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琴十首懷古詩“解味”
曹祖義
《石頭記》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末尾,薛寶琴在李紈的要求下,“揀了十個地方的古跡,做了十首懷古的詩”,稱詩中“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到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胡庸醫亂用虎狼藥”的開篇,直述了這十首懷古詩。大家看完后,“猜了一回,皆不是”。書中再也沒有交代謎底。多少年,多少代,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讀者,試圖解開這十首懷古詩,但眾說紛紜,并沒有貼切的答案。
這十首懷古詩和寶釵、寶玉、黛玉的詩謎是一樣的解法,和湘云的詩謎也是一樣的解法。有人會說,湘云的詩謎,書中巳交代了謎底。可是那個謎底不過是作者虛晃一槍,為大家作個示范而巳,真正的謎底還在謎之中。正因為這些詩謎具有這樣的特點,從而證明了《石頭記》是有隱可索,有謎可猜。也證明《石頭記》的寫作確實存在“一手也而二牘”的藝術手法。這十首詩謎是《石頭記》最關鍵處,也可以說是《石頭記》的核心和目的。所以,脂硯齋偃旗息鼓一首也不肯評。
脂硯齋和作者是希望后世有人能解開這些謎,并把這種希望主要寄托在書中一個人的后代身上。這個人的后代是誰呢?即書中的“秦鐘”(親宗)。“親宗”現在巳是果實滿枝頭了。當我感到我可能是這個“親宗”的果實時,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因此,開始重點研究這十首詩謎。經過苦思冥想,腦海里終于閃出曹雪芹創作意圖的火花,它指導我完成了這十首詩謎的破譯工作,但不知合脂硯齋、曹雪芹兩位老先生的意否?現解味如下望大家斟酌:
赤壁懷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會使人聯想到三國的赤壁之戰,曹操軍隊失敗于赤壁的景象。但曹雪芹這首詩卻不是講赤壁之戰的意思,他告訴我們詩謎隱有俗物,要求先猜出這個俗物。下面我們重新看這首詩的頭兩句: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按字面分析:光滑像墻一樣的物體,沉埋在(委即堆積)正合適的位置上,嚴絲合縫,有水卻流不出來,是水卻不能載舟,徒有其名。按這兩句詩謎意,這個物體應該是“冰”,“冰”即謎底。誰都清楚,冰是水在攝氏零下的產物。冬天,北方地區氣溫攝氏零下以后,江河湖泊開始結冰,隨著氣溫的降低,冰層越來越厚,光滑得就像赤壁一樣,委臥在江河湖泊里,所以稱“沉埋”。冰是水的凝結物,本質上還是水,但水結冰后,是不能行舟走船了,因此稱“徒留名姓載空舟”。接下來兩句是: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這兩句的意思是:冬天的嚴寒,把水凍成冰,但你要燃起一場熊熊大火,那喧闐的火勢使嚴寒的天氣為自己的無能而悲鳴。因為,熾熱火勢,很快就會把冰烤得溶化成水。那無限的水滴,即冰的靈魂,又聚在一起不停地游動著。這般水變成冰,冰變成水的過程,證明了“赤壁”就是水凍成的“冰”,俗物確切謎底應為“冰地”。
謎底一出,有人會認為,此謎也不十分復雜,曹雪芹作此詩謎只是游戲而已,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試想,《紅樓夢》中豈有等閑文字,不妨我們再看詩的另一面,把隱寓的諧音字譯過來應為:
敕陛臣邁誰布劉,徒留名姓在空走。旋天一巨被諷冷,誣陷英魂在那囿。
翻譯過來諧音詩頭兩句意思是:像皇帝一樣發號施令,行走于帝王宮殿并直接向劉氏皇帝陳述見解的人是誰呢?即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誰呢?顯然是魏武帝曹操。曹操雖有魏武帝之名,但沒有皇帝之位,有比皇帝還大的權力,行走皇宮如己所,但始終未當上皇帝,只有后來魏文帝曹丕追封的謚號,所以魏武帝是空留名姓的空頭支票一樣,沒有實際的皇帝位子。
