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三國演義》與古代將相文化

王前程

《三國演義》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小說,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化小說。中國古典小說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但像《三國演義》這樣全面系統地展示、弘揚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實不多見。在古代通俗小說中,《三國演義》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幾乎是無與倫比的。本文僅就小說所呈現出的古代將相文化談一點淺見。

古代著名的將相大多與亂世有著密切的關系,天柱毀折,大廈將傾,誰來拯救百姓安定天下?僅有明君英主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佐以賢相、良將,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尤其是天下大亂之世,賢相、良將無不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三國演義》誕生之后,中國古代每一個歷史階段幾乎都有一部與之對應的演義小說或英雄傳奇小說,而這些小說的筆墨重點無不指向動蕩時世,如《西漢演義》、《東漢演義》、《隋唐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英烈傳》、《東周列國志》等等,這大概是因為亂世出英雄的緣故。所以,中國古代的將相文化實源于亂世。

毛綸、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里評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評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毛氏父子的觀點未必能得到現代人的公認,但《三國演義》的確是把蜀漢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作為古代賢相良將形象來加以刻畫和贊美的,他們身上的虛構成分最為濃厚,作者賦予了他們古代賢相良將的典型品格與素質,為后世歷史文學塑造賢相良將形象提供了一個基本模式。

一、身懷絕技

在冷兵器時代,百官有文武之分,人們習稱文臣武將。凡稱為賢相、良將者必定身懷絕技,賢相擅長智謀,良將則以武勇見長,“賢相+良將”是最理想的文武搭配,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最佳優化組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云等人正是一種文武將相的優化組合。

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皆有萬人之勇,是蜀漢集團乃至整個漢末三國時代武功高強的一流戰將。關羽溫酒斬華雄,威震敵膽;張飛“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本文所引小說原文皆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嘉靖元年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后文不再注明);趙云殺入萬馬軍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今人習慣說關羽神勇、張飛猛勇、趙云英勇,毫無疑問,他們都是身懷絕技、慣于沖鋒陷陣的高手。他們不僅武功絕倫,而且久經沙場,精于戰術,臨陣對敵,皆能獨擋一面。張飛與諸葛亮分道入蜀,計降嚴顏,一路斬關過隘,直殺到雒城之下;趙云據漢水,以數千人馬與曹操20萬大軍周旋,以空營計殺得曹軍“落水死者不知其數”;關羽率部北攻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迫使曹操商議遷都避其鋒芒。在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下,關羽、張飛、趙云等都是響震天下、威不可擋的劉蜀名將,作者對他們的勇敢善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赳赳漢朝熊虎將”,“摧鋒破敵任縱橫”,“皆稱飛虎一身膽,不負英雄千古名”。

然而,關羽、張飛、趙云等人,“雖有萬人之敵,而非權變之才”,如何正確地使用他們,有效地發揮他們的巨大能量?這就是賢相諸葛亮的職責了。在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中,劉備好比心臟,是一面旗幟;諸葛亮好比大腦,是方針大計的制定者;關羽、張飛、趙云等則如同四肢,四肢由大腦進行調控,而大腦的一切意圖必須通過四肢去實施、完成。可見,一個完善的政治軍事集團應該是仁君、賢相、良將的有機組合,不可或缺。

小說里的諸葛亮除了身體不強壯、缺乏過人武功之外,其他方面無不出類拔萃。他做蜀漢宰相,以身作則,勤于政事,“事無大小皆是親自從公決斷”;發展農業生產,關愛百姓,打擊不法行為。在他的治理下,“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蜀中“連年大熟,老幼皆鼓腹謳歌。……米滿倉廒,財盈府庫。”充分表現了諸葛亮善于治國的賢相宏才。

諸葛亮的絕世宏才更集中表現在軍事謀略上。動蕩時世戰爭為第一要事,作為亂世賢相,諸葛亮必須首先是軍師,所謂“軍師”就是精通戰爭、擅長謀略的大師。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評價歷史人物諸葛亮云:“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又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只肯定了諸葛亮治理國家、處理政事和管理軍隊的才干,同時指出了他的短于軍事謀略。《三國演義》舍棄了陳壽的評論,而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天才,他具有敏銳的戰略眼光,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事。劉備得諸葛亮之前,20余年來常常是東躲西藏,惶惶然如漏網之魚,可憐兮兮。而自得諸葛亮后,形勢很快被扭轉,遵照諸葛亮“隆中對策”,爭荊州,奪益州,取漢中,鼎足三分,成為雄視天下的一方霸主,整個劉備集團的興衰存亡仿佛系于諸葛亮一身。

