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對于職業院校整合現代漢語教學內容的設想
曹國軍 王進
論文關鍵詞:現代漢語 教學內容 改革
論文摘要:現代漢語是大學文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長期以來教學效率低下,必須進行改革。文章探討了高職高專現代漢語教學內容改革,深入分析了改革必須考慮的問題,提出把現代漢語分化整合為“普通話”、“現代漢字詞匯”、“語法修辭”、“言語交際”四門課程的新構想,以期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有所促進。
現代漢語是大學文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語言素養,提高學生語言運用技能的重要任務。但是長期以來,現代漢語的教學效率低下,成了一門令教師頭痛、讓學生厭煩的課程。20世紀80年代后期,語言學者史有為先生發表了《十字路口的現代漢語課》一文,指出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學基本上是失敗的,引起語言學界的強烈反響。于是,在現代漢語教學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大潮,一直斷斷續續延續至今。總結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兩個方面。但是,以上兩個方面的討論成果基本上很少被現代漢語教學界普遍吸收,進而用于指導教學實踐。高校的現代漢語課至今仍然沒有大的改觀。而且,前人的討論大部分都是針對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學生基礎、教學要求、培養規格等都有很大差別,針對本科的教改經驗在職業院校并不一定適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職業院校整合現代漢語課程教學內容的設想,期望能夠運用于課程教學的實踐。
教學改革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
(一)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內高等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一股高校合并、“專升本”的大潮。同時,職業技術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一般來說,職業院校包括原來的高等專科學校和新成立的職業技術學院。其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既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新型實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基礎扎實、理論夠用、實踐能力強,能夠學以致用。
以師范專科學校為例,其培養目標必須重新定位。長期以來,我國建立的是師院(本科)—師專(專科)—師范(中專)三級師范教育體系,分別培養高中、初中和小學的師資。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種體系行將崩潰。大中城市的學校,包括初中和小學,現在一般都只接受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師專畢業生很難在中、小學立足。因此,當前的師專應該改革以前的單一培養目標,調整為開放立體、多重面向、適應市場的多元培養目標。以師專中文專業為例,其培養目標可面向基層(鄉鎮、社區、中西部地區)的初中以及小學師資;側重培養基層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秘書、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從最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從事教師職業,超過半數的畢業生則在其他領域就業。這說明培養目標基本符合實際。
(二)課程的性質、任務以及作用
師專中文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面向基層的初中、小學師資,二是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秘書、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無論是教師,還是其他應用型人才,都應該具備比較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比如,需要掌握語音,即普通話、文字、詞匯、語法、修辭、言語交際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具備聽(即言語理解、信息接收)的能力、說(即普通話、言語表達、言語交際)的能力、讀(即閱讀理解、信息搜集)的能力、寫(即寫作通順流暢、合乎要求的應用文字)的能力。學生上述語言知識的獲得直接來源于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但聽、說、讀、寫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就依靠為學生創建培養綜合語言能力的實踐環境。
(三)職業院校的特殊情況
職業院校的特殊情況主要是指學生的實際情況。從1999年開始,國內高校普遍開始擴大招生規模。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08.8萬人,2005年招生504.9萬人,年均增長24.6%。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眾化階段。近年來,許多大學又新辦了獨立學院,高職高專院校被放在第四批次錄取,生源質量大幅度下滑。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擴招前錄取分數線一直穩定在460~480分之間,而近幾年的分數線是師范專業400分左右,非師范專業分數線則更低。因此,事實上中文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錄取分數較低。與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相比,職業院校的學生中學階段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包括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的基本能力。有的學生甚至連“請假條”都表述不清。面對這樣的學生,在現代漢語教學改革中必須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提升。
針對職業院校特點確定課程整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針對職業院校特點的課程整合總體思路:
重新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掌握基礎知識,完善語言能力,著眼語言運用。
