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帛書《易傳》析述孔子晚年的學術思想
佚名
摘要:本文以帛書《易傳》比對《論語》中關涉《周易》的章節,從而確定這些章節是屬于孔子晚年所說的話。此外,從帛書《易傳》所見的哲理,顯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經具有家的形態,關心形而上的,并且對這些哲學問題有很深的體會。孔子說《易》,開辟了以義理《易經》的新途,亦展示了一個學術的轉折點,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以孔子為開山。
關鍵詞:帛書;易傳;論語;孔子;道德形而上學;義理易
An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n Confucius' academic ideology at
his old age from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Abstract: By comparing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with certain chapters related to Zhouyi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paper defines that these chapters belong to what Confucius had said in his later years. additionally,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reflected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turns out Confucius' stature of a philosopher in his remaining years, he began to concern metaphysical problems. Confucius' commentaries on Zhouyi opened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Zhouyi on the basis of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and reveale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t is obvious that Confucius founded the Confucian moral metaphysics.
Key words:copies on silk; Yi Zhu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moral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帛書《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系(韓仲民說:“孔子所述易道,由門弟子筆錄、整理,不斷補充、發展,成為《易傳》主要。源自孔子,出之后學,大體脈絡還是清楚的。(韓仲民《帛書說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頁104-105)。李學勤教授從帛書《易傳》肯定孔子“與《易》的關系也一定不限于是個讀者,而是一定意義上的作者。他所作的,只能是解釋經文的《易傳》。”“《易傳》的主體結構形成應和《論語》處于差不多的年代,其與孔子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李學勤《走出疑古.關于〈周易〉的十個問題》,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頁76-77。) 黃沛榮教授謂“《易》傳七種雖非孔子手定,然其論《易》之語亦當為弟子所記而載諸《易》傳之中。”(209頁)“故或未及撰作,僅有心傳。”(209頁)“蓋自孔子傳《易》于門人弟子,其初僅口耳相傳,后乃陸續寫定,故《易》傳七篇之內容與孔子思想有極深厚之關聯性。”“要之,孔子與《周易》經傳之關系,乃在于其研讀《易經》,吸收并闡揚《易經》義理,而傳于門人后學也。”(210頁)(黃沛榮《易學乾坤.孔子與〈周易〉經傳之關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不但增加了研究孔子的資料,還對傳世的孔子學說起了深化了解的作用,本文以帛書《易傳》比對《論語》中關涉《周易》的章節,從而確定這些章節是屬于孔子晚年所說的話。此外,從帛書《易傳》所見的哲理,顯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經具有哲學家的形態,關心形而上的問題,并且對這些哲學問題有很深的體會。孔子說《易》,開辟了以義理研究《易經》的新途,亦展示了一個學術發展的轉折點,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以孔子為開山。
一、晚年研《易》
本文所言的孔子晚年,是以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公羊傳》與《谷梁傳》同以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而《史記》則以為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本文從《史記》,故哀公十一年之時孔子六十八歲。回到魯國以后,直至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四月孔子七十三歲逝世為止的五六年時間。孔子在這幾年間深入研讀《周易》,而改變了自己早年對《周易》的看法,發現《周易》是一部修德之書。帛書《易傳》所顯示的孔子《易》說正當這個時期。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以至于讀《易》“韋編三絕”,帛書《易傳.要》對孔子晚年研《易》的過程有生動的描述: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朱伯昆.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28,27,28,11,24〕