羅貫中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戰略頭腦,更生動地描寫了諸葛亮的絕技異能。諸葛亮曾對魯肅說:“凡為將者,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軍情,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乃庸才也。”諸葛亮的確是個幾乎全知全能的多面手,他年輕望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大敗曹兵,折服了傲慢的關、張;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孫權,激周郎,建立了抗曹聯盟;草船借箭,祭東風助火攻,大破曹孟德,周瑜為之驚心;臨機應變,大開四門,巧設空城計,司馬懿為之惶懼;七擒孟獲,恩威并舉,南人不復反;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馬,顯鬼神不測之術,魏兵膽寒。總之,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無所不知,連敵手也無不欽服。周瑜慨嘆曰:“既生瑜,而何生亮!”司馬懿仰天長嘆道:“吾不如孔明也!”諸葛亮稱得上古代的偉大智者和全能冠軍,實為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形象的創造對后世通俗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積極的影響,明清時期許多小說和戲曲塑造了大量的軍師形象,如《水滸傳》中的吳用、公孫勝,《浣紗記》中的范蠡,《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西漢演義》中的張良,《東漢演義》中的嚴光、鄧禹,《隋唐演義》中的徐懋公,《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英烈傳》中的劉伯溫,等等,無不套用了諸葛亮形象的智慧模式。所以,毛綸、毛宗崗評諸葛亮為“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二、忠貞不二

傳統儒家文化講究道德修養,推崇忠信仁義,反對不忠不義之舉。孔子云:“臣事君以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亦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所謂“天爵”就是道德品格的最高境界。《三國演義》處處顯示著傳統儒家文化的印痕,羅貫中顯然是把蜀漢將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作為忠臣、義士的典范來塑造的。

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不僅以身懷絕技而聞名天下,而且以忠貞不二、義重如山的高尚品格流芳后世。趙云幾經曲折終于尋找到劉備,向劉備盡吐肺腑之言:“今隨皇叔,大稱平生,雖肝膽涂地,無少恨矣。”從此為劉備集團忠心耿耿,義無返顧。當陽之戰,劉備慘敗,趙云為尋找幼主,再三身臨險境,深入曹操大軍之中,有人進讒言說趙云投降了曹操,劉備卻對趙云之忠心堅信不疑:“子龍與吾相從患難之時,他心如鐵石,豈以富貴能搖動乎?”果然,血染征袍的趙云安全找回了幼主,立下了赫赫戰功。作者不禁引詩贊道:“全忠全義真堪羨,永遠標題翰墨青。”關羽在下邳孤軍被困,為保護劉備家小被迫降曹,但身在曹營心在漢,聞知劉備下落后便毅然拋棄富貴榮華,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不辭遠,為的就是桃園結義,曹操不禁由衷贊賞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戰敗失散流落古城的張飛誤以為關羽不忠不義,一見關羽便揮矛相搏,并連聲大罵:“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大丈夫在世,豈有事二主之禮!”當甘夫人替關羽辯解說是“出于無奈”時,張飛依舊不饒:“寧死而不辱!你既降曹,有何面目相見!”蜀漢的良將們不為富貴所動,視不忠不義、投降變節之舉為可恥行為,其忠貞義烈的察賦可見。

出身文士的諸葛亮更是忠貞不二的楷模。《三國演義》之《白帝城先主托孤》寫劉備把恢復漢室的大業交托于諸葛亮,并對諸葛亮說:“君才勝曹巫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漢末三國時期篡奪他人政權或取而代之的現象時有發生,無淪劉備說此話是真心還是試探,但以諸葛亮的能耐和劉禪的愚笨看,諸葛亮自立為成都之主是完全可以獲得成功的。然而,諸葛亮壓根兒就不會存此野心,當劉備說罷,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肪之力也?愿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的后半生都是為實現劉備“白帝托孤”的目標而不懈奮斗,他獨力支撐蜀漢大廈,日理萬機,盡心盡力。東和孫吳,解除后顧之憂;南征孟獲,深人不毛之地,鞏固大西南;北出祁山,攻略河、渭,志在恢復中原。終因積勞成疾,“大廈”傾塌于戰斗前沿,死前依然不忘蜀國、蜀軍的安危存亡,從容安排大軍撤退等相關事宜后又諄諄告誡部下:“汝等文武皆盡心報國,不可負職也!”其忠心品格真是天地可鑒!羅貫中對這位偉大英雄的高尚人格表達了由衷的敬意,對其不幸病逝的悲劇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他在小說中寫道:“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又引詩歌嘆曰:“羽扇綸巾扶社稷,忠肝義膽展江山。壯懷未遂身先喪,提起令人血淚斑。”語極簡練樸實,卻感人肺腑,正如沈伯俊先生在論述諸葛亮形象時所說:“字字帶血,聲聲含淚,悼惜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讀來蕩氣回腸。”

