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張磊
論文關鍵字 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論文摘 要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要從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轉向以培養適合社會發展和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本文先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現的主要問題入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清晰定位、構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添加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秘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置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找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托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