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泰北地區高校漢語教學狀況調查及現狀淺析

陳俊羽 孫川梅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泰北6所進行漢語教學的主要高校的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師生訪談,了解到了各高校漢語課程開設的整體情況、學生數量、使用教材、師資、當地孔子學院的發展等情況,分析了漢語教學在泰北高等教育中發展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在中泰兩國政府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 發展迅速,一些經驗值得推廣。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小學與大學漢語教學的缺乏銜接、師資的缺乏等方面。

關鍵詞:泰北 高等漢語教學 調查

泰國是全球漢語熱最典型的國家之一,“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吳應輝 楊吉春,2008)值得深入研究。以往我們對泰國漢語傳播及推廣的研究多從整體出發,缺乏分門別類的研究,尤其是針對泰國高等漢語教學的研究較少。在泰北地區高校中,漢語教學開展較為成熟,清邁大學、清邁皇家大學、皇太后大學(清萊)、南邦皇家大學、清萊皇家大學等院校都開設了中文專業和面向其他專業學生的漢語課程。泰國北部高校漢語教學歷史較長、基礎較好,研究北部高校漢語教學情況對掌握整個泰國高等教育中的漢語教學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對這6所高校進行實地考察、師生訪談,了解到了各高校漢語課程開設的整體情況、學生數量、使用教材、師資、當地孔子學院的發展等情況,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泰北高等教育中的漢語教學概況

(一)泰北地區開設漢語課程大學整體情況

以上為泰北地區進行漢語教學較重要的幾所大學。開設漢語課最早的大學是清邁大學,1980年就開設了漢語選修課。但開設中文專業本科專業最早的大學是清邁皇家大學,早在1994年就開設了中文專業,當時學校名稱為清邁皇家學院。其中西北大學是最晚開設漢語課和漢語本科專業的學校,2006年才開設漢語選修課和漢語本科專業。大部分學校在20 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開設漢語選修課,2000年前后開始設置漢語專業。近年來漢語成為熱門專業,選擇學習中文專業的人越來越多 泰北各大學漢語專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以下是近年來泰北幾所高校漢語專業新生數量情況(見表2):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校每年的招人數除個別院校外基本上都呈持續增長趨勢。我們還了解到畢業生就業方面我們了解到各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畢業生除部分繼續攻讀高一級學位外,大多數從事漢語教學、旅游、經貿、翻譯等相關工作。

(二)課程設置、教材及教學情況

1、課程設置

我們調查了泰北各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各學校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大都是一、二年級打基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三、四年級課程難度加大,開設文化、經濟、旅游類課程。我們以清邁大學中文系漢語課程設置為例來說明: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低年級主要進行精讀及聽說課的學習,強化基礎語言技能。高年級課程在深度及廣度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由于學生與社會都高度重視學習漢語的交際目的,因此,語言能力的培養,往往與某些專門領域聯系起來,如商業、旅游等。許多學校都開設了諸如《商務漢語》、《旅游漢語》等課程,各個學校也普遍開設諸如《中國文化概論》,或《中國文化知識》,或《中國概況》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課程設置與期待效果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但由于學生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難以達到理想目標。

2、教材

泰北高校幾年前一般使用中國大陸及臺灣編寫的教材。但近年來由于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迅速發展,新出版的漢語教材種類繁多。特別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主要選擇使用中國大陸編寫、出版的教材。一般都選擇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教材。在我們的調查中漢語精讀類教材主要選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新實用漢語課本》及《漢語教程》。同時《新實用漢語課本》及《漢語教程》目前都出版了泰文注釋本,所以在泰國頗受歡迎。當然在訪問中我們也聽到一些意見,有的泰國師生認為以上兩套教材在某些話題內容方面顯得有些陳舊過時。