后兩句意思是: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巨人(今天被喻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治國、治軍、文學才能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這樣一個杰出的人物,長期以來被譏諷為一個奸雄。這些誣陷之詞完全是那些看問題太狹隘,見識的人所為,使歷史巨人曹操的英魂蒙受不白之冤。
從上述解法可以看出這首詩謎是曹雪芹的偉大創舉。這個創舉就在于兩個謎底互相關合,和詩的題目、詞句個個相通,諧音字和原文巧妙配合,真是妙不勝言。此詩謎第一個謎底為“冰地”,因“冰地”委臥在江河湖泊里,所以“委”代諧音字“魏”字,“冰”諧音為“兵”,“兵”亦當“武講,“地”諧音為“帝”。所以,這是指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曹操是真正的謎底。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題目曰:敕陛(赤壁)懷古。
交趾懷古 其二
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 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這首詩謎,專當詩來理解,一般認為是贊頌漢代馬援從光武帝劉秀,帶領軍隊出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的功績。可是,曹雪芹作此詩謎也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求我們先答出一俗物來,我們首先就要破譯俗物謎。
詩謎第一句“銅鑄金鏞振紀綱”可以理解為:蠶振紀綱而做蛹的過程。蠶成蛹后,有銅鑄金制一樣的顏色。具體地說,就是蠶做繭的全過程;蠶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做繭,它用嘴吐蠶絲,頭不住地搖動,織成絲網。(振為搖動,紀為分絲綱,網的總繩,這里是指絲網的總頭)當絲網達到一定厚度時,達到把它自己完全封在里面時,蠶就開始休眠,漸漸變成銅鑄金制一樣顏色的繭蛹,這個過程可稱之為“銅鑄金鏞振紀綱”。
第二句“聲傳海外播戎羌”。是說繭經過人工抽出絲后,可以加工制成華麗無比的絲綢。中國的絲綢織品,自古就聞名世界。那舉世皆知的絲綢之路,把絲織品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和海外,同時也把中國燦爛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稱“聲傳海外泊戎羌”。
三四句“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這兩句的意思是:中國的絲綢通過陸地的海上的絲綢之路,把中國文化傳到西亞歐洲等世界各地。它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遠遠大于東漢時馬援南征北戰所建立的業績,更大于幫助劉邦打天下,用鐵笛大敗楚軍張良的功勞。
上述,表明了這首詩謎的謎底為“蠶”。
這首詩謎和上首詩一樣,真正的謎底還在謎之中。上首詩真正的謎底是魏武帝曹操,這首詩很自然聯想到曹操的兒子曹丕。這首詩謎的俗物謎底為蠶,蠶做蛹的過程為“封蠶”,“封蠶”實際上是蠶給自己“補衣”,補衣把自己包起來,怕風雨隱喻“嬌子”。“封蠶”諧音原字是“封禪”,“補衣”諧音原字是“不一”,“不一”合成為“丕”。俗物謎底本身就隱寓著魏文帝曹丕封禪當皇帝一事。顯然真正謎底是曹丕。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的諧音原字及真正含義:
統主進用朕祚綱,圣傳換魏不用槍。祃元畤事功勞大,鐵蹄無犯誰仗量。
