僅娛樂生活,而且也在培養大眾正確的生活方式 。社會中的每一生存個體,無論是用以維系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求,還是建筑在基本需求之上的更高級的衍生性需求,都具有其各自不同的生命特點。社會中的每一群體,其需求又具有這一群體的共同特征。對于動畫創意來說,細分個體的意義不在于以此劃定高低等級,而在于發掘每一群體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表現他們具有現代意識的個體行為并欣賞其生活選擇。 二是建立大眾文化的審美主張。動畫以其寓教于樂的傳播方式成為時下社會最為重要的傳播手段之一,成為“世俗化社會的惟一信仰[4]” 。它在制造神話、刺激大眾欲望、鼓動個體行為方面確實具有非凡力量。但是,面對當代多元化的社會觀念,動畫表現中的人文關懷,是承擔道義的使命意識、是悲天憫人的崇高境界、是以道抗勢的膽略、是宅心仁厚的德行、是兼濟天下的善舉,它應該遠離媾和、褊狹、夸飾、揮霍,它應該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倡導關于精神意識的價值及人文價值,并以此建立大眾的審美主張。正如福特汽車的一個廣告所言:“每一天,當我駕車飛馳此地/ 快車道上行人匆匆/ 和穿梭的車輛,進行一場/ 輸不起的賭博/ 昨天,當我漫步走過/ 見她無助的佇立路口/ 默默等待/ 不知何時輪到/屬于老年人過街的時刻/ 有一天,當我不再年輕/ 或許也將徘徊此處/ 望著隨風而逝的巨獸/ 緩緩嘆息/或是暗自垂淚/ 明日,當我駕車飛馳此地/ 我想,應該停車/ 讓她慢慢走過/ ”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基于道德良知的仁義之情躍然紙上,給人的心靈以強烈震撼,這應該是人文關懷的最佳表現。 5.1.2人文關懷源于細節 一部作品最能打動大眾的是細節,人文關懷的精神也最終體現在細節的捕捉和表現上。人文關懷表現細節,既需要有細節表現的意識,更需要有臨場發現細節、捕捉細節的能力。動畫作品中人物的刻畫,之所以能活靈活現,就在于細節的表現,可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彰顯人物的特征。動畫片中的人物色彩設計,應著眼人物細節的刻畫,在細節上凸顯人物,讓大眾達到通過記住人物的一個細節而對整個人物有一個完整、清晰認識的境界。就象記錄片在編排過程中特意刻畫人物細節那樣,動畫片人物色彩也要達到其境界,通過人物色彩的細節刻畫,豐富作品內涵,吸引大眾,引起關注。 5.1.3人文關懷重在情感表現 電子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動畫在于通過畫面、音響、語言等手段形成一種氛圍,為產品塑造一種文化形象。它應是一種高度濃縮的表現性藝術,它傳遞給大眾或友愛、或歡樂、或奮發激昂、或溫馨甜蜜的情感。其設計理念體現著情緒,造成引起聯想的伴生形態,使大眾不是通過理解,而是通過直覺經驗將動畫與情感聯系起來。 每一種媒介都有自己的特點,問題是設計者要根據不同的心理情感和構思,選擇最合適的一種以充分發揮其所長,使動畫達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大眾心理的多維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動畫色彩設計必須有多維的情感訴求才能吸引特定的群體,產生預期行為。動畫色彩設計的情感表現是以娛樂為目的,不能達到此目的的情感設計是失敗的。動畫色彩的設計必須從受眾的情感出發,隨時把受眾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且為了使受眾在短時間內迅速理解和接受,動畫的情感設計要求直接和外露。 近幾年來,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大眾思想觀念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不滿足動畫的娛樂性功能,大眾已不再把動畫的娛樂功能看作是認可動畫的唯一標準,轉而追求情感上的滿足。我們社會的每一個群體都有其弱點,而且內心深處都有感情的需求,對大眾觀念的調查表明,大眾的許多決定都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有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它是同人的社會性需要、精神性需要與生理需要緊密聯系著的,大眾的情感豐富而復雜,有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等家庭內部情感;有朋友情、鄰里情等人際交往情感;有民族感、獨立感等自尊、審美方面的情感;也有屬于自我發展類型的情感,如榮譽感、認同感等。在動畫色彩設計中,要充分把握大眾的情感規律,采用有針對性的情感訴求。眾所周知,動畫不僅激起大眾的娛樂行為,而且和人們的情感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注重大眾的情感規律。因此,為了滿足大眾的情感要求,動畫設計應以真切、誠懇的訴求方式,親切、柔和的動畫色彩搭配,自然、流暢的表達風格,使動畫設計不斷地變換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吸引更多的注意和認同。 5.2色彩設計體現個人風格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講,色彩設計風格應當與作品的內容相匹配,所以確立一部動畫片的色彩設計風格,首先要從作品的內容考慮。 5.2.1依據內容,確立基調風格 創作者在確立動畫片的基調后,美工依據基調選擇最能表現和深化主題的色彩設計風格。恰當的色彩設計風格,能夠渲染動畫片的氣氛,進而打動受眾。