《孟子》曰:“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中國傳統文化勸人為善為忠,人民大眾無不景仰忠義厚道、行善積德之人。《三國演義》是一部典型的繼承傳統思想的文化小說,作者精心塑造的諸葛亮等蜀漢將相正是這種自身有忠有義又勸人盡忠盡義的大德之士,所以他們的故事在古代民眾的文化生活中一直被傳誦不息。

三、天下蒼生意識

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統治者的暴虐無道帶來的戰爭殺戮,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使得民不聊生,弱小的民眾需要關懷、愛護,他們厭惡動蕩不安而向往天下清平。為此,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蒼生意識。所謂“蒼生意識”,就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么,都應該心系天下蒼生百姓,為他們的命運著想,蒼生有難,于己有責。凡亂世賢相良將無不放眼天下,憂念百姓,否則,本領再強,對君王再忠貞,也稱不得真正的賢相良將,《三國演義》正是在這個高層面上來塑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形象的。

小說一開始就寫張飛、關羽和劉備一道決心“與國家出力”,雖然名微位賤,但依然心存天下蒼生,在桃園結義之時發出了“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崇高誓言。趙云年少之時就表露了“匡國救民”的心志,他說:“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懸之危。云愿從仁義之主,以安天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欲“展經綸于天下兮”,“立功名于金石兮”,而其“展經綸”、“立功名”的動力和目的仍然是“救生靈于涂炭兮”。這些蜀漢的賢君良臣們無不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而從不在意個人的富貴享樂,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在這方面,諸葛亮和趙云表現最為突出。

作為羅貫中最喜愛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和趙云的英雄品格幾乎是完美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衡量他們,他們也無疑是古代賢相良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蜀漢集團里他們不僅地位高,而且深得劉備信賴,但他們從不顧念個人的榮枯得失,時刻關愛百姓和士卒,終生不求富貴享樂。但愿國泰民安。趙云奔走四方,追求的目標就是安天下、救蒼生,所以,當劉備打下益州要把良田美宅“分賜諸官”時,趙云挺身而出,直諫道:“豈可求安也?……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方可使出賦役,自然心服。不宜奪之為私愛也。”盡管趙云的出發點是為了有利于蜀漢集團的統治,但他認為不可忽視蜀中人民苦于兵火的現狀,實屬難得。諸葛亮的憂國愛民、公正無私的賢相品格,從他臨終前給后主劉禪寫的遺表里即可窺見一斑:“伏愿陛下清心寡欲,薄己愛民;尊孝道于先君,布仁義于寰海;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除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先帝、陛下也。臣亮臨楮不勝涕泣,激切祈懇之至。”一個手握重權的宰相竟如此廉潔,生前家無余財,死時不求照顧家小親族,惟愿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清心寡欲,薄己愛民”,這種胸懷、境界不僅在古代社會難以望其項背,即便是在今天亦彌足珍貴。毫無疑問,強烈的天下蒼生意識是賢相良將深受古今民眾愛戴歡迎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四、英雄不好美色

古人常言:“英雄難過美人關。”英雄最怕的是美人關,許多人往往會拜倒在石榴裙下迷色喪志,甚至弄得身敗名裂。人愛美色乃自然之理,愛色但能不為美色迷惑者方為真正的英雄,這便是《三國演義》獨特的英雄觀。小說對好色行為均加貶斥:董卓沉迷女色,結果身首異地;呂布為女色疏離將佐,結果被級死在白門樓下;曹操宛城貪戀女色,結果弄得子、侄、愛將身亡,自己也差一點死在亂箭之下;苗澤為一女人害了姐夫全家,自己也落得被斬首的下場。

