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孔子學傳承
劉建恒
1、《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2、《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3、《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來,我給大家彈個曲子”。
此人在前往楚國的路上,一行被亂兵圍困,連續斷糧七天,他照樣講學、彈琴、唱歌。
一息尚存須努力的精神、一生換永生的格局,確保了一個人在當下與時俱進的核心競爭力。
5、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
此人晚年孜孜不倦,對《易經》這八個字的解讀,讓后人很容易明白《易經》起于自然萬象中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八個最重要的要素。伴隨著人們對天的自強不息、低的厚德載物、水的寵辱不驚、山的虛懷若谷、澤的澤被蒼生……的理解與遵循,
政治權力對他的思想是“剛需”的,因為他的思想“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經濟權力對他的思想是“剛需”的,因為他培養出的學生是“商圣”、他自身的思想能夠“半部論語治天下”。
文化權力對他的思想是“剛需”的,因為他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的付出,讓歷史照亮未來,讓未來引領歷史。
6、
經權相濟--
此意為,通過歷史深刻檢驗、久經傳承的文化、道德觀和當下權力的智德合一的應用,達到社會和諧進步、國富民強的效果。
此人用生生世世的眼光,把經權相濟這四個字承前啟后。
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個人用千秋大視野做到了,付出的是畢生,傳承的是眾生。
這些行為,人們在樂于傳播、傳授、傳承的時光里,給了后人“內圣外王”的追求,給了后人“帝王者一代帝王、圣賢者百代帝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