破譯出來的《交趾懷古》詩,原意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事。
詩中說(當然在前個謎底基礎上來理解),東漢末年掌握朝廷權力的軍隊統帥魏王曹丕,已經當上了皇帝,建立了魏國。這個魏國建立不是通過戰爭推翻漢朝皇帝的統治,而是通過漢獻帝下圣旨禪讓給曹丕的。在學堯舜設壇禪位給曹丕時,曹丕手下三十萬御林虎賁禁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駐扎在禪位大典地,不用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就已使天下震撼,順利進行了政權交接。根據歷史史實,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東漢政權搖搖欲墜。在那群雄逐鹿的時代,曹操父子脫穎而出,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經南征北討,統一了北方廣大地域,扶持漢朝二十多年免于滅亡。曹操逝世后,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與己,建立了魏國。
曹雪芹的詩謎設的非常和諧統一,“交趾”諧音“驕子”。說明曹丕是魏國開國皇帝,即“天之驕子”。所以詩目為“驕子”(交趾)懷古。 鐘山懷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此詩一般認為是指南朝齊·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寫周颙事,諷刺周颙本與功名利祿無緣,卻又接受詔書走進凡塵,出來做官,結果只落個受人嘲笑的下場。按詩面字義理解是這個意思,但此詩的關鍵問題還是以詩謎看。這首詩謎和前兩首詩謎一樣,首先要解出俗物謎底。這首詩謎比較好解,根據詩的字義,我們可以斷定俗物謎底為“草帽”。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戴的帽子是他們的身份標志。尤其在朝廷為官的人,他們戴的官帽是他們的官位品級,有錢人戴的帽子也是很講究的。而草帽則是平民百姓通常防雨納涼戴的帽子,沒有和名利標志有過緣分。第二三句是說草帽的制作過程,草帽是利用葦子、蒲草等植物莖編成。人們要獲得這些原料時,可以直接從它們生長的地方割取,因此稱“無端被詔出凡塵”。對這些野生的植物來說,人們可以任意獲取或使用。這些植物經過晾曬,粗加工后,便可編制草帽。草帽制做方法有很多種,有的縱橫交錯編織,有的先編成條狀,然后一圈接一圈編織在一起。不管用什么方法,這些編織材料都是相互牽連在一起的,即“牽連大抵難休絕”。草帽編成后,因為它經濟實用,很受平民百姓的歡迎。草帽因有自身的實用價值,所以不必要怨個別人嘲笑不嘲笑。上述表明此詩俗物謎底確屬“草帽”。
這首詩謎與前兩首一樣,是陰陽謎,有兩個謎底。但這首詩謎特點是,謎面字是一樣的,謎底音也一樣,即“草帽”的真正謎底是“曹髦”。曹髦乃魏文帝曹丕孫,東海定王霖之子,正始中封郯縣高貴鄉公。公元260年率宿衛數百人攻司馬昭,被司馬昭所殺,死后無號,所以詩中“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昭出凡塵”。
曹髦的子孫后代受的牽連到今天也沒有完結,曹雪芹家族人是曹髦后裔今又敗落,可能有人會嘲笑曹髦的后代幾經破敗。只要我們能回到自己的宗族上去,“莫怨他人嘲笑頻”。曹髦的后裔已經不在乎這些了。
“曹髦”是這首詩謎的真正謎底,曹髦也是曹雪芹家最早始祖。曹家以曹髦終于帝位時年二十歲,作為后代范世周期規則,這也是區別于曹操子孫其他宗族最有力的證據與特點。曹髦終于帝位上,所以詩名為“終禪”(鐘山)懷古。
淮陰懷古 其四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此詩一看,都知是講韓信的。韓信青年時代家境艱難,淮陰有惡少污辱他說:“你敢殺我嗎?不敢殺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為避免若禍上身忍住怒氣,被迫從惡少胯下爬了過去。“三齊”句是講韓信幫助劉邦打天下,劉邦為了籠絡他,封他為齊王,也意味著他已注定被殺的命運。前兩句說明了韓信沒有胯下受辱,就沒有后來的齊王之封。后兩句是指韓信當年處境困窘,有漂母非常憐憫他,給他飯吃。后來韓信封王,贈千斤報答漂母。
