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語言學的若干思考

林麗環

◎每個人說話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書"說成"書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這意思說成"(活)",這是為什么?

思考:雖然每個人說話都是自由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有一點可是大家都要遵守的,那就是運用詞語組成句子,必須遵循全社會統一的規則,選擇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代表某個意義,也得全社會約定俗成,不能個人任意更改。否則語言就不成其為交際工具了,別人也無法聽懂你的話,社會將亂成一鍋粥。只要想象一下,一個不會外語的人到國外生活所遇到的窘迫尷尬,就知道遵循規則的重要性了。

“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與語義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們的結合完全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比如我們平時說話的語序、語義及語法也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雖然我們說語言具有任意性,這種任意性原則又是不可動搖的,但是任意性并不意味著語音形式完全取決于說話者的自由選擇,更不是指人們對語義內容可以隨意理解。語言的任意性它只是身我們表明,語音形式和語音內容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且,一個符號在語言體系中確立之后,個人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它對使用者來說是強制接受的。如果不經過重新約定而擅自更改,異會使符號失效,使語言難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何況符號本來異是約定的,語言也是如此,只要大家認可,異無所謂好壞,因而也就沒有隨意變更的必要,更不能依自己的意愿而改之。事實上任何社會的現在或過去,都只知道語言是從前代繼承下來的產物而照樣加以接受。我們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隨意改變像語序、語義、語法、語音等這些社會約定俗成的東西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基于上述道理,我們是不能把“我看書”說成“書看我”,也不能把“失去生命”這意思說成“活”,假如我們把語言的任意性理解成可以隨個人意志而改變的話,把“我看書”說成”“書看我”,把“失去生命”說成“活”,就會造成交際上的大混亂,難以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

◎兩個人在爭論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一個人說先有語言,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就無法思維;一個人說是先有思維,因為語句是思維的成果,沒有思維,人們就無法把散沙一樣的詞語組合成句。誰的觀點正確?為什么?

我認為這兩個人的觀點都不正確。

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講起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時未免太抽象,有人會問:聾啞人不會語言,但他沒有思維嗎?我們說語言和思維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水乳交融,無法分割開來,如果我們結合語言和思維的緊密關系來認識,對于這個問題就不難作出正確的解釋。

兩個人的話看似有理,但由于割裂了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所以都是無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語言和思維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也不能脫離語言;如果沒有思維,沒有思想,人際間的交流就無從談起,語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的意義。其次,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程度是相互適應的,相互一致的;有什么樣的思維水平,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水平,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水平,有什么樣的思維水平,不可能一個社會發展到語言和思維脫節的地步,語言水平很高而思維水平很低,或思維水平很高而語言水平很低,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同時語言也離不開思維。二者如影隨形,誰也離不開誰。一方面,沒有語言,思維活動無法進行,思維成果無法表達,思維實際上翼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維活動,只有在思維過程中運用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思維活動,無所謂交際和思想,語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沒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語言和思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各以對方為存在條件。思維必須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哪里有思維活動,哪里就有語言活動。

人類不僅在相互交際時需要語言,需要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語言了解別人的思維。即使是思維的時候,在形成思想的時侯,在沉思默想的時候,也需要語言,離不開語言。因此,語言不但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人類思維的過程需要語言,思維的成果也需要運用語詞把它包裝起來,把它固定下來,展示出來,沒有語言,沒有句子,概念也就無所依托,推理也難以進行,思維恐怕也不存在。所以語言在思維過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參與形成思想,又參與表達思想。語言是思維最有效的工具,人們用語言進行思維,面思維則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沒有語言,思維活動不能進行,思維成果也無法表達。

總之,思維和語言沒有什么先后的問題,是同步發展的,是互相適應的。語言的思維形影相隨,互相依存:思維是語言通向現實的橋梁,而語言則是人類進行思維的工具。我們可以說,語言是觀察思維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唯一的窗口。語言與思維是緊密聯系的。最后我用古人的一句話來形容二者的關系: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人類選擇語音作為語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語音形式有什么優點?

思考:第一,因為語音形式使用方便,人人都具備發音器官,可以隨時隨地發出表示各種意義的音來,而不必借助身體以外的東西做形式,因此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語音形式表達意義內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設備,使用起來既方便又快捷;第二,語音形式的容量大,它的各個單位通過排列組合,可以組成不同的音節,表示各種各樣的意義,無論是簡單的意義還是復雜的意義,語音都能表達。一種語言一般只有幾十個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組合,表達思想;而且,用嘴說話還不影響手腳的活動,在勞動的過程中,有聲的語言不會因為距離和光線而影響交際溝通。所以人類語言一開始就是有聲語言,而不是無聲的手勢之類。

◎漢字能否改革為拼音文字?

思考:漢字目前還不能改革為拼音文字,這是因為:第一,漢字的語素—音節文字體系基本上符合漢語的結構特點。漢語音節結構簡單,詞形簡短,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很多,漢字在書面上可以有效地區別同音詞,而用拼音文字無法區別,例如《新華字典》中“至、質、置、志、致、智、稚、痔、擲、峙、滯”等四十多個字形差異很大的漢字,讀音完全相同,假如用拼音文字來記錄這些語素,只能拼成zhi或加上聲調寫成第四聲的,仍然沒有字形上的差別,混同的可能性異增大了,例如“公式-公事-工事-攻勢”四個詞讀音一模一樣,用漢字記錄,字形上很容易區別開,用拼音異都是一樣,無法區雖,將會給閱讀帶來很多的麻煩;漢語方言分歧,差別很大,而由于漢字同語音聯系不是很緊密,記錄漢語,那么各個方言按方音近近拼寫,詞形上區別非常大,別的方言區的人根本異看不懂,文字無法以起到溝通交際的作用,拼音文字無法適應漢語方言分歧的特點。第二,漢語語素數量比音節數多,漢字能區別同音語素。漢字與漢語的特點是相適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正好,比如漢語語素基本上都是單音節的,一個語素一個音節,而漢字也是表示音節的,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這正好同語素的特點相適應;漢語是孤立語,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語法意義,沒有詞形變化,而寫法上固定的漢字也是適應漢語的這個特點。第三,漢民族文化是漢字的根,漢字是漢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記錄漢語,還有許多獨特的功能,比如書法、篆刻、對聯、回文詩等,都同漢字的特點密切相關,保留漢字,異是保留漢文化,異是繼承漢民族文化,而將漢字改革為拼音文字,就將割斷漢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繼承,其結果是毀滅了漢民族文化。廢除漢字,推行拼音文字,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目前,普通話還不普及,漢字能起到溝通各方言地區交際的重要作用。因此,漢字不能改革為拼音漢字。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