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
施文娟
隨著素質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正在步入一個變革的新時期,這種變革圍繞讓全體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過程操作等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已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時代的呼喚。小學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就必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作用,而主體的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發揮最佳教學效益。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定標——指向
學習目標是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習行為和內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學活動中有著導向、調節和標準功能。只有幫助學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礎上建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才能產生積極、持久的活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學習目標提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把學習的具體要求和應達到的程度告訴學生,讓他們心中有數,這樣就容易被學生接受。其次,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不僅可以強化教學本身,也是培養學生閱讀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我在教學《鳥的天堂》時,先讓學生圍繞以下思考題預習課文:
1、“鳥的天堂”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2、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分別看到了什么?
在學生初步感知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學習這篇課文應達到哪些目標,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確立了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定向,即:(1)認識榕樹的奇特美麗,體會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2)學習課文描寫靜態和動態的方法;(3)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教育。這樣,既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指明了方向,又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二、讀文——領悟
課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而“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讀課文可以收到“不待解說,自知其義”的效果;讀還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學語文有許多課文文字優美,語言流暢,感情真摯,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朗讀訓練,在讀中體會意思,通過讀領悟感情。例如《林海》一文用優美的語句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嶺”、“林”、“花”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設計了三次讀:(1)自由通讀全文,邊讀邊想:課文描繪了大興安嶺哪幾方面的景物?這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提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和問題;(3)有選擇朗讀課文片斷,挑一處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并說出為什么。我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再對文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對比讀、欣賞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領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再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用的優美的文字描繪了《月光曲》的內容,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樂曲的意境、節奏及音樂的美妙,我對學生提出要求:這一自然段中所描繪的景象是皮鞋匠親眼所見嗎?他由什么產生了聯想?你能通過朗讀來體會《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以及音樂所發生的變化嗎?這樣以讀引思,把學生置于課文情景之中,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朗讀,又保證了學習的主體不是依賴于老師的牽引,而是依靠自己積極的讀,主動的思,再通過老師適當的點拔,很自然地顯示同語言文字的“形”,最后美滋滋地讀出語言文字的“味”兒來,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
三、質疑——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教學中,啟發學生質疑問難,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考、答問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如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時,啟發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魚應該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是誰使魚游到紙上來的?他是怎樣使魚游到紙上來的?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邊讀邊思,主動地把握了全文內容,體會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在教學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疑難問題相機誘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如《窮人》第一自然段著重講漁夫的家境貧窮,生活困難。第一句“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交代了漁夫家的生活狀況,第二句作者把筆鋒引向室外,屋外“寒風呼嘯,海浪洶涌澎湃”,接著作者交錯地把筆鋒回到室內,說室內“溫暖而舒適”。教學時,我緊扣“溫暖而舒適”,啟發學生質疑,學生認為“溫暖而舒適”與漁夫的貧窮家境相矛盾。我緊緊抓住“溫暖而舒適”這一矛盾處設問:“溫暖”在文中具體指什么?“舒適”又指什么?讓學生想一想,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經過閱讀、思索、討論,學生知道了“溫暖”僅僅指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舒適”僅僅指地掃得干凈,依具擦得亮,孩子睡得香,而這一切都是女主人勤勞能干得來的。通過教師點拔,學生分析,學生理解了這一段的內涵,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想象——創新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主動求索,把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結合起來,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教學活動中,想象 是基礎,是源泉,更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素。在教學《太陽》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太陽的巨大作用,我引導學生想象沒有太陽會怎么樣。一學生談到: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光明、溫暖,人們終年穿著厚厚的棉衣在黑暗中生活。雖然這個想象并不完全準確,但我不加以反駁或糾正。好多同學要求補充:沒有太陽,就沒有美麗可愛的世界,根本不會有人。在理解風的形成時,我引導學生選取兩個不同地區吸收熱量的多少來用實例說明。學生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敘述過程中,創造思維的靈光不斷閃現。
總之,教師必須調動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心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使語文教學的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讀、自解、自悟、自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