其實,這首詩不是單純講這個故事。曹雪芹告訴我們雅俗共賞,我們還應該作為詩謎來看,先探討俗物謎底是什么。詩謎第一句告訴我們,這個俗物長的大而壯實,但是害怕惡犬類動物欺負,仍須防范。第二句說,防范要“三齊位定蓋棺時”。是說俗物有三部分突出地方,要縮到象棺材一樣的嚴密中去。說到這,基本上可以認定這個俗物是“玳瑁”。玳瑁身上長著堅硬的甲殼,只有頭、四肢、尾部柔軟,遇到危險時馬上縮進甲殼中。有人會說這樣的動物不僅僅是玳瑁,是的。但是,此謎交代的非常明白的一句是:“三齊位定蓋棺時”,關鍵是“蓋棺時”。一方面說明了玳瑁的有“蓋”的甲殼動物;另一方面說明了“蓋棺時”意“葬”。“葬”字諧音字可以理解為“章”,是說這個俗物蓋上有“章”,即花紋,這花紋也稱之為“章”。所以俗物謎底應為“玳瑁”無疑。
每首詩謎都有其隱寓,我們就找找這首詩的隱寓是什么。先看這首詩的特別之處,一是三齊和齊王,可以解釋成山東和山東人。二是說韓信胯下受辱,意含膝軟信息。“膝軟”正好是曹雪芹家山東始祖曹錫遠名字“錫遠”的諧音字,也就是說,這首詩謎隱有曹錫遠名字。我們來恢復這首詩謎隱寓諧音字的原樣子:
裝世續房無全齊,三齊位頂蓋棺時。既然世書修親必,移范字恩死也值。
這個諧音詩謎意思是說,用曹錫遠代曹世選,來續成曹家(曹雪芹家)的家譜,但續的不齊全。因曹錫遠本名是曹錫章(蓋棺時意“葬”即“章”字),為頂替曹世選,才改成曹錫遠(當時曹世選、曹錫遠讀音大體上相同),曹錫章是山東人(三齊)。既然朝廷是按曹家這種改法修完曹家家譜,收錄在通譜中,那么移開曹世選的范字和名字,換上曹錫遠的名字,雖然我曹錫章已是逝去之人,通譜只有我的范字,并沒有我的名字也是值得的。這個謎語真正的謎底是“錫遠”,同時“錫遠”也是“錫章”。這和俗物謎底是非常相合的,俗物謎底“玳瑁”,意曹錫遠“代冒”曹世選。因“玳瑁”有“三齊”“膝軟”特征,隱錫遠是山東人,“玳瑁”頂“章”,意曹錫遠頂替了曹錫章的名字。詩目“淮陰懷古”,實義是“換人懷古”。這進一步說明了,曹家在朝廷修世譜時,把曹錫章這個人改成了曹錫遠的名字,換了曹家當時家譜上曹世選這個人,使曹雪芹的真正始祖在當時朝廷修的通譜中,即曹家家譜里有了位置。
廣陵懷古 其五
蟬噪鴉棲轉眼過,隨堤風景近如何。只緣占得風流號,若得紛紛口舌多。
此詩是說隋煬帝開通了通濟渠,并在渠旁筑御道,植楊柳,世稱隋堤。詩中說隋煬帝當年在隋堤植柳,那柳間蟬噪鴉棲的好風光轉眼間消逝,現在則是一片蕭瑟荒涼的景象。只因隋煬帝驕奢淫逸,有“風流皇帝”名聲,以致后人譏諷不絕。詩謎含義為:隋堤蟬鳴聲,鴉雀棲于柳枝上的景象,那已是過去的事了。現在隋堤的風光景色怎么樣呢?現在有“風流”鳥在這里斗耍鳴叫,這個“風流”鳥是誰呢?原來是“畫眉”鳥。畫眉鳥的“畫眉”二字因和“為婦人畫眉”的典故相合,所以“風流”鳥就是指畫眉鳥。謎底不言而喻就是“畫眉”。
這首詩謎也是雙謎底,詩中的字句是雙關語。我們再解其三牘詩的隱寓。詩的第一句,“蟬噪鴉棲轉眼過”,是形容下雨的聲音。說一陣雨過來,柳林里就像蟬噪鴉棲一樣,發出雨滴落在樹林上的唰唰響聲。隨著雨停了,此聲也隨即消失了。第二句,說隋堤經過一陣雨后,到林子跟前看一看,是什么樣子呢?原來林中樹木全被雨淋濕了,即林代上雨了。“林代雨”,這是隱“林黛玉”,實質上是隱“曹霖”。“林代雨”就是“林”字上加“雨”字,為“霖”字,這個“曹霖”是林黛玉的原型。所以在《紅樓夢》中“只緣占得風流號,若得紛紛口舌多”。“風流號”是指寶玉、黛玉的愛情故事。《紅樓夢》寶黛初見面時,寶玉問黛玉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問何出,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這段話首先是說林黛玉的名字是表一個字,怎樣表呢?把“林黛玉”隱寓還原成“林代雨”,然后“拼拼”(顰顰)即“林”和“雨”拼接在一起,就是霖字。