孔子晚年對《周易》的熱愛已近沉迷的地步,“老”字強調了孔子晚年才對《周易》產生極大的興趣,而積極地研究《周易》。為什么孔子會對《周易》產生這樣大的興趣?先看孔子自道一生為學進德的過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由五十之年開始對“天命”有所知,經過不斷的踐仁成德,而達到“耳順”與“從心所欲”的境界。對天命之“知”不會停留在認知這個層次,而是對自己的德性表現所產生的體會。孔子自五十之年在魯國的前途受阻,離開魯國的十四年之間,仍不斷遭受挫折,但孔子能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德性,將現實的困厄轉為對自己意志與毅力的磨煉,然而長時間而且不斷的挫折,確實使孔子的心境產生了變化,所以孔子在六十八歲高齡重回魯國之后,對現實的事功已不再執著。這時候的孔子,有一種不為世用的感受,但沒有隱士的心態。孔子雖然尊重隱士,稱他們是賢者(《論語.憲問》孔子說:“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但不能認同隱士的做法 (《論語.微子》載孔子聽了子路覆述長沮、桀溺的說話后深深嘆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指“ 避人之士”)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樣自表心跡的說話。) ,孔子雖然有“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的道德勇氣,但始終不為世用的現實所導致的心境變化,從孔子論述“逸民”時透露了個中消息:
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論語.微子》)
這確實代表了孔子回魯定居后的心境(《史記.孔子世家》以為這是孔子在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所說的話,這時孔子已經71歲了。),也是孔子晚年心境的自況。孔子自附遺逸之民,表示孔子能正視現實上的不得志,而又能不再執著;“可”與“不可”皆為執,無此執著,則精神和心境都能安定下來,而獲得研讀典籍的主觀條件。孔子雖仍關心世道,但畢竟不用到處求仕,精神安定,便能專心研究學問。有了這樣的生活背景,加以孔子的德性亦臻至圣人的境地,當孔子重讀《周易》時,便發現了《周易》的道德價值,帛書《要》云:
夫子曰:“吾好學而才聞要,安得益吾年乎?” 〔朱伯義.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C〕.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28,27,28,11,24〕
“要”所指的是孔子在《周易》中所體會到的道德內涵。孔子以德義說《易》,而德義亦為孔子晚年研《易》的中心內容。在這段時期,孔子因研究《周易》而大有心得,所以在言說中,流露出對《周易》種種道德上的體會。
二、《論語》有關《周易》章節的確解
(一)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孔子晚年對《周易》發生濃厚興趣,希望自己多活幾年,以完成對《周易》的與研究。《述而》此章的“五十”,如果作為五十歲來理解,則在四十多歲之時說“加我數年”,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話。如果是在五十歲之后,說回復到五十歲之年,然后學《易》,則這種回顧式的說話顯得十分消極,“加我數年”變成一種懷緬,這絕非好學如孔子者的思想言行(筆者曾持這種觀點,今改之。)。所以,這句說話所表達的意思應當是孔子重回魯國之后,鉆研《周易》而得到極大的道德啟發時所說的話。這里的“五十”不當是指五年或十年的時間,也不是指五十歲,而是傳抄之誤。朱熹注《論語》這一章時已明確指出這是訛誤的結果:
劉聘君見元城劉忠定公,自言嘗讀他《論》,“加”作假,“五十”作卒。蓋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記》作“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加正作假,而無五十字。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誤,無疑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今天有帛書《易傳》的證據,足以支持朱熹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是,則《學而》篇此章應該是:
子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的意思是“只要讓我有多幾年的時間,最終能對《周易》的義理有深入的體會,這樣便可以免除犯上重大過失的機會了。”至于說“學《易》”,是孔子的謙辭而已。“可以無大過 ” 正是修德的意思,這與孔子深入體會《周易》的精髓在于導人修德是非常吻合的。帛書《要》篇說:“夫子曰:吾好學而才聞要,安得益吾年乎?”“安得益吾年”與“加(假)我數年” 是同義語。讀《易》而得其要領,則《周易》的精髓已得,正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的意思。孔子在晚年研《易》之前是以卜筮之書來理解《周易》的,因此《論語》此章強調《周易》與修德的關系,便只能放在晚年之時才符合當日孔子研《易》的情況。
(二)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
孔子晚年研究《周易》并以此教授弟子,商瞿是傳孔子《易》說的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世家》),其他弟子基本上有所習而未能承傳。弟子中有曾子能掌握到孔子說《易》的精神,注重卦爻辭所蘊含的道德意義,如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時,曾子即以“君子思不出其位”來概括孔子之言。艮卦《象》辭是“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很顯然的,曾子已讀到類似《象傳》的《易》類。曾子讀《易》,自必受教于孔子。這一章也是孔子晚年回歸魯國之后所說的話。
(三)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
《論語》此章在《禮記.緇衣》有類似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