奧斯卡最佳動畫藝術短片《平衡》的角色造型在各視覺要素的塑造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身高一致、服飾一致、目光一致、情緒一致,運動節奏一致,影高僅在灰與白之間做過度色的運動變化,該動畫片無論是在角色的造型、背景的處理以及道具和色彩的運用上,都采用了去繁就簡的手法[5]。然而這種簡約的色彩設計風格并不意味著畫面內容上的貧乏和簡單,相反更加強了動畫片的基調。 5.2.2依據臺本,確立藝術效果 有些動畫片場面十分驚險與火暴,鏡頭語言運用復雜,而且有很強的視覺藝術沖擊效果。有些動畫片追求特殊的效果與氛圍,以此來表現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給受眾留下另類的視覺效果。比如動畫片《超人特工隊》,此片是一部驚險加刺激的動畫電影,打斗與追逐場面頗多,鏡頭表現十分復雜而且機位富有變化,鑒于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令人向往的超本領,因而要求美工所設計的動畫角色造型應大膽使用夸張與變形等手法,從而加大了視覺表現的難度[6]。創作者如果用傳統受繪的形式加以表現,那么角色造型的力量感表達起來就會有所欠缺,一些動畫特技效果的處理也有一定的難度,容易給受眾造成一種虛假、不真實的感覺,視覺效果表現也會大打折扣。如果采用2D或者3D技術,則畫面逼真刺激,角色造型也會顯得靈巧和敏捷。 5.2.3依據個性,確立鮮明特色 所謂突出個性,就是指在動畫片的場景設計和角色造型設計等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追求強烈的個性手法,運用一些非常規的設計理念和色彩手法等。比如《哪吒鬧海》中陳塘關的場景設計就是直接參考了清代大畫家任伯年《群仙祝壽圖》中的色彩設計,既顯得富麗堂皇又給人一種不安的預感。又比如《南郭先生》的整體色彩設計就是以四川漢代畫像磚與畫像石中的風格為基調,致使整個影片顯示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色彩,既古樸又大方,既典雅又渾厚,既含蓄又鮮明,既有古代藝術氛圍又有現代設計手法,畫面古拙而精練,樸素卻不失華麗。 5.3色彩設計體現人物形象 5.3.1運用色彩的符號化處理 動畫設計是以人物形象的表現來實現主題的。但動畫在表現人物形象時是“線性”的、完整的、準確的,它必須清楚地描述人物與人物之間復雜或者簡單的聯系,通過各個人物之間的連線來構建劇中人物相對閉合的一個關系空間;另一個方面,動畫還必須完整地表現出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在劇情發展過程中性格的線形發展,這也常常成為故事發展的內在線索。凡是以敘事為主的文藝作品,總要有一個完整的事件,這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事件,是構成作品的情節。動畫以敘事為主,因而它的情節,也由一系列的事件所構成。這一系列個別事件所組成的生動情節,是概括生活現象,揭示生活本質的重要手法。因此,動畫創作者對生活中能夠顯露人物品質的、清晰有力的、顯露事物矛盾的事件,特別為之注目。但在動畫色彩表現人物形象時卻未必有這樣的要求,因為動畫在色彩的要求上是淺淡的。很多不以色彩為表現主體的 動畫中,人物色彩被淡化處理,在一定的情境中,他們以恰當的顏色點綴其間,構建一種意境或者暗示一種思想。上一個場景和下一個場景,人物的狀態并不一定有緊密的聯系,散點式的人物色彩表現使人物形象弱化了連貫性和整體性,從而具有一種裝飾性的效果。很多動畫作品,具有視角單一、意境單純、主題簡單的風貌,其人物色彩的描述也不必刻意描繪出完整的人生,而是應該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努力和作品的主題、氛圍形成密切的關系,成為為散文主題服務的符號,不再具有客觀“人”所有的客觀性、復雜性、豐富性。 人物色彩的符號化對于動畫制作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符號化的人物
能夠更方便地依照創作意圖進行設計,直接為作品主題服務,進而更好地體現創作者的思想和意境;另一方面,色彩的符號化是運用主觀工具加工客觀材料形成人物形象的過程,受到各種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處理不好,甚至會流于膚淺,引起反感。一部好的動畫作品,能夠以其深邃的主題和悠遠的意境贏得受眾,使受眾忘卻了對符號化人物的追問。 5.3.2通過色彩搭配矛盾凸顯人物形象 動畫片可以穿透人物的種種表象,直接表現人物內心的波瀾和色彩。這決定了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必須具有能夠為畫面所表現的表象化的特征,但這種特征應該是通過色彩搭構過程中的隱性矛盾來體現和完成的。雖然動畫片畫面色彩同樣可以傳達悲喜的情緒,但這些悲喜的情緒常常是通過可視的眼淚或者笑臉來轉述的。留戀是一種表情,憤怒是另外一種表情,所有內在的意義都要在人物的表情色彩搭構中尋到痕跡。一些動畫片的創作常常會通過主角的演繹來呈現動畫片描述的人物性格,好的動畫作品善于抓住畫面的細節,對人物色彩進行精心的雕琢,凸顯隱藏其中的視覺矛盾,讓觀眾在內心里接受了表象化的人物色彩之后,進一步領悟人物的情緒和思想。在多年的實踐中,動畫片在審美上呈現出清新、幽雅、婉約、含蓄的特點。這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是十分 吻合的。動畫片通過色彩搭配的矛盾顯現來表現人物形象的表象化特征也正暗合了這種審美觀對于婉約風格的追求,因為經過表象化人物的中轉,作品的思想和情緒是迂回傳遞給大眾的,大眾的感動發生在對人物形象的體味和思考之后。 