俗物謎底是“畫眉”,和“話眉”(畫眉)字音相合。即寶玉“話林黛玉之眉”然后取字“顰顰”(拼拼),以此說明林代雨(林黛玉)則是“霖”,“霖”就是曹霖。曹霖是曹錫章(遠)的兒子,曹文龍的父親,曹璽的爺爺。可是因曹璽成了曹振彥的養子,曹璽后來又用曹錫遠頂了曹世選的位置,按曹璽家當時的家譜排列,曹錫遠——曹振彥——曹璽。很明顯沒有曹霖的位置,輩分也無法頂位,所以稱“廣令”(廣陵)懷古。 桃葉渡懷古 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此詩是寫晉代王獻之與其妾桃葉在桃花渡的別離之情。王獻之有《桃葉歌》詞為:“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隋書·五行志上》)從上述可以看出曹雪芹是采用這個典故寫了這么一個特別的詩謎。
我們先解俗物謎底。頭兩句詩意謂:那些干黃的野草,各種植物的花葉等,在鍋灶膛里燃燒著,那熾熱的火焰,把灶膛照得明亮。鍋灶中燃燒的柴禾中有許多桃樹的葉子,而桃樹的枝干,卻被制成桃苻準備過年時掛在房門兩側。它們本是同根所生桃樹的枝體,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用途。一個被當柴草燒了化成灰,一個做桃符迎新春用。
“六朝”二句,說的是家家鍋灶最興旺、最熱鬧的時候是“灶王節”期間。中國風俗,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即過“灶王節”,送“灶王神”。家家戶戶用紙馬、糖飴等物送“灶王爺”上天,除夕迎回,時間為六天。同時把“灶王爺”的畫像掛在鍋灶上的墻壁供奉,所以稱“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這個俗物謎底很明顯是“灶王爺”。俗物謎底已出,真正的謎底是什么呢?我們再重新研究此詩謎。這也是諧音詩謎,內容應該是這樣的:
衰曹先畫應潛螭,韜子韜爺宗分離。六曹梁棟多如許,消趙空選必上提。
此謎第一句是說,按照曹家真正的家譜排列到這輩人,應是深深隱藏起來范“龍”字的人,這個人是誰呢?應該是曹文龍。第二句是以曹文龍口氣講的:在曹璽當時的家譜上,從兒子曹璽向上看是找不到我的,從我的爺爺曹錫章(遠)往下看也找不到我,原因是曹璽和原“宗”曹家分離出去了。第三句,“六曹梁棟多如許”,是說自曹雪芹往上的第六代先祖,因歷史原因,有好幾個人在這個位子上。例如,按《八旗通譜》上的曹家家譜,曹雪芹向上第六代有曹錫遠或曹世選,按曹璽原來正宗家譜算,曹雪芹往第六代是曹霖。對于這樣的情況,應該采取的措施是“消趙空選必上提”。消趙實指消去曹振彥,趙同曹。空選,是把曹世選位置空起來,再把曹錫章、曹霖添上,同時往上提一個位子,空出的位子就是我曹文龍。按這個曹家真正家譜排列起來,我曹文龍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這個謎底是“振彥去”,“添文龍”,和第一個俗物謎底是完全吻合的。“灶王爺”在陰歷二十三上天后講“真言”,供奉人害怕把自己的過錯也講出來,所以在“灶王爺”上天的六天中供奉“灶王爺”是封其口,不讓講“真言”。其實,這是曹雪芹比喻不讓講“振彥”,而叫“灶爺度”,即“桃葉渡”的諧音,其義“灶爺去”,即“振彥去”(真言)。振彥消去后,添上曹文龍,這條謎底真正人物是曹文龍。
青冢懷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此詩明寫西漢時昭君出塞和親一事,說王昭君被漢元帝賜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死后葬在黑河岸。詩中抒發了昭君遠離家鄉、親人的悲涼哀怨之情,諷刺了漢元帝昏庸無能和不識好歹的窘態。
這首詩和前面一樣,要先解出俗物的謎底。根據詩的題目,按謎語分析應該和過世人后事有關。此謎的前兩句意思是:逝者的親人眼眸已被淚水蒙上,但強忍悲痛不使淚水掉下來,忙著給逝者做壽材。工匠們緊張地忙碌著,各種工具加工壽材有節奏的聲音,暫時掩住親人的痛苦之心。“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二句說的是:漢族在辦理去世人后事的風俗習慣方面確實使人稱道,尤其是壽材,講究用上好的杉木制成,而不用樗櫟等雜木做,樗櫟怎么不以此為羞呢?解到此,謎底不說自現,是“棺材”。這是俗物謎底,那么真正的謎底是什么呢?再看謎的諧音隱寓:
黑水茫茫野不留,兵燹剝盡屈宗仇。漢家制度誠勘探,出禮應慚萬古羞。
詩謎的意思是:黑水即后金八旗兵起兵反明,并進犯明朝關內地區,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多少漢人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孩子被強迫做了旗人的后代,和自己的宗族失去了聯系和關系。但漢族的每個家族范世起名的規律是有章可徇的,你要誠心地尋找,就能知道自己的宗族淵源和家族關系。當你知道你自己的宗族身份后,卻不能回歸自己的宗族上去,那才是萬古羞辱之事。此謎底為會意謎底“朝亂”,意朝廷即國家發生兵亂。
此詩謎前后隱寓配合是非常巧妙的。首先以王昭君出塞和匈奴人和親,來影射曹璽和旗人曹家“和親”而成了旗人的兒子。俗物謎底“棺材”,它的含義有:“棺材”是木板組成全封閉的,所以它六面完全是壁即“完壁”。人死了,人生就“完畢”了,也隱“完壁”。“棺材”諧音“官材”,意制做官印的材料,影射“璽”。“棺材”的材料要求用杉木為佳,即“亦杉”,其諧音字義為“亦山”,亦和山上下組合一起為“巒”字,并和第二個謎底“朝亂”相合。“朝亂”諧音字應為“曹巒”,這就是這首詩謎的真正謎底。“曹巒”又叫“曹璽”字“完壁”,此名是“官差”的,據說是康熙筆誤所致,這是他成為曹振彥養子后的名字。《石頭記》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女先生兒說書名“鳳求鸞”,這“鸞”實指“曹巒”,“曹巒”即“賈母”。“曹巒”要“請宗”,和詩題目“青冢”諧音合,意“曹巒”要請回自己的“宗譜”。因曹家的百年歷史是從曹巒成為曹振彥養子開始的,因此曹巒是《石頭記》中的家長,核心人物。曹雪芹為寫明這件事,確實運用了他非凡的藝術手法,設計了這個連環謎,指明了“曹璽”原名叫“曹巒”,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在這里“曹巒”終于回歸自己的“本宗”上去了。
馬嵬懷古 其八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這首詩是描寫楊貴妃壽終馬嵬事。楊貴妃受唐玄宗寵愛,兄弟姐妹皆封官晉爵,顯赫一時,勢壓天下。后“安史之亂”暴發,叛軍逼近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逃亡四川。行至馬嵬,為叫平叛六軍發,無奈縊殺楊貴妃。此詩描寫了楊貴妃雖死,而其風流遺韻猶存。其實這都是為其隱寓作引,下面先解俗物謎底:“寂寞脂痕漬汗光”意謂:萬籟寂靜的夜晚亮著一盞油燈,燈捻浸在油脂里,上頭燃燒發光,下面不斷汲取著油脂。油脂逐漸減少,器皿露出原來盛油的痕跡,就像被汗水浸漬一樣,在燈光映輝下閃著晶光。“溫柔一旦付東洋”,燈光雖然溫柔而弱小,在夜深時能為人們帶來光明。一旦,即東方發白太陽升起來時,便不起照明作用了。“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是說油燈天亮了就用不著了,但燃燒散發的油煙味,還能在人衣服和被子上嗅到。此俗物謎底顯然是“油燈”,另謂“脂檠”。
那么,這首詩謎到底說誰呢?我們再看詩謎諧音字的含義:
寂寞字痕自寒光,聞猷一旦付東洋。字因移得封留祭,此日益慶尚有香。
此謎的第一句義是:“寂寞”二字的字痕,即部首的“宀”字頭。寅的字痕也是“宀”字頭,“寅”又當寅星講,亦有寒光義。所以這個有“宀”部首還含有寒光的字,該是“寅”字。“寅”是指曹寅,字子清。第二句“聞猷一旦付東洋”,是指曹宣,字子猷。因為,字痕“宀”,加上“一旦”為“宣”字。曹宣因避諱康熙名玄燁的“玄”字,后改名“曹荃”。原名“宣”不能用了,即付東洋。第三句義,是把這個字痕“宀”頭,移到“祭”的上半部分,把祭的上半部分移掉,祭的本意還要存在,此字為“宗”字。第四句意謂,當上述的事情都能實現的話,即曹家真正回到自己“本宗”上去,曹寅、曹宣也能回到自己應范的“宗”字輩的宗譜上去時,應慶祝,應該上香祭祀自己的祖先。