許多學人指責《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作品宜揚陳腐的“女色禍水”論,這當然不是沒有道理,但我認為《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女性觀畢竟有不同之處。《水滸傳》為了歌頌梁山好漢真正的英雄品格,刻畫了一大批一輩子不近女色甚至疾色如仇的單身硬漢,這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不符合生活實際,而且作品所描寫的美女幾乎個個是給男人帶來災禍的禍根而受到作者的鄙夷,的確存在著相當濃厚的“女色禍水”論調。《三國演義》則不同,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沒有疾色如仇的傾向,他們對待女色皆是生活中的常規心態;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沒有指責這些女性,甚至有的美女形象具有過人的膽氣和才識,還受到作者一定程度的贊頌,如貂蟬、徐氏等。羅貫中在女色問題上明顯把矛頭指向男性,他的基本觀點是:真正干大事的英雄是不會沉溺女色的,事業的天平總是重于情感欲望,如諸葛亮、趙云等;只有那些缺乏品格修養、任意放縱情欲的人才會栽倒于石榴裙下,如呂布、董卓之流;偶爾失足而能回頭改過者亦不失為英雄,如曹操、劉備等。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迷于美色而功敗垂成的英雄實在不少.后世的感嘆惋惜也從來不絕于耳。也許正因為此,羅貫中滿懷激情地贊揚了不為女色所動的蜀漢賢相良將的氣質品格美,為后世樹立了真正的英雄楷模。

根據《三國志》等史籍的記載,歷史上的張飛、關羽并非不近女色。裴松之在《三國志·夏侯淵傳》的注釋中引《魏略》云:“建安五年,時(夏侯)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夏侯霸的堂妹顯然有幾分姿色,張飛才會劫持為妻的。而按裴松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所引《蜀記》的記載,關羽的好色比張飛更顯。關羽隨曹操攻打下邳,聽說呂布下屬秦宜祿的妻子很漂亮,便一再向曹操請求把這個女人賞賜給他,曹操后來把這女人叫來一看,還真是貌若天仙,便自己留著享受了,關羽為此心里頗為不滿。但到了《三國演義》里,羅貫中對張飛的劫持少女行為只字不提,張飛儼然一個從不沾女色的錚錚鐵漢。而關羽更是一個具有男人氣質美、能過美人關的大英雄:曹操收降關羽后,為了籠絡關羽,專門挑選了十個美女去侍侯他,關羽“將所賜美女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嫂”,后來離開曹操尋找劉備時又將美女及所賜財物全部歸還,充分表現了關羽不為女色而喪失節操的英雄品格。

歷史人物趙云、諸葛亮不好女色于史有載,羅貫中在史實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發揮。趙云打下桂陽后,桂陽太守趙范親自做媒,極力勸趙云娶國色天香的樊氏,趙云堅決回絕,諸葛亮勸道:“美色,天下人愛之,公何獨如此?”趙云回答說:“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政?”又說:“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在趙云的心目中,再美的女色重不過事業功名,這是何等的良將品質與境界,世上能在絕色面前毫不動心的又有幾人?難怪劉備脫口贊道:“子龍乃真丈夫也!”諸葛亮的娶妻更是被傳為美談,小說之《玄德風雪訪孔明》敘述劉備在臥龍岡遇黃承彥,作者用小字注介紹道:“黃承彥乃沔南名士,一見諸葛孔明而異之。后孔明要娶妻,承彥曰:‘聞君擇婦,吾有一丑女,黃頭而色黑,才堪相配,肯容納乎?’孔明忻然而娶之。時人乃笑孔明,為之諺曰:‘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以諸葛亮之貌、之才,娶個美麗女子為妻應該不是難事,然而,諸葛亮偏偏不顧俗人譏笑去娶個丑女,為的是什么?無非因為這個丑女德才兼備,非普通女子可比,對于其未來的事業有益。作者后來也沒有忘記點明這個丑婦的作用: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讓魏兵驚恐不安并大敗司馬懿,作者用小字注云:“人言孔明妻黃氏善會此法,故孔明學之。”孔子曾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世上重色輕德者多,諸葛亮以事業為重、以才德作為娶妻標準的異常之舉,古往今來實屬鳳毛麟角。《三國演義》這種主張英雄人物淡泊美色、集中精力干事業的觀念,在“貪官+情色”故事頻發的當今社會里尤其具有教育意義與現實價值。

總之,羅貫中為后世創造了一種幾近完美的賢相良將模式:才高、志大、德優、質美。后來的通俗小說如《封神演義》、《西漢演義》、《東漢演義》、《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英烈傳》、《說岳全傳》等等,無不仿效《三國演義》來塑造歷代將相形象,描繪出一條風格近似、相對定型的賢相良將人物畫廊,這類才高、志大、德優、質美的將相形象,在古代社會尤其是下層民眾中享有極高的聲望,深受民眾歡迎和喜愛,從而形成了一種頗富生命力的將相文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