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就業市場中尋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出路
蘇兆龍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應用性
論文摘要:本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市場為切入點,分析了當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應設定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計劃,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創新實踐性教育模式,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滿足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充分就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研究漢語言文學現象和文學發展規律的學科,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啟蒙民眾思想、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多年來學科發展比較成熟,專業基礎扎實,師資力量雄厚,課程建設頗具特色,教學科研成果豐碩,培養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門、各層次中文教學及新聞傳媒等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看到專業輝煌過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正視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尷尬。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及能力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社會分工日漸精細,新的職業崗位對相關職業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由于不能滿足新的職業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因而就業遇到了很大困難。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當前的尷尬處境,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積極關注學生就業市場變化,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尋求應用型專業發展之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的上佳選擇。
目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職領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師;媒體從業人員;企事業管理人員(包括企事業單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劃人員;政府公務員)。
1.中小學語文教師。近十年來,國家對教育行業的投入不斷加大,而民間資金對教育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長,教師待遇比前50年(建國以來)有大幅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師收入水平已經處于該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層。在大中城市,教師的收人水平許多已超過普通白領,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學及私立學校,教師月收入更是超過5000元,有的甚至上萬。而近兩年來,就業壓力大,就業困難,成為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共同難題。
中小學教師收入不菲,且就業穩定,成為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去向。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許多都需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深入教學第一線。但是,實際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能力缺陷和不足,阻礙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成為“資深語文教師”的夢想。
漢語言專業畢業生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存在以下幾項能力缺陷:(1)缺乏口才。教師承擔教學任務,需要良好的口才。但是由于在高校沒有對此進行專業訓練,許多畢業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強,教學內容交代不清,教學重點不突出,完成教學任務,達不到教學目的。(2)文才有限。部分漢語言專業畢業生寫作水平不高,文不達意,對文法、語法、結構等更是不甚了解。(3)教育心理學應用能力不強。作為教師,把握中小學生的心理,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語文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是一種基本技能。但是現實中,新畢業的大學生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時,教育心理學應用能力的缺失卻成為他們迅速成長為合格教師的短板。(4)教材教法知識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學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從事教師行業的部分大學生沒有接觸過教材教法知識及課程,教學方法單一僵化,提不起學生興趣,影響教學效果。
2.媒體從業人員。由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網站,編輯職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時,將近三分之一的編輯寫作職位都來自各類媒體包括報紙、書籍出版商、期刊雜志等。但是現在的媒體從業人員除應具有文章編輯能力以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首先要求有較強的獨立采訪能力。新聞事件每天層出不窮,這要求媒體工作者要有深入采訪能力,在擁有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完成受到讀者歡迎的新聞報道。
其次,選題策劃能力?,F在的媒體追求的是采編及制作一體。以前各人負責一塊的模式已經被淘汰。從選題開始,采訪、稿源組織、內外部聯系、統稿、版面設計等都要求同一個人必須了解和全程參與。第三,熟練運用現代網絡通訊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知識大爆炸,來源于網絡的迅猛發展。媒體從業人員從網上獲取信息成為一種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聯系方式。不會網絡和不懂新媒體技術信息和咨詢,就無法在現代媒體生存。
3.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人員。作為一個傳統就職方向,利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面廣的優勢,可在激烈競爭的企事業行政管理人員職位應聘中取得先機。首先,應加強應用文和公文寫作能力。
由于多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直偏重于文學和語言教育,對公文寫作能力有所忽視。現實中,一些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大學生卻無力承擔本部門的公文寫作任務。其次,應加強溝通能力和公關禮儀知識的培訓。由于行政管理是一個對內對外聯系協調的工作,強調與人溝通交流,及接人待物能力。溝通能力和公關知識,都可以在大學校園里打下良好基礎。第三,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企事業單位各項日程安排、人員的任命授權、各種規章制度建立和執行,都涉及到行政管理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可在行政管理學基礎知識作一提前探索,奠定適應未來崗位和職業規劃的基礎。
另外,文案策劃、文化創意、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也是不錯的崗位選擇,學生可以通過相關的培訓課程及修課程來彌補知識結構的不足。