上述說明第二個謎底的人物是曹寅、曹宣,字子清、子猷,和第一個謎底的諧音字相合,即子清(脂檠)、子猷(脂油燈)。曹寅、曹宣是曹髦后裔探春十八世人,應范“宗”字。曹璽為將來回歸“本宗”,在兩個兒子起名上,保留了“宗”字的痕跡“宀”字頭。此詩題目“馬嵬懷古”的馬嵬諧音可得“孖位”二字,含義為:同胞兄弟,即指曹寅、曹宣是兩兄弟。
蒲東寺懷古 其九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此詩表面上是寫唐代元稹《會真記》及元代王實甫據此改編的雜劇《西廂記》中的故事。故事中張生與崔鶯鶯相會的地方是蒲東寺,原名普救寺。故事描寫了紅娘蔑視封建禮教,瞞著老夫人,把張生與崔鶯鶯撮合在一起,自己雖受委屈,但促成了他們的美滿婚姻。
上述是作者借引說謎,還得先猜俗物謎。謎中說“小紅骨賤最身輕”,是說這個俗物是個本質非常輕的俗物,價值也非常賤,而且染有紅的顏色。從后三句詩謎的意思中,可以認定,這個俗物是釣魚用的“漂浮”。“漂浮”下面栓著釣魚的魚鉤,魚鉤上“私掖”著魚餌,即用魚餌掩住鋒利的魚鉤。釣魚就是用掛有魚餌的魚鉤“偷拐”咬鉤的魚。一旦有魚咬上了帶餌料的魚鉤,“漂浮”馬上會產生波動,釣魚人會迅速挑起魚桿,魚就會被釣上來。說到此,確實是個釣魚用的“漂浮”。但這個“漂浮”不是一般的“漂浮”,它有骨有身,染著紅色,釣魚時還同行。那它是什么樣的“漂浮”呢?它應該是一個小雙棒葫蘆做的“漂浮”。
俗物謎底已明,再看真正的謎底為誰?還得來譯諧音字謎語:
曉紅顧見罪身傾,是頁頭寫強撮成。雖悲父人失掉稽,移頸媾認彼通行。
此謎釋文:第一句為通曉《紅樓夢》人的名字,是由“顧見”二字去“厄”字旁會意組合成一個字。見字這里當預“兆”的“兆”字用,顧字去左邊“厄”字旁,可以理解為罪自傾,即自動消掉“厄”字旁,再和“兆”字旁合成為“頫”字,通曉《紅樓夢》人的名字叫“頫”。第二句“是頁頭寫強撮成”,意思是,這個“頭”字的頁字旁要留著,要寫必須寫成頭的同義字,喩為“強撮成”,這個和“頁”強撮成,又含頭一樣字義的字為“顒”(“顒”,大頭之義)。諧音謎的三四句意思是,雖然為失去父親——“顒”而悲哀(“稽”字大頭之義),但又認叔父“頫”為父了。
這首詩謎真正的謎底很明顯是曹顒、曹頫。曹顒英年早逝,曹家在康熙帝的旨意下,將曹宣的四子曹頫過繼給曹寅為嗣。因曹雪芹是遺腹子,長大后才知自己的親生父親是顒,因此說“雖悲父人失掉稽”。曹雪芹的母親也可能是在他出生后不久死去。他從小是叔父曹頫撫養長大的,早已把叔父當作父親了,即“移頸媾認彼同行”。俗物謎底為“葫蘆漂浮”,正好代表曹顒、曹頫倆人的字。曹顒,字孚若;曹頫,字昂友,二人的字會意有“漂浮”的意思,所以曹雪芹用此物來隱喻其父和其叔。這個“漂浮”是雙棒葫蘆,正好代表他們兄弟倆,因為雙棒葫蘆緊密相連,也說明他們都是曹雪芹的父親。
詩的題目《蒲東寺》(補東嗣,東為長),說明了曹頫是補長房長兄的位置,隱喻曹頫是“紅娘”,反看即父親。
梅花觀懷古 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這首詩是以明代湯顯祖作的《牡丹亭》做為題材,來敘述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不在梅邊在柳邊”是杜麗娘題自畫像詩的最后一句,原詩作:“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梅花觀是《牡丹亭》中所寫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夢與書生柳夢梅相會,醒來思念成疾而死,杜家為守護杜麗娘墳墓而建造了“梅花觀”。三年后柳夢梅寄居觀中,拾得麗娘生前自畫像,引來麗娘游魂,而后麗娘起死復生,終與柳夢梅結為夫妻。