在對各個學校的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各個學校也有一些自編教材。自編教材我們又把其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泰國本地教師編寫的;還有一類教材是授課教師根據自身授課需要而“臨時”就地取材,拼湊組合的教材,此類教材往往從不同課本上節選某些部分重新組合后進行教學。這些自編教材主要集中在報刊閱讀、翻譯、文學、語法、經貿、旅游等課程中。尤其是游漢語、翻譯等具有泰國特色的課程,由于沒有現成教材可以參考,泰國老師需要自己編寫一些符合實際情況的、實用的教材。這些教材內容在選材、水平程度等方面更加貼近泰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更容易被接受。加之自編教材通常都有相應的泰語注釋,極大地方便了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但這些自編教材大部分科學性、系統性不強,內容往往比較單薄。在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方面,泰北各大學一般只在三、四年級開設一個學期的課程,國內的教材對于他們來說就顯得太難、內容太多,所以,此類課程非常有必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另行編寫適合的教材。

3、師資力量與教學情況

泰北大學的漢語教師一般由兩類人員組成:一類是泰國本地人,他們大多受過大學或研究生教育,也有部分曾赴中國大陸或臺灣地區留學;另一類為中國漢語教師,主要由公派教師、志愿者、中國高校校際交流教師以及自己求職受聘教師;以前也有一部分來自臺灣的教師。以下是6所調查大學的師資情況。

從中國聘請漢語教師到泰國大學任教,泰中兩國教師的相互搭配,揚長避短開展教學已成為目前泰國大學漢語教學的普遍做法。泰國教師通常擔任低年級語音、語法和高年級翻譯等課程,中國老師則重點擔任閱讀、寫作、中國文學等課程。中泰兩國教師人數比例基本相當,大部分教師具有碩士及學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較少。在調查中我們也了解到,這些學校部分教師在泰國政府或中國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正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將會陸續回國。相信各高校師資的學歷層次在未來幾年內將得以快速提高。

(三)孔子學院發展情況

從2006年起至今在泰國各地建了13所孔子學院,其中泰北地區有兩所:位于清邁的清邁大學孔子學院及位于清萊的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

在推動高校漢語教學方面,泰國大部分孔子學院均為中外高校合作建立(勿洞市孔子學院除外)。各孔子學院都積極協助當地大學開展漢語教學,幫助其提高漢語教學水平,大部分孔子學院都承擔了所在大學的漢語教學任務,所教課程含聽、說、讀、寫等漢語專業課以和校內漢語公選課,并幫助其申請漢語教師志愿者。孔子學院在協助主辦院校加強漢語專業建設及提高漢語學術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進兩校合作交流方面孔子學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孔子學院使中外合作大學實現了雙贏,對所在大學,不僅在師資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專業建設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孔子學院的貢獻不僅局限于所在大學本身,也對中國的合作伙伴做出了貢獻,給中方教職工交流和學術研究合作提供了很多機會。

還有孔子學院開展的活動對周邊大學都形成了輻射,比如所在地區高校大學生漢語演講比賽、作文比賽,這些活動都促進了整個地區促進了整個地區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漢語教學在泰北高等教育中發展特點分析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特點分析

1.泰國政府主導,高效快捷地推動泰國全國性的漢語教學。

體現在泰國政府在漢語教學政策的制定,推進與中國教育部及國家漢辦在漢語教學方面的合作。近年來泰國教育部致力于中小學漢語教學的推廣,成效喜人。高等漢語教育的發展也得益于中小學漢語教學的成功推廣。

2.中國方面的支持及影響。

(1)在師資的支持方面。從本文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被調查高校都有中國籍教師任教,占到漢語教師人數的46%,有的學校比如皇太后大學的中國教師人數甚至占到一半以上,這些教師基本上為漢辦派出的公派教師及志愿者教師。當然這也得益于孔子學院在當地的建立,從而加大了對其師資的支持力度。從中國聘請漢語教師到泰國大學任教,泰中兩國教師的搭配教學已成為現在泰國大學漢語教學的普遍模式。泰國教師通常擔任低年級語音、語法和高年級翻譯等課程,中國老師則重點擔任閱讀、寫作、中國文學等課程。