5.3.3通過作者獨特的創造體現人物形象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以表情達意為主旨的,人物形象的表現為作品主題服務,其能夠與作品主題相吻合的那部分性格或外在特征常常得到典型性的處理,而其余的部分有時就會被堅決地砍去。這是對人物形象的創造和加工。在人物形象的創造過程中,人物形象的哪個方面最有利于表現主題,最有利于為動畫作品的主旨服務,就以這個方面作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運用各種色彩,毫不吝惜地加以強化和表現,至于人物形象的其他方面、人物性格的發展過程,通通隱去,因為這些方面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甚至是干擾主題表現的。這種做法在表現主題、傳遞思想方面具有積極而突出的作用,但需要作者要有一定的判別力和取舍力,不能把創造性處理演繹成粗魯的支解,人物形象喪失了可信度,色彩搭配呈現出刻板或偏執的差異。因此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選取人物形象與
作品主題最貼近的特征,同時還要重視研究大眾的認知心理,達成人物形象和大眾心靈的共鳴。在一些動畫作品中,人物色彩處理手法運用得特別充分,大眾甚至只能看到人物的一只手,或者一個長長游曳的身影,但是這些人物特寫所營造出的意境卻常常是完整的人物形象所不能及的。人物色彩的創造,通過截取人物形象最有代表性、最具表現力的單元,來烘托氣氛、表現主題,常常具有出奇制勝的效果,給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5.4色彩設計配合主旨需求 5.4.1真誠的理解 對主旨真誠的理解,是作者進行色彩設計最基本的一條,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如果作者對動畫作品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沒有確切的把握,那么色彩設計就談不上盡善盡美。作者進行人物色彩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反復研究主旨的過程,或者說就是進入人物角色的過程。所以說色彩設計,一定要符合主旨需求,真正體現作品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也只有色彩設計真正符合了作品主旨需求,才可能對作品人物透徹理解。因此,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平時多關心生活中的色彩構架,熱愛生活呈現的多彩繽紛,才能深刻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涵,掌握人物豐富的思想情感,才能在色彩設計時得心應手,體現作品人物的構架要義。 5.4.2準確的定位 準確的定位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所謂定位,就是通過剖析,從劇本中發現人物個性的特征,發現作者在人物色彩設計所要關注的焦點,發現人物在作品中所處的角色定位,發現作品中圍繞人物角色所要構架的場景,找出人物特殊的表現需要,準確用色彩搭配出作品人物與周圍環境所存在的矛盾沖突,鮮明的表現出動畫作品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從而使動畫創作者始終圍繞作品人物的個性特征和表現需要來安排場景色彩搭配和人物表征顯現。 5.4.3特寫的運用 特寫的運用是動畫創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點。如果有人認為人物色彩搭配是美工的事,認為只要動畫情節吸引大眾就足夠了,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試看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可謂超凡灑脫、自辟蹊徑,獨樹一幟,畫面除面、胸部用細筆勾出輪廓外,其他皆用闊之巨筆橫掃布置,每一筆既有墨色的酣暢,又有水分的淋漓,十分放縱狂肆,作者有意夸張其頭額部分,它幾乎占去了頭的2/3,而把五官擠在了很小的面積上,垂眉、細眼、鼻扁闊大、嘴角下傾,酣態可掬,詼諧味十足,以生動的形象表達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態度,使主觀與客觀,外在美與內在美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藝術造型所體現的思想內涵,遠遠客觀條件本身,極盡嬉笑怒罵之態[7]。 5.5色彩設計符合玩家情趣 5.5.1襯托場景,體現情趣美 動畫片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的空間,任何人都有幻想的天分,用動畫片打開大眾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學會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現代社會強調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尊重每個人的主體地位,又要大家和睦共處。以大眾為游戲主體的動畫片創作原則,是發展個性的極重要手段。由于每個人的精力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對動畫片的理解不同,所以動畫片創作者應讓大眾敢于實踐,敢于參與,敢于想象,敢于表現自我,敢于重塑人生,在動畫世界中能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意義,體現情感釋放過程中帶來的快樂,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美的享受。 5.5.2拓展外延,體現意境美