實際上,這首詩的目的,不在于這個美妙的故事,它隱寓著全書最有意義的秘密。為了解開這個秘密,首先我們把俗物謎底揭示出來。此俗物謎底并不太難,只要認真分析一下,就可以認定謎底應該是“燕子”。因為謎語寫道:不是在梅花開放的時候,而是在柳樹吐翠的季節來到我們這里,它們都是成雙成隊像戀人一樣生活著。不是這個季節的時候,人們不必回憶這美好的景象。要想再看到此景,只要春天一到,百花噴香,柳枝吐翠的時候,它們就會按期到來。就這樣,它們秋去春來,一別一年的忙碌著。上述景象的描寫,一目了然是對“燕子”的描寫,所以,俗物謎底是“燕子”。
那么,真正的謎底說的是誰呢?接下來看諧音謎的說法:
不在枚邊澤六編,個中說十畫攙眷。團圓末一春相到,一別惜逢又一廿。
此詩謎頭兩句意思是:一個數字補在個位邊,(枚當個字講)這個數字經選擇為“六”字。個位數是多少呢?因“個中說十畫攙眷”,個位數是“十”字。個位的“十”和個位旁的“六”字,像眷屬一樣互相攙扶相連,即書寫在一起,應為“六十”,“六十”是此謎的核心和目的。第一,說明了曹家已經繁延到六十代人,這一代人也是“探春”范世最后一代人。(曹家范世詳見《曹雪芹的祖籍與宗族》一文)第二,表明了曹雪芹就是曹家第六十代人,即“探春”二十代人的最后一代人。所以謎中說“團圓末一春相到,一別惜逢又一廿”。謎中說的“春”,是指“探春”和“惜春”。(曹家范世規律是二十代為一個周期,曹雪芹在書中以“春”表示)“探春”和“惜春”相會即團圓在一起,實際上是“探春”最末一代人和“惜春”第一代的連接和劃分。當“探春”最后一代人和“惜春”第一代人分別的時候,就完全進入了“惜春”時代。
為什么說曹雪芹是曹家第六十代人,即“探春”范世第二十代人呢?因為,曹雪芹按曹家正宗范子排名,應范“延”字。俗物謎底“燕子”隱指“延”字,正是曹雪芹本應范的字,也是曹家“探春”第二十代人的范字。“惜春”第一代人范“連”字,是范“延”字的下一代人。由于曹家的特殊范字規律,所以,“延連”這兩個范字,卻代表著曹家兩個不同的范世周期。在謎中,曹雪芹用“畫攙眷”來形容曹家“探春”末世和“惜春”第一世是“延連”(燕戀)一體的,他們的范字是相連的。
這首詩,實際上是曹雪芹借用《牡丹亭》中杜麗娘自畫像,來影射是自己的自畫像。通過俗物謎底“燕子”,來說明自己應范“延”字。所以他“牘立樣”(杜麗娘),在書中立下他和其上面六代人,以及三位始祖的名字。“留夢謎”(柳夢梅),通過十首懷古詩謎來描述和傳世。“倘顯祖”(湯顯祖),倘若后世人使曹家這些人顯現于世,“望世補”(王世甫),希望后世人,能把曹雪芹家這些人物、史實補到曹家(即曹髦后裔“探春”后七代人)家譜上去和歷史史料上,使曹家“莫斷停”(牡丹亭),曹家這樣才不能“斷裂、停滯”,還曹家一個真面目。這都是我“末花觀”(梅花觀),即探春最后一代人曹雪芹的想法和希望。上述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梅花觀懷古》,把《牡丹亭》的資料運用的恰到好處,條條相關,展示了曹雪芹“一手也而三牘”的高超藝術手法。不但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也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文學作品。
十首懷古詩全部解釋出來了,現在大家都十分清楚了。十首懷古詩是曹雪芹家的三位遠祖和回歸本宗的真正家譜,復原為:
曹操——曹丕——□□——曹髦
—曹寅——曹顒——曹雪芹
曹錫章(遠)——曹霖——曹文龍——曹巒(璽)——︳
—曹宣——曹頫—
這個家譜是曹雪芹為回歸自己本宗在書中立下的。曹振彥由于不是曹璽的生身父親,所以在第六首懷古詩中有區分。但本人認為:從歷史上講,曹振彥是曹璽養父的歷史地位不能否定。曹雪芹在書中描寫的也非常清楚,我們只是區別開來就可以了。總之,《石頭記》中,寫了三個曹家情況,一是以曹璽為焦點的有直系血緣關系的曹家;二是曹璽的生身父親堂叔伯兄弟“親宗”的曹家;三是曹振彥的曹家。這三個曹家中,曹璽及其后代是和曹振彥及其后代在一段時期是融合在一起是,是一個家庭。后來,由于種種矛盾,導致后代分裂,家族關系完全破裂。但不管怎么說,這三個曹家都是《紅樓夢》的組成部分,只要我們對此進一步進行研究,就能逐步解開《紅樓夢》這部書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