(2)在課程設置及教材使用方面。泰國北部幾所大學較多地參考了中國留學生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也多使用北語出版的系列教材,近來國家漢辦也對泰各大學進行贈書。

(3)在獎學金提供方面。中國政府每年都對泰提供到中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獎學金,這對泰國高等漢語教育的提升也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泰北這6所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都曾獲得過中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到中國攻讀學位。

3.民間積極相應。

泰北地區與中國接壤,華人較多,有良好的漢語教學基礎,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對世界華人地位的提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長期以來,漢語教育在華人華僑中輾轉流傳,構成文化認同的重要一環,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漢語地位的提升,更得到了泰國廣大華人華僑的傾力支持。泰國華人華僑約600萬,占泰國人口的10%左右。泰國本地華僑一向支持當地的中文教育事業,如皇太后大學的商務漢語專業學生專用的宿舍樓就是由當地華僑徐位談先生個人捐資兩千萬銖修建的。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在泰北幾所重要高校中就讀漢語專業的華人學生占到30%以上。

4.發展迅速。

從本文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泰北各大學除清邁大學外都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且大部分是在2000年以后才開始建立漢語專業的,從無到有發展迅速,這跟泰國政府于1992年解除漢語教學禁令有關。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6年至2009年招生人數在逐年增加。表3是泰北幾所大學從2006年至2009年每年具體的招生情況,我們看到表中有的學校的招生人數并不是每年持續增長,但總的趨勢是在增長。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有的學校由于師資等條件跟不上而限制了本來可以更大的招生規模。報考漢語專業的人日愈增多主要源于泰國社會目前對漢語人才的大量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泰兩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漸頻繁,中泰合資的企業越來越多,需要大量漢語方面的人才,漢語人才就業前景較好。泰國遭受經濟危機之后,各家公司大量裁員,唯獨懂漢語的員工依然留用。由此可見漢語在泰國經濟貿易中的重要性何等巨大。政府對漢語教育的重視越來越高。

(二)存在問題研究

在泰北高等漢語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到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 中小學與大學之間的漢語教學銜接不足。

由于教育體制的不同,泰國大學與中國大學有著較大差異。在中國,小學、中學、大學的銜接非常緊密,課程安排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但泰國學校在管理上就自由得多。小學里沒有選修過漢語、初中可以選,高中可以選,這就使許多本來是中小學該學的內容,在大學階段,教師還必須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補充教學。還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情況是,隨著近年來部分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質量的提升,有一些漢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也進入泰國大學漢語本科專業就讀。然而泰國大學招生比較自由,尤其是一些普通院校,入學門檻太低,這就導致了進校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我們了解到他們中文專業的教學都是從零起點開始的,這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到了高年級跟不上的情況。我們在對學生的調查中了解到,到了高年級,也即三、四年級,有的學生聽、說、讀的技能都還沒達到應有的水平,聽說等基本的語言課程就沒有了,而開始學習中國概況、古代漢語等較難的課程,這讓他們覺得很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認為目前泰國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漢語課,所以大學漢語專業的學生是否可考慮提高門檻,招收具有一定漢語基礎的學生。

當然以上情況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王建勤提出的語言標準的問題(王建勤,2008)。泰國漢語教學缺少統一的認證標準,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缺少被國際間普遍認同的、有影響力的漢語國際傳播標準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應加緊建立一個包含內容標準、能力標準、水平標準的語言標準體系,開展不同階段的漢語課程標準和能力標準,漢語教學大綱,漢語水平測試等方面的研究,為漢語傳播提供可具操作性的評估機制和標準;建立標準聯盟,在聯盟間實施并推廣國際漢語標準(王建勤,2010)。漢語國際標準的建立也將推動各國包括泰國漢語標準的制定與完善。同時我們也應加強對泰國教育體制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努力促成漢語教學進入其國民教育體系。

