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
肖旭
《三國演義》一共寫了四百多個(亦說是1191)人物,其中有幾十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而又從善入流;劉備仁厚愛民,虛偽做作;關羽神武神勇,講究忠義卻剛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卻心胸狹窄;魯肅拘謹忠厚,黃蓋勇敢沉著,司馬懿老奸巨滑等等。連三個“舌辯之士”也各具特色,他們都恨曹操,但表現形式大不相同。彌衡是“罵”“至死罵不絕口?!敝两駪蚯枧_上還有一出戲叫“擊鼓罵曹”;張松是“頂”,頂得曹操“拂袖而起,轉入后堂”;楊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靈魂深處的秘密,特別是夢中殺人的詭計。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過戰爭中不同的故事情節加以反復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銳的斗爭中去寫。不同的軍事和政治斗爭典型環境,寫法也不一樣。如曹操攻打濮陽陷入重圍,大火之中正碰到呂郁挺戢躍馬而來,曹操用手遮住臉,加鞭縱馬從對面闖過去,呂布從后面拍馬而柴,以方天畫戢在曹操頭盔上點了一下,問道“曹操何在?”用手指著相反方向“前面騎黃馬的就是”,多么狡猾。呂布聽了就縱馬向前追趕,放過了眼前這個真曹操。曹操輕輕一句便騙過了呂布。在潼關則是另一種情況。馬超認出了曹操后,緊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須棄袍”,沒命逃奔。這時,背后馬超趕來,厲聲大叫:“曹操休走!”嚇得曹操馬鞭掉落在地??纯醇磳②s上,馬超從后挺槍而剌,曹操繞著一棵大樹躲藏,馬超一槍刺在樹上,用力過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槍拔出來,曹操已經跑遠了。在這里,從濮陽之戰,使我們看出呂布有勇而無謀;從潼關之戰,使我們看出馬超精明強悍。再如張飛在巴郡“義釋”了嚴顏,關羽在長沙“義釋”了黃忠,同是“義釋”但也有不同。張飛“義釋”嚴顏,表現了張飛粗中有細;關羽“義釋”黃忠,表現了關羽的高傲自負。同是寫一代英雄之“勇”,呂布是勇中帶賤,周瑜是以勇顯驕,趙云有勇有謀,可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樣的。曹操的“割須代首”“夢中殺人”;劉備和單福(徐庶)關于的蘆馬的對話,這些描寫顯示了曹操、劉備的奸詐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諸葛亮“帶病巡營”的描寫,突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后主劉禪的“樂不思蜀”的描寫,簡直把他的昏庸寫活了。
在“赤壁之戰”,在劉備、孫權、曹操三個集團錯綜復雜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成功描寫了諸葛亮的深謀、機智和雄辯;周瑜的英俊、高傲和偏狹;魯肅的老實忠厚的性格。趙云在長板坡單騎救主,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以及張飛在長板坡喝退曹兵,都寫得性格突出,栩栩如生。
曹操的奸詐利己這一基本性格,是通過憑猜忌殺了呂伯奢一家,自己下令克扣軍糧而用王垕的頭來安定軍心等一系列的情節,來反復強調他這一性格的??傊?,作者是在進行戰爭中寫人物思想性格、在情節發展中來寫人物思想性格的。
《三國演義》還善于通過戰爭的描寫來展現人物性格。“赤壁之戰”的人物很多,重點只有幾個。在決策準備階段重點寫了諸葛亮和周瑜;在決戰階段則突出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是起過一定作用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小說中的曹操經過各個時代的藝術加工,他已成為統治階級權臣的典型人物,成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點是奸詐,當然小說也寫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詐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慘敗這個特定情境中,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倉慌逃竄險些喪命,但他竟能夠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無智謀,他以笑來穩定軍心。但當他逃回到據點的時候,已經脫離了危險,他又仰面大哭,哭謀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說其他軍士無能,把戰敗的責任推卸掉了?!叭σ豢蕖边@一情節把曹操的奸詐和權術刻畫得淋漓盡致。
