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地理課要加強環境保護教育
黃愛桃
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在,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環境,不在純粹是自然界的恩賜,而要靠人類勞動去創造。環境保護,需要舉國上下一起努力。學校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使學生正確得理解地理環境的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了解人類和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一、人和環境的關系
什么是環境?所謂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它是指周圍事物的情況。人類環境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一是指自然環境。它是由巖石、土壤、水、空氣、陽光、動物、植物等各種自然要素組成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體賴以生存、發展的植物基礎。一切生命物質時刻不能脫離環境,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下生活。人類的進化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是緊密相關的。
二是社會環境。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叫社會環境。比如城鎮、工礦區、農場、療養地、風景游覽區,等等。
廣義的地理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的。人類和環境息息相關。為了維持生存,人類從環境里索取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向環境輸出廢物。人類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縱觀幾百萬年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程度和改造能力,千百年來,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立了豐功偉績。人類從開墾荒地、采伐森林和興修水利,到開采礦藏、興建城市、發展工業,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光輝燦爛的文化。
我國的孟軻是環境保護理論的鼻祖。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他回答梁慧王問政時曾說:“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北彼沃祆浣忉尀椤斑す潗垧B”“天地自然之利”。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護國家資源。孟軻認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安居樂業,才能使后代賴以繁衍生息,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壯大,既“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人類作用于環境,環境對人類又有反饋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環境具有調節和自凈能力。由于人類向自然所取得物質和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都與日俱增,已達到大自然無法容忍的程度。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遭到破壞,超過自然本身的調節和自凈能力的限度,達到致害的程度時,就產生了環境問題。
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引起環境的問題很多,可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兩大類。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變遷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作用,或者是自然環境中本來就存在的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因素,例如火山爆發、地震、臺風、海嘯、水旱災害、地方病等災害。人們一般把這類破壞作用稱為原生環境問題或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原因主要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比如盲目開發資源所引起的環境退化、工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城市人口膨脹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又叫次生環境問題或第二環境問題。
現在,隨著工業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過快增長,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
據聯合國兩市基農業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0公傾森林被破壞掉。從1950年到現在,全世界的森林面積一減少了一半。土壤的侵蝕日趨嚴重,世界耕地不斷退化。全世界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達250億噸,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生產能力。從70年代至今,地球上每年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壤,由2000萬公頃增加到2100萬公頃。有35℅的世界陸地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脅。目前,非洲有30多個國家遭受到了旱災,有幾億人面臨饑餓和餓死。 幾千年來,沙漠化使我國被吞沒的良田沃土達12 萬平方公里,半個世紀以來,它又以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蠶食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使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我國有13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旗的5000萬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響。我國的沙漠化面積已達到132萬多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13.8℅.我國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每年因大氣、水、固體廢物等污染釀成的經濟損失達700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前,環境問題已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不安和關注,普遍加強了對環境的管理。進了憲法。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的國策。中學地理課是闡述人與地理環境系的學科,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要在教學中加強環境保護。
三、搞好環境教育的措施
環境學是一門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各部門的綜合性學科。在中小學開展這一科目困難很大,目前只能把環境保護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各門相關的課程中去,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現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沒有從環境的角度去闡述、深化,指導思想不夠明確。
筆者認為,中學地理課搞好環境教育的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備課是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直接與間接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教師要講清楚自然環境的概念,還要講解這些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學生對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向發展,有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學生更具體地理解人類活動同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白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地理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起較全面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比如,蝙蝠是撲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國它已瀕臨滅絕的邊緣。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英國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撲殺蝙蝠,保護蝙蝠巢穴。違者罰款1000英鎊。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當今之世,各國都在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然而人們依舊以傳統的“消費心理”對環境,保護環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講述《高中地理》生態平衡破壞時,可結合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如歷史上的定西的區,森林、草原廣布,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越,為畜牧業發達的《膏腴之地》。由于人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壞達到了災難性的程度,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失調,林草變荒漠,長期干旱多災,三料俱缺,人們生活貧困。晚清時就已“隴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區成了甘肅最困難的地方。用這樣的資料來說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造成的惡果,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是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在中學地理課外教育中,應當有目的的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講故事,組織學生實地監測、調查當地的環境污染,出黑板報、組織春游、環境保護夏令營,舉辦圖片展、放映幻燈、錄像、電視和電影,建立小苗圃和小花園、植物造林、綠化美化周圍環境等。還可舉辦知識講座。環境競賽,等等。
總之,目前的環境保護教育,尚處于摸索實驗階段,如何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滲透”、“結合”到地理課的有關教材中去,還需進一步研究。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地抓好地理課的環境保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