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集合教學初探(上)
顧德鄰
中學語文集合教學是從現代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出發,以葉圣陶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為指導, 將數學教學的結構特點引進語文教學,依據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把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具有相同屬性的教材 內容組成一個集合體,指導學生探求其一般規律,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分析解決 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集合教學以課堂為基點,把課堂教學過程變成讓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借助教材學會知識,掌握并運 用規律的過程。在這種教法中,集合體屬性的歸納、規律的總結類似數學定理公式的導入與證明;而以教材為 例子,運用規律進行閱讀分析又類似數學中運用公式分析例題的過程。集體教學使中學12冊教材所包含的分散 的、零星的語文知識理性化、條理化和簡明化起來,易于學生明確重點,學會方法,把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 生學習語文具有一種像解答數學的綜合題那樣的快感,從而漸入“不需要教”的佳境。
尋求規律——集合教學的起點
任何一門知識都有其系統性、聯系性和規律性的,語文學科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語文這門學科的知識結 構是橫式的,從表面看,各個知識點之間,各篇教材之間聯系松散、各成體例,似乎無規律可言。其實不然。 語文既是以語言和文字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就有其內在的規律的。這種規律是通過構成語言三要素的語音、 語匯、語法和文字的特點以及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各種表達的特點而呈現出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直接體現 了這一規律,而12冊語文教材就以此規律,由淺入深,自易而難、由點到面組合而成,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首先教材是按單元編寫的,每個單元雖自成體例,但又互相聯系,成線連片,構成一個有機構的整體,以 高中6冊教材為例,共有40個單元149課,內容龐雜,但從知識構成的規律著眼,它們卻是按規律編排而成的一 個有序的整體。如下表所示:
單元分類單元名稱(加點者)
上表清楚地呈現各個單元之間的互相聯系,既有個性又具共性。從集合的概念出發,詩歌、散文、小說、 戲劇四個子集統一于文學體裁的母集之中;就表達方式而言,散文、小說和戲劇文學以其敘事性的特點又歸于 記敘文的母集之內;記敘文(指新聞體裁)、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則又包含于實用文體的母集;從語文特 點而言,現代詩文和古代詩文又分置于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母集之中。
從各個子集來看,各個元素,即各篇教材“末異而本同”。以小說子集為例高中教材有古今中外的小說篇 目18課,雖內容寫法各異,但都具有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 會生活,表現主題思想的這一共性,由此而歸納出閱讀鑒賞小說的一般方法與規律。
從6冊教材的整體而言,又以語言基礎知識、理解閱讀、鑒賞分析三個相關的集合為線索,把各個母集組成 一個有機整體。
由此可見語文學科(直接呈現為語文教材)是有一個明晰的系統的規律。如果語文教學脫離了這個規律, 在處理教材教法時看不到這個規律,只是就課文備課,就課文上課,把篇篇教材孤立起來,停留在每篇課文的 繁瑣重復的講讀上,講文字,讀文章,千篇一律,千課如此,就勢必導致耗時多而效率低的后果。在這種既無 重點,又無針對性,更不講聯系、規律和方法的教法下,學生得不到要領,學不到方法,只能是茫茫然、昏昏 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會對語文失去興趣,產生厭學、怕學情緒,語文學科也就成了學生心目中的 “不可知”和“無從學”的必然王國。
集合教學法就是試圖從這里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困境,從研究并掌握事物內部規律及事物間相互聯系這一 哲理高度出發,尋找語文學科知識結構的規律,按規律施教,以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強調預習——集合教學的前提
集合教學法首先強調的是課前的預習。預習是集合教學的前提,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照規定的要 求,參考每篇課文前的“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自己動手動腦以求了解教材。這種預習包括通讀有關課 文,翻查工具書,識字認詞,寫筆記,解題質疑,作分析、綜合、比較的初步閱讀。由此積累感性認識,為歸 納一類課文的共性,找出規律做好充分準備??傊?,集合教學法要求的預習是學生“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驟”(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以下簡稱《論集》)
下面以高中語文第二冊敘事散文的集合教學為例,具體說明這個問題。
【敘事散文集合預習作業】
本集合包含:
1.《包身工》 2.《瑣憶》 3.《獵戶》 4.《依依惜別的深情》 5.《幼學紀事》。按階段分析完成以 下預習題。
一、閱讀本集合所含的5篇課文,查詞典,掃清文字障礙,做好詞語手冊。
二、這5篇敘事散文,就其寫作對象而言,一類是以___為主的,一類是以___為主的。因此本集合又 包含兩個子集:1.___2.___。
三、溫故。上學期我們已學過這類敘事散文,敘事散文的閱讀重點是哪些?復習后把閱讀重點寫在下面。
四、自讀答題。上面歸納的閱讀重點正是這個敘事散文集合具有的共同的屬性。請同學們認真自讀集合的 課文,試析下列問題。