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卻能在惶惶逃命中連連大笑,這“笑”寫出了他雖大敗卻不氣餒,不認輸,還要發表議論笑話對手,“畢竟智謀不足”,“到底是無能之輩”。這是用環境描寫來反襯曹操之“頑強”“狡譎”的一面,說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曹操削平北方群雄,欲鯨吞孫、劉,為的是統一天下。目下,雖敗而大志不改,日后還要重整旗鼓再作較量。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要以“笑”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度過難關。所以說曹操敗中的大笑是一種策略。這種故作豁達的帶苦澀的笑,也說明了他即使在走投無路之際,在經過生死考驗的面前也不露真情,也是要戴上面具作一番表演的,真是狡譎之至。
作者用反常的“笑”來表達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又用正常的“怒”和“求”來對照笑,寫出曹操性格的多側面。華容道上因積水難行,曹操命令士兵運草堵塞,又命令人馬踐踏而行,死者不可勝數,哭聲于路不絕,他怒曰:“有死之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斬?!彼讶笋R分為三停,有一停填了溝壑,他就踐踏著士兵的尸體過溝。等過了險境回頭一看,只有三百騎隨后。這怵目驚心的一幕,說明了曹操極端自私和殘忍的本質。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為了保全自己,他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狠毒到了極點。為了保命,殺氣騰騰的曹操,也能低聲求饒。華容道上他欠身向關公求饒,用“春秋之義”打動關公,這時他活像個可憐蟲。
總之,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他時而笑,時而求,時而慟,像一個演技成熟的演員一樣,善于表演的曹操安全逃回南郡以后,總結這場戰爭,他不承認自己驕傲輕敵,指揮失誤。在飲酒時他仰頭大慟,以哭死去的謀士郭奉孝(是他過去得力的謀士,死于曹操北征烏桓之中),這時曹操就以此來影射這些謀士沒有為他出謀劃策。就這樣,他狡猾地推卸了戰敗的責任,使得那些謀士聽了以后,默默地、慚愧地退了下去。由此可見,曹操是多么狡猾、陰險。
作者在這個最尖銳的戰爭環境中,通過曹操的“三笑”、“一怒”、“一求”、“一慟”,描繪出了一個奸雄的形象。人物動作描寫很傳神生動,“馬上仰面大笑”、“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在馬上揚鞭大笑”,“忽仰天大慟”,“捶胸大哭”,動作幅度很大,夸張而有戲劇色彩,寫盡了人物的奸詐虛偽。
曹操是一個復雜的形象,他是智士之能成,萬士之奸雄,他身上有奸、雄兩個側面,奸雄在他身上成為有機的統一體。作者寫了曹操的利己、奸詐殘忍,又寫了他的雄才大略,他有謀取全國霸業的雄圖抱負。在失敗時能頑強奮斗,他能慧眼識英雄,他手下謀臣如林,愛才惜賢。在曹操奸雄兩個側面里,作者從品質和政治上突出了曹操“奸”的一方面,對他的利己奸詐進行了反復刻畫,使曹操成為壞人、惡德的典型。曹操的塑造是從實際生活出發的。作者在認識、概括生活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體現我國封建時代奸臣權相本質的曹操。他作為一個反面典型,是劉備集團對立的人物,是作者表達明君賢相擁劉反曹思想傾向的一個主要對象,這個反面形象的成功,不僅使《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得到了完美的表達,也使全書在描寫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時,在描寫這些斗爭的復雜性、多樣化、尖銳化上,表現出了較大的容量和深度。