所謂意境,又叫境界,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感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動畫片設計尤為強調意境。大眾在欣賞和娛樂動畫片時,一旦隨創作者思路的引導深入到動畫片的意境中,就會領略到作品所蘊涵的思想意愿和審美情趣,受到啟示,產生共鳴。動畫片中任何場景的色彩設計,對大眾都是一次心理暗示,不同的色彩烘托不同的場景氛圍,達到不同的游戲意境,大眾自然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態。比如韓國的《童年ON LINE》,創作者用色彩堆砌的手法給大眾展示了一個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夢境,玩家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在情境中體驗到色彩給予的視覺沖擊和精神體驗,于是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成為游戲的一分子。可以講,韓國的《童年ON LINE》在色彩設計上的運作,是美工一次成功的典范。 第六章 結論 動畫片的發展作為21世紀進步的標志,人的想象隨著時空的變化而延伸,現代設計也逐步從2D到3D和4D空間延伸,色彩設計中的藝術化和科技化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空間符號,也賦予人類新的生活內涵。我們期待動畫色彩設計者跨越不同的專業領域,適應我國動畫色彩設計發展的需要,為我們創作出更好更美的作品。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 1、國產動畫片色彩設計必須走出從前中國動畫所取得的榮譽光環的籠罩, 擺脫陳舊動畫創作模式的束縛。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精品輩出, 但若過分依賴古人的智慧成果, 則會影響今天我們的想象力。因此, 中國動畫片固然要借鑒和利用我國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 但必須以表現現代社會氣息為主, 以原創漫畫或小說為劇本, 大膽學習海外精品的動畫制作及表現技巧, 以求早日找到屬于當代國產動畫自己的創作風格。 2、提高中國動畫色彩設計的技術和藝術水準, 加速動畫色彩設計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現有的10 多位動畫片導演, 平均年齡竟已超過50 歲。在這些老導演令人敬佩的鞠躬盡瘁的精神背后, 潛伏著中國動畫產業深刻的人才危機。因此, 培養專業的動畫制作隊伍勢在必行。 3、實現中國動畫色彩設計的個人風格化。《大鬧天宮》等中國動畫的經典之作, 與其說它是富有中華民族風格, 倒不如說它是具有創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 因為這些藝術家所探索的動畫電影中的民族風格便是他們個人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詮釋。當代中國動畫人所缺乏的就是對動畫色彩藝術的個性理解, 結果導致動畫創作上的“上令下行”, 片面地依靠政策辦事, 利用古人現成的智慧結晶, 還美其名曰“發揚傳統”, 而毫無個性藝術內涵。可以說,由于當代中國動畫片個人風格的喪失, 中國動畫片不配稱為“藝術”已經很久了。 (四)實現中國動畫片的市場產業化經營。根據2005年5月北京國際電視周學術研討會上公布的《中國十大城市各節目類型收視比重分析》, 動畫片在除北京、成都以外的八大城市中受歡迎程度均超過了電影, 僅次于電視劇而位列第二把交椅。《寶蓮燈》是上美制片廠1997年推出的作品, 這部國產動畫“大片”僅在當年就創下全國票房3000萬元的佳績, 它改變了“卡通片花錢賺吆喝”的慣例, 投入產出基本持平, 在當時被稱為奇跡。然而這些成績和國際市場運作成熟的卡通業比起業實在相差太遠。僅好萊塢一部投資4500 萬美元的《獅子王》, 其票房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就達7.5 億美元。縱觀中國動畫當前狀況,無論技術、藝術還是市場方面, 國產動畫都是弊病百出, 真可謂是內外交困。但越是生死存亡之刻, 我們越是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 全面剖析, 方能找出能夠使國產
動畫片東山再起的“救國之道”。
[1]易心,肖翱子;中國民間美術;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P152 [2]李征,論色彩的心理效應,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45 [3]李征,論色彩的心理效應,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46-47 [4]米切爾·舒德森;廣告艱難的說服;陳安全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年出版,P135 [5]呂鋒,詮釋動畫片的美術設計風格,藝術理論,2007年第1期,P117 [6]呂鋒,詮釋動畫片的美術設計風格,藝術理論,2007年第1期,P117 [7]劉賁,國畫中色彩的內涵探析,遼寧工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4期,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