1.歸納出各課的中心思想。
題目(1)你能從中找出一點規律,即歸納一篇敘事散文中心思想的一般方法嗎?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提 示:這是歸納一篇敘事散文中心思想的規律和方法。】
2.明確各篇中心后,就要研究分析它們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材剪材的。
題目(2)仔細閱讀P.53《單元知識和訓練·記敘文的材料》。回答問題:選材的依據是什么?剪材的依據是 什么?【提示:這就是本集合在選材剪材上的共同屬性,這一規律對我們的寫作將有直接的指導意義?!?/p>
題目(3)運用這個規律來進行具體的閱讀分析。首先仔細閱讀《記敘文的材料》,揣摩它是怎樣運用這個規 律來具體分析《包身工》一文在選材剪材上的特點的。然后自己動手,具體分析《瑣憶》一文是如何圍繞中心 選材剪材的。
3.明確各篇所記的材料后,就要進一步分析它們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題目(4)要使材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首先必須根據中心確定文章的線索。復習第一冊P.102《敘事寫人 的方法》,回答問題:什么叫線索?常見的線索有幾種?從已學的課文中找出例子。
題目(5)仔細閱讀各篇,從語言標志上找出每篇課文的線索,寫在下面。注意線索與中心的關系,確定它們 各屬題目(4)中的哪一種?!咎崾荆河洈⒂芯€索,線索有規律是本集合的共性,但具體的內容又各不相同,這是 各個元素特具的個性?!?/p>
題目(6)明確線索后,還必須注意敘事的順序。溫故后回答:敘事的順序一般有哪幾種?分別從已學課文中 找出例子。
題目(7)由此確定本集合各篇敘事的線索和順序?!緫⒁獾氖?,盡管各篇記敘的線索和順序不盡相同、各 具特色,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目的都是為了便于組織材料,更好地表現中心?!?/p>
題目(8)我們已經分析了各篇課文在選材剪材上的特點,又明確了它們各自記敘的線索和順序,現在我們就 要從整篇文章的結構著眼,綜合地分析它們是如何圍繞中心組材的。請以《瑣憶》為例進行綜合分析?!咎崾?:綜合分析一篇文章在組材上的特點,是閱讀分析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它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題目在老師 示范分析《包身工》后再做,要注意老師是如何運用規律來進行綜合分析的,進行綜合分析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p>
4.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是本集合的又一共同屬性。
題目(9)復習舊知,然后填充,文章常用的表達方式有___、___、____、___和___5種。 敘事散文主要是通過___來表現主題,反映社會生活的,所以,敘事散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___和___ 。但是,為了___,為了___,也經常運用其它表達方式。
題目(10)從已學的敘事散文可知,議論是常被運用在文章中的?;卮鹨韵氯齻€問題:①敘事散文中的議論 是否像議論文中那樣進行推理和論證的呢?它有什么特點?②敘事散文中記敘和議論結合的形式有哪幾種?③ 不論哪種結合形式,這種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題目(11)除議論外,抒情是敘事散文必不可少的,回答問題:①抒情在敘事散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②就你 所知,抒情的方式有哪幾種?
題目(12)以上兩題的內容就是敘事散文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共性和規律。現在我們來運用這一規律來對本 集合的課文進行試析,先試析《包身工》一文是如何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中心的。然后看老師是如何 分析的,注意總結分析的方法與步驟。
5.從預習題二中,我們已明確本集合中有一個子集是以寫人為主的。寫人,就要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而 要展示人物的性格,就要用到各種人物描寫的方法。
題目(13)就你所知,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哪幾種?最好能舉出例子。
題目(14)仔細閱讀3篇以寫人為主的課文。體會它們在人物描寫上的共性,然后參考“提示”和“思考練習 題”,具體分析《獵戶》和《瑣憶》兩文在人物描寫上的特點?!咎崾荆簭闹形覀兛蓪W到一些人物描寫的新方 法,這些方法對我們的寫作將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五、質疑:把你在預習、閱讀、答題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來。
六、歸納總結:在結束本集合的教學后,完成以下習題。
題目(15)通過本集合的學習,你知道敘事寫人的文章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你已經掌握了哪幾個閱讀分析的 方法?【提示:這些規律和方法可指導我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我們閱讀分析的能力?!?/p>
題目(16)完成本集合閱讀重點一覽表的填充。
很清楚,上述預習作業設計,實質上已包含了集合教學的全過程。說明預習是集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脫 了這一環是無法進行的,預習作業是按教時分段完成的,有課外做的,更多的是在課上進行的。這種預習已突 破了以往的預習只要求學生熟悉課文這一點。同時它必須強調老師的指導作用,是在老師指導下的,有目的, 有步驟的讓學生自己利用教材找規律、用規律進行閱讀分析的過程。
實踐證明,集合教學法的這種預習徹底改變了學生“臨到上課,才翻開課本來,待老師開口講了,才豎起 耳朵聽”的壞習慣,使施教有的放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閱讀習慣,加強了自學能力的訓練;而且 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