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走進名著《三國演義》策略縐議
鄧健民
摘要:如何引導學生愛上《三國演義》,走進《三國演義》?前提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用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激趣,也可用更直觀的影視資料激趣,要善于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學會賞析其精美、簡潔、形象的語言、貫穿全書的詩歌、各種三國對聯,嘗試排演三國短劇,鼓勵學生跳出原著,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閱讀。 關鍵詞:《三國演義》;興趣 ;哲理;語言;詩歌對聯;評價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歷史小說的巔峰之作,被選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如何引導學生愛上《三國演義》,真正走進《三國演義》是擺在中學語文老師面前的難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引導。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語文老師,是學生持續、深入閱讀的內因條件?!度龂萘x》這么優秀的文學名著吸引學生的眼球自然不難,但對于文言文基礎較差的初中生來說,也并非易事。筆者認為可按照以下的原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① “淺近”原則。即所選內容相對淺顯,且為學生熟知。為此,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收集并演講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這些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學生愛講,能講,講得相對會好些。②“直觀”原則。讓學生聽聽《三國演義》的相關音樂,看看《三國演義》的影視畫面,更加直觀地接觸名著。③“懸念”原則。教師給學生講三國故事時,要善于設置懸念,在學生面前賣點關子,這樣往往能吸引學生對小說的關注。例如筆者給學生講《火燒赤壁》的故事,講到“周瑜萬事俱備,可大冬天哪有東南風呀?”時,戛然而止,并說:“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讀《三國演義》四十九回?!钡诙欤蟛糠謱W生能通過閱讀原著揭開懸念。 二.引導學生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的向前發展如滔滔洪流,無可阻擋。《三國演義》的開篇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結尾句“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 前呼后應,形成一個整體。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把握三國故事情節發展的大趨勢。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寫司馬徽得知徐庶向劉備薦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對于這個細節,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站在哲學的的高度來理解就一點也不難了。司馬徽似乎已經預見漢朝大勢已去,諸葛亮雖然能得到劉備的賞識,可惜他輔佐劉備逆歷史潮流恢復漢朝,注定是徒勞。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寫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與魏國大將鐘會謀反失敗,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筆者針對這個細節,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姜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各異。有學生說是姜維太大意;有學生說是司馬昭太厲害,也有學生說是姜維逆天而行,注定要失敗。這時,筆者不失時機地引入哲學的概念即內因和外因的關系進行引導分析:姜維只是外因,而蜀國的君主劉禪才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姜維只能改變之,而不能決定之。這時就有學生附和:“劉禪是灘爛泥,扶不起墻的,姜維縱有天大的本事,有沒法阻止蜀國滅亡?!笨梢妼W生已經能站在哲學的高度去認識三國的現象了。 三.引導學生欣賞其精美、簡潔、形象的語言 《三國演義》的語言半文半白,明快簡潔,雅俗共賞,而且善用比喻、夸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讀起來瑯瑯上口,讓人回味無窮。話雖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應《三國演義》的語言很深奧難懂。分析起來原因有兩個,其一,這部分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較差。其二,學生沒有真正發現其中的語言美。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采取如下對策。① 開展“讀《三國》,品語言,學修辭”的學習活動。筆者曾讓學生找出能體現《三國》語言精美、簡潔、形象的選段,并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有學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兩處人物肖像描寫:“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薄靶驴雌淙耍荷黹L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痹搶W生的賞析:兩處的外貌描寫都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可表現的是兩個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張飛的粗魯、豪放以及關羽的穩重、儒雅。很明顯,這個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回答得也不錯。還有學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處人物對話描寫。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辈僭唬骸氨裙艉危俊笔唬骸笆哺冶攘粒渴缥灮鹬?,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導學生欣賞貫穿全書的詩歌 《三國演義》的詩歌數量多,藝術水準較高。它們或敘事,或抒情,往往是一事一詩,一人一詩,有很強的概括性。因此,引導學生鑒賞穿插于小說之中的詩歌,對理解故事情節和把握人物形象幫助很大。如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該詞語言凝練,意境開闊,對三國的故事作了概括與議論。其中的千古名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哲理深刻,給人啟迪。相信只要老師適當點撥,學生一定能讀懂,而且對讀《三國演義》會有一定的向往。再如寫諸葛亮南征的一首詩:“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此詩概括了諸葛亮南征一事,包含了兩個典故: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此破降膸拙?,內涵卻豐富。又如一首:“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這首詩的趣味性和隱喻性很強。司馬懿父子三人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最后三國歸晉,果真應驗。
六、指導學生排演三國課本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排演課本劇就是踐行該要求的途徑之一?!度龂萘x》是中學課本中最適合排演課本劇的小說之一。小說的歷史名人很多,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周瑜等數不勝數。小說的經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對》、《走麥城》、《煮酒論英雄》、《義釋華容道》等等,課本劇資源極其豐富。小說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讓學生當一次演員,切身體會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對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幫助很大。筆者曾指導本班學生排演了課本劇《隆中對》,學生寫劇本,挑演員,琢磨演出表情、動作,這一過程有助于他們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出完之后,教師進行了一項調查,所有的演員對自己的角色人物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的熱情驟升。 七.引導學生跳出《三國演義》評價小說及其主要人物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學生對《三國演義》有一定了解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跳出《三國演義》,對該書及其主要人物發表議論,表明自己的見解。如:你如何看待蜀國的滅亡?你喜歡劉備還是曹操? 你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何評價?你覺得作者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是否帶有感情取向?筆者曾經上過一堂“你我話《三國》”活動課,學生發言標新立異,十分熱烈。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太愚蠢,為什么不自立為王?有的學生認為曹操很偉大,不應被作者反面化。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把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币虼?,教師要鼓勵學生跳出原著,發表見解,這樣既可以激勵學生深入閱讀原著,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 筆者認為:“名著閱讀要從孩子抓起?!北环Q為明朝“四大奇書”的《三國演義》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推廣名著閱讀的首選著作之一。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引導學生走進它,深入它,最后跳出它,并評價它。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