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詠史懷古詩歌中引導學生感受生命
任海霞
中國古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中,不僅僅有詠風月,嘆離別之詩篇,還有一重大詩歌題材——詠史懷古,這些文人瞻仰名人故地、評古人古事,抒寫人生感慨。這些感慨中飽含了濃濃生命意識,他們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充滿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他們不會妄自菲薄,他們尊重古人,同時他們也極尊重自己,他們發出穿越歷史的呼喊,他們要使自己的生命發揮出應有的光芒。
初唐詩人陳子昂有一首著名的詠史懷古之作《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幽州臺即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的。詩人在朝中言論切直,但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獄中。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他懷才不遇,呼喚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而不可得,此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那么。如何學習這一類詩歌呢?
一、打通文史,使學生從文學中了解歷史,感受歷史文化背景
我一般在學生剛接觸詠史懷古詩時,就會給他們上節簡單的歷史課,比如把歷朝歷代歌訣抄到黑板上,使他們記下來: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 。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p>
方便記住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名稱,而在所有的詠史懷古詩中吟詠多是那些較為動蕩的朝代,如吳國、南北朝、隋代、晚唐安史之亂、南唐后蜀、北宋南宋等。我便將這幾個朝代的歷史大致給學生們介紹一下,讓他們了解詩作的寫作背景。
二、以詠懷的時代和地點分類教學,強化鑒賞,使學生通過類比鑒賞強化詩意理解
像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臺城》劉禹錫的《烏衣巷》、杜牧的《泊秦淮》等都是由金陵懷六朝的,詠嘆三國時代的有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杜甫的《蜀相》、《八陣圖》、《謁先主廟》、《武侯廟》,杜牧《赤壁》等等,學習時可以類比鑒賞。
單拿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的六朝來說,金陵是六朝古都,分別為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初中高中就學過不少歌詠六朝歷史的詩歌,例如初中學過的唐人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北闶歉柙伭瘻缤鲋渲小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是一名句,“后庭花”是指陳后主曾做一首《玉樹后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首詩被認為是亡國之音、不祥之兆。南朝陳后主的貴妃張麗華本是歌妓出身,她發長七尺,光可鑒人,陳后主對她一見鐘情,據說朝堂之上,還常將其放在膝上共商國事。當時楊堅正積蓄兵力,有奪取天下之心,而陳后主并不在意,還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陳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居臨春閣,張麗華住結綺閣,龔孔二貴妃同住望仙閣,整日只做飲酒賦詩之事。
由于陳后主昏淫無道,使張貴妃與孔貴嬪的權勢很大,氣焰威逼朝廷。朝廷中文官武將,也不得不順從她們的意向。而那些個宦官以及靠阿臾奉承度日之人,更是內外勾結,公開行賄受賄,獎賞與處罰也沒有什么標準。結果國家的政紀、法紀全亂套了。 國家滅亡,所以“后庭花”比喻歷代帝王敗國亡家的預兆(先兆),故此曲被喻為“亡國之音”。而此時杜牧聽到歌女在唱“后庭花”,他對國家的命運有了隱憂,這首詩是一位正直忠心的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杜牧的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
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萎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詩,鞭撻唐朝末年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另外中學還學過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幾首詩都是晚唐詩人對六朝歷史的感喟,對晚唐歷史命運的擔憂。還有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像烏衣巷、石頭城、鳳凰臺、臺城、秦淮,這些事物都是和六朝古都金陵有關的,所以學習時,比較鑒賞有助于學生理解。
三、了解詩人,體會詩人寫詩心境,使學生從古人身上學習他們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取向
大部分詠史懷古詩不單單詠史,一般都是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比如晚唐杜牧一生不得志,寫有《赤壁》一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中有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嘆、有對英雄的揶揄,其實更是對自己不能建功立業的感傷。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不僅在詠嘆吳國滅亡的迅速,更是在為晚唐統治者敲警鐘,是在為國家的命運擔憂,是憂國憂民的表現。
再例如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同時他有胸懷大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所以在學習他的《登金陵鳳凰臺》時,就可以讓學生感悟李白的懷才不遇,“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p>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詩人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詩人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于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希望能替國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終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亂,眼見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躪,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寫此詩時首句用:“鳳凰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币鋈?,因為傳說中,鳳凰鳥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現,因此古代都以鳳凰鳥的出現做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臺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只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金陵為三國時孫權建都之地,晉朝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鳳凰臺所在地金陵城的東南,李白在臺上想象當年吳宮的繁華景象,以及晉代那些達官貴人曾有過的風光事跡,如今都隱于幽徑,成為古丘。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站在臺上,看到遠處的三山及白鷺洲,而長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痹谠娫~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圍繞于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云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荒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
經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了歷史,更深刻的理解了詩人和詩篇,體會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迫切建功立業的思想、為國家命運擔憂的情懷、迫切建功立業的思想其實是希望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從中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為國家命運擔憂的意識即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