2.教師短缺,且流動性大。

教師是各個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素質高低、師資隊伍規模大小等諸多方面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人數一直在增加,而教師人數卻嚴重匱乏,增加緩慢。教師數量短缺,直接造成的問題就是大班教學,不利于語言操練,教學缺乏連續性。在被調查的 6 所大學中,學習漢語專業的學生人數有三千七百多人 ,而包括專兼職教師人數總計不過 51 人,師生比例約為1: 72。 而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教師數量有限,出現班級人數過多的情況,大多數學校每班學生都在30人以上,有些班級甚至達到50人。由于人數過多,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太多發言機會,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非常不利。對教師來說,他們所承擔的工作往往過重,導致疲于應對教學任務,難有精力顧及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沒有及時將許多來源于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轉化為相關的理論方法。

還有就是師資不穩定,教師流動過于頻繁,特別是中國教師,中國教師一類是志愿者教師,一類是學校自主聘用教師。志愿者教師一般是一年一換,所以延長志愿者的任期是一個解決辦法。目前各學校自主從中國聘用的教師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泰北地區各大學提供給中國教師的報酬不是很理想,所以長時間留下任教的教師也不是很多。所以提高高校漢語教師的待遇也是一個問題。再有就是積極培養其本土的漢語師資。

3.缺乏培養高素質漢語人才模式。

缺乏高素質的漢語人才,這種情況可以從外交部通過考試招聘公務員的案例中可以看出,2005年,泰國外交部擬招聘懂漢語的公務員3人,應聘人數48人,結果達到優良水平(百分制分數80-85分)僅一人,達到及格水平(百分制分數50-60分)的僅兩人。最后外交部最后只招到一名漢語符合要求的公務員(吳應輝等,2009)。這一案例說明泰國缺乏具有高級漢語水平的人才。目前泰北地區具有碩士或碩士以上學歷教育的大學只有皇太后大學,但目前其中文系因師資缺乏而暫停碩士班的招生工作。還有缺乏對外漢語教學資深專家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4.缺乏有效的教學管理。

隨著學生數量的迅速增長,各高校急需面臨的是管理問題。在訪談中很大一部分教師反映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教學質量無法保證,缺乏教學細節的管理,研討不足,教研室建設跟不上,隨之就出現了課程安排不合理,時間安排不合理等等情況。當然這個問題也跟師資及相關工作人員的短缺有一定的聯系。我們認為加強學術管理是實現泰北地區高等漢語教學健康快速發展的必要之舉,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及研究解決的問題。

5.泰北各高校之間缺乏溝通及協作。

在泰北各高校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比如在教材編寫方面,各學校各自為政,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積極發揮孔子學院的橋梁作用,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力合作,加強溝通,共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 結語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為漢語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泰北高等漢語教育的發展有其地緣及傳統優勢,還有目前中泰兩國之間政府及人民往來頻繁,經濟合作日愈密切,再加上中國方面的大力支持,從而發展迅速、成績可喜。當然由于發展勢頭過猛,在很多方面,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學科體系的建設、師資、學術管理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問題,當然有發展就會有問題,這是難免的,我們希望各方面都來關注這些新的問題、研究新問題并積極改進,以促進泰國高等漢語教育進一步健康、快速的發展。

[1]中文期刊論文.王建勤(2008)漢語國際推廣的語言標準建設與競爭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2]中文期刊論文.王建勤(2010)文化軟實力對海外漢語教育的影響——以韓國漢語教育為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6期

[3]中文期刊論文.吳應輝 楊吉春. 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4]中文期刊論文.吳應輝 龍偉華(泰國) 馮忠芳(泰國)潘素英(泰國)(2009),泰國促進漢語教學,提高國家競爭力規劃 《國際漢語教育》第1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