在人物描寫上的最大特點是“略貌取神”。什么是“略貌取神”?“貌”即人物描寫上的細膩手法;“神”既指人物精神的氣度、精神面貌,又指藝術上的傳神效果。這種手法是說《三國演義》在人物描寫上不追求細致刻畫,而是注重人物精神氣度的描寫。簡單說,是指省略了人物的形貌,注重人物的神態,不單純追求細節的逼真。這是借助人物自身的語言、行動,依靠粗線條的勾勒,或者環境氣氛的烘托,對人物特征作浪漫主義的夸張,使人物氣派活現,取得傳神的效果。如42回“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僅僅通過“聲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張飛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靈活現。他第一聲大喝,曹兵竟都兩腿打顫,曹操趕緊下令去掉他的傘蓋,以免目標過于顯眼;第二聲大喝,曹操就打算退兵,而后軍的陣腳先自開始移動了;第三聲大喝,喝聲還沒停止,曹操身旁的大將夏侯杰嚇得“肝膽破裂,倒撞于馬下”,曹兵亂了陣腳,各自逃竄,曹操本人也逃的丟了帽子,脫了簪子,散了頭發。其實,張飛不過單身一人“怒目橫矛,立馬橋上”而已。又如第5回“關羽斬華雄”,作者沒有正面展開戰斗場面,也不直接寫關羽武藝如何高強,華雄如何被斬,只是從不同方面造成氣勢,用周圍人的反映來作襯托。關羽斬華雄的過程寫的比較簡略,只63個字。華雄接連殺了袁紹方面的俞涉、潘鳳后,又來叫陣挑戰的,足見其勇猛。無人應戰,袁紹想到顏良、文丑不在,“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本驮谶@危機關頭,關羽自告奮勇迎戰華雄。開始袁紹看不起關羽,認為他是一名小小弓馬手,經曹操解釋后方同意出戰上陣?!安俳提嚲埔槐?,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鰩ぬ岬?,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渚粕袦?。”曹操向關羽敬酒,一是預祝取勝,二是為關羽壯膽,然而關羽不需要,放著酒不飲,只說了一句:“某去便來。”可見關羽手到擒來的必勝信心。以下完全從各路諸侯所聞所見及其反應上來恣意渲染。先是寫諸侯聽到關外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可以想象戰斗是何等激烈,要戰勝華雄決不那么簡單。這里用諸侯的“失驚”來反襯關羽的鎮定。然后寫諸侯神色緊張,提心吊膽,正想派人去打聽情況,卻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保瑪亓巳A雄首級,極寫關羽作戰之神速和他的威風氣勢。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還是溫熱的,進一步點出了斬華雄時間之短暫。速戰速決,真是神勇威武也!再如75回關羽“刮骨療毒”。 也是一種略貌取神的寫法。一寫關羽拒絕在動手術時把胳膊套在環里,以被蒙頭,見其不同凡人。“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令設酒席相待;二寫華陀刮骨時,“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弊阋娖滗摻铊F骨;三寫關羽一邊與馬良下棋,一邊飲酒,談笑自若,“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手術完畢后,大笑而起,真乃神人也!四寫華陀驚嘆道:“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手術的具體過程,關羽在動手術時的心理活動,作品全部省略,但從周圍人的反應上去充分表現了關羽堅毅剛強的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大都依靠這樣粗線條的勾勒,環境氣氛的渲染,取得了傳神的藝術效果。
當然也要指出這種手法運用的不足是人物性格缺少發展定型化、,屬類型化典型。如諸葛亮生來就聰明,智力超過常人。曹操生來就奸詐。另外塑造人物性格上,作者有時夸張過分,正如魯迅說的:“預長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說作者要夸大劉備的長厚結果夸大了,這一評價十分正確。
《三國演義》戰爭中描寫的陪襯人物則采用了另外一種寫法。通過一個戰役或一些戰斗,集中刻畫他們的性格特征。而在其它戰役、戰斗中對這些人物就不用著墨了。如周瑜是孫劉聯軍的一個統帥,在歷史對這一人物是有崇高評價的。小說對他的描寫,雖在孫策的領導下,在江東時已屢建戰功,但都是一筆帶過。一直到赤壁之戰時,才集中描寫他的謀略和將才,盡力刻畫他的堅定果斷和謹慎忌妒心理,他那不懼強敵,指揮若定的英雄氣概。周瑜對東吳事業的忠心耿耿,不僅表現在抗曹決戰中,而且也表現在他與諸葛亮的智斗中,因他要屢屢暗害諸葛亮不僅僅是忌妒,也是恨諸葛亮不為孫吳所用,所以他要為孫吳除去后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國演義》戰爭描寫,不僅情節曲折、緊張、驚險,而且以刻畫人物性格的深度為貴,反映人物在戰爭舞臺上的活動,反映人物的矛盾沖突。所以我們看許多的戰爭描寫不僅對戰爭有印象,而且對戰爭中人物的活動、性格表現都有出色的印象,人物在讀者腦海中站立起來了,這就是作者描寫戰爭的成功、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