重新安排課程教學內容:對現有教材內容實行“增、刪、改”的調整,將現代漢語整合為普通話、現代漢字詞匯、語法修辭、言語交際四門課程。
努力更新教
學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考試評價體系,建立立體多元、綜合適用的評價方式。
整合課程內容,
建立“四支分立”的課程體系
(一)“四支分立”課程思路的提出
一般來說,職業院校由于學制較短,課程較多,每門課程的教學時間相對不長。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新的教學計劃把現代漢語定為100課時。由于假期等因素影響,實際只有90課時左右。在這么短暫的時間內既要完成內容繁多的現代漢語知識傳授,更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委實難以完成預期目標。出路只有綜合現有課程資源,分解融合、優化整合,建立新的課程內容體系。
語言學者汪國勝先生曾經提出現代漢語課程體系采用“四支分立”的思路并付諸實踐。所謂“四支分立”,就是建立現代漢語語音學、語匯學、語法學、語用學。他認為“四支分立”既便于加強課程內容的理論性和科學性,也利于加強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并用實踐證明了分科教學的可行性。借鑒汪先生的“四支分立”的基本思想,筆者所在學校中文專業現開設的相關語言課程有必修課現代漢語、教師口語、選修課為語言學概論、朗讀學。教師口語和朗讀學都是針對學生將來從事教師職業而開設的,而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后沒有從事教師職業,可見課程的適應面太窄;語言學概論一般只在本科開設,專科教學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把現有的四門課程優化重組,形成四門新的課程,即“普通話”、“現代漢字詞匯”、“語法修辭”、“言語交際”。提出這四門課程是有充分考慮的,主要是針對師專學生的實際及其必須具備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 (二)“四支分立”課程的具體內容
四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如下:
普通話開設30課時左右,每周2節課。這門課程融合了現代漢語課程的語音章,教師口語的部分內容以及朗讀學的內容,主要講授普通話語音知識,包括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方音辨正、語流音變、語音規范、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和語音運用技巧等內容。其核心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普通話發音,糾正方音,通過系統訓練,使學生普通話語音面貌達到較高水平,順利通過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并取得合格等次。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朗讀技能,具備較高的朗讀水平。
現代漢字詞匯開設35課時左右,每周2節課。這門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漢語的文字、詞匯兩章的內容。漢字部分包括漢字概說、漢字結構、造字法、漢字簡化與規范、漢字信息處理簡介等。詞匯部分包括詞匯概說、詞的構造、詞義、詞匯的構成、詞匯的發展變化與規范化、辭書等。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現代漢字、詞匯的基本知識,具備良好的文字詞匯素養,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字詞匯的規范意識,能夠正確、規范地運用漢字和漢語詞匯進行言語表達。
語法修辭開設55課時左右,每周3節課。這門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漢語的語法、修辭兩章的內容。語法部分包括概說、詞類、短語、單句及其分析、句類、句型、句子的動態分析、復句、病句修改與語言規范等。修辭部分包括概說、詞語選擇、句式錘煉、常用辭格、語體風格,同時,介紹語用學的成熟成果。比如,話語交際的過程理論、話語交際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制約話語交際的要素、會話含義、預設等。以上三門課程仍可使用目前的現代漢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可對有關內容進行刪減、增補、更新。
言語交際開設35課時左右,每周2節課。這門課程主要包括教師口語的部分內容和現代言語交際學的內容,其內容、范圍都比教師口語要廣闊得多。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在現代社會中具備口語交際的能力。基于中文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只有不到半數從事教師職業,所以開設言語交際課比教師口語課有更大的適應性,而且即使是從事教師職業,也非常需要這些言語交際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安排有言語交際的教學內容。這門課程需要訂購相關教材,以滿足教學需要。有一種教材,除緒論外共有十七個專題,廣泛涉及學生在各種社會交往中所面臨的言語交際問題,它們是:招呼與介紹、拜訪與接待、日常閑聊、提問與回答、意見與建議、褒揚與批評、說服與拒絕、協商與談判、主持與講話、演講與報告、講解與評述、討論與辯論、求職與應聘、通訊語言、課堂教學語言、體態語言、語言交際中的謬誤。這種教材涵蓋了言語交際的主要方面,可作為言語交際課程的教材使用。
(三)“四支分立”課程體系的價值
“四支分立”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分門別類地細化教學內容,把原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開來,每門課程著重完成1~2項教學目標,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培養語言能力,同時又有效解決了這門課程教學時間相對不足的矛盾。新的課程體系把“言語交際”作為一門課程開設,這樣,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能落到實處,使前三門課程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在這門課程中能夠得到具體運用。
參考文獻:
[1]史有為.十字路口的“現代漢語”課[J].語文建設,1987,(1).
[2]汪國勝.關于現代漢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3]王建華.新編大學生口語交際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曹國軍.高師專科現代漢語課程的教材與教學[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7).
[5]曹國軍.現代漢語教學的困境與原因分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