二、專業改革的設想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職空間十分廣闊,但崗位能力需求較高。為了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改革必須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應用性的特點。
1.設定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即人才培養方案,包含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實踐實習等要素,是一個專業發展的整體架構。明確專業教學計劃的核心對專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培養目標是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反映了高校對這個專業的認識與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常常被述為“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边@種培養目標培養的是學術型、科研型人才,忽視或淡化了對學生將來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據此目標培養的學生已不能適應現實崗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時新之求,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遭遇尷尬和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據學生就業時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構建一個以能力為核心的培養目標,而非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培養目標。這種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各高校表述不一,但應包含兩個關鍵要素:高素質、應用型。高素質是基礎,包含了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內容,其基本內涵是實現高等教育的樹人目標,尤其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高素質不僅意味著自身人格的養成,而且因為將來出去從事的是社會人文類工作,這種素質還要求他具有像種子一樣的推廣傳播功能,把已經內化為他的人格構建的現代人文精神傳播實施到社會中去?!皯眯汀笔翘岣撸词恰傲⒂谝欢ǖ闹R體系,以實際的操作技能來展示其能力水平?!?1]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上,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展示其教學能力,采訪編輯能力、談判溝通能力等。
課程設置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具體方案。地方高校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設置不外乎兩個系列:語言系列和文學系列。語言系列的課程主要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外語言學史等,文學系列的課程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馬列文論等。這種傳統的課程設置典型地體現了學術型、科研型的培養目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保證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味”,也是學生應用能力形成的基礎,我們在進行課程設置改革時,必須保證這些主干課程足夠的學時。有些學校提出削減或整合這些課程,這種殺雞取卵做法不足取。但這些專業課又不能沿襲原來的教法,語言類課程不能過分注重語法知識的系統傳授與語言理論體系的構建,而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具體語言現象的應用能力,文學類課程不能只注重文學史的傳授,而應著手培養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在保證“文味”的大平臺之上,我們應花大力氣去思考如何設置“應用性”更強的專業選修課,即“小模塊”的課程。傳統的漢語言專業的選修課設置多是基礎課的延伸,具體的課程開設則視師資力量而定,各校不一。 如我校開設的詩經研究、三國演義研究、紅樓夢研究、魯迅研究、張愛玲研究等等。這種選修課設置的依據是教師資源而非學生就業。這些選修課的設置脫離了社會需求,對于學生將來的就業并無多少實際的幫助,因此,在實際的開設過程中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冷落,有的因為選修人數太少而無法開出。那么設置什么樣的選修課才能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呢?根據前文對學生就業領域的調查,當前專業選修課設置應該分為三小模塊,即中小學語文教師模塊、新聞傳播模塊,企業文員模塊。中小學語文教師模塊可以開設語文學科教學論、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學藝術研究、中學古詩文教學、中學現代詩文教學、中學作文教學、教師口語、班主任管理等教育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執教能力。新聞傳播模塊可以開設新聞采訪學、播音主持、新聞攝影、網絡編輯等課程,旨在提高學生新聞從業能力。企業文員模塊可以開設秘書實務、應用文寫作、談判與溝通、辦公自動化、公關禮儀等課程,為學生今后從事企業文化宣傳管理工作打下基礎。
2.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迫在眉捷。教學計劃的具體實施在教師。地方高校教師個人的發展方向應該適應學校的教學定位和專業定位。當前,許多地方高校致力于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正在尋求新的“應用型”發展方向。應用型學校和應用型專業需求的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當前,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大多是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高學歷學術型青年教師,他們從名牌高校到地方高校,缺乏與所授應用型課程相應的實踐經歷,對社會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詳。部分專業教師在專業方向的認識狹隘保守,生怕一旦離開自己原有專業就找不到個人發展方向。這種保守的認識和實踐經歷的缺失,導致他們不愿也不能勝任實踐性課程教學。針對當前“跨學科專業或專業方向師資緊缺”、“基礎文科師資有余,應用文科師資不足”、“純學術研究者有余,研究社會現實問題者不足”的諸多師資矛盾,地方高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請進來”兩種做法?!八统鋈ァ?,即把現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師資源進行整合,分為“基礎文科教師”和“應用文科教師”兩類,把“應用文科教師”送到“基層”即著名中學、新聞機構、企事業單位進行“崗位體驗”,使他們熟悉上述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們從事專業實踐課的教學能力?!罢堖M來”,即聘請新聞媒體的資深記者編輯、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壇新星、政府部門辦公室主任、企業高級文員到高校做兼職教師,他們豐富的崗位實踐經驗一定會給教學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這樣既可以解決實訓師資緊缺的問題,又可以密切校方與實習單位的關系,為學生崗位實習創造有利條件。
3.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計劃的重點體現在實踐課的設置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批發式”講授,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只有理論體系,缺乏實踐能力的構成。目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安排大致如下:國防教育、勞動課、畢業論文寫作、教學實習(師范性質)、教學見習等。在這幾門實踐課中,國防教育、勞動課是通用實踐課,旨在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勞動意識,畢業論文寫作多為研究純學術的問題,旨在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教學見習時間太短,學生只能走馬觀花,有的甚至連實習單位都沒找到,根本談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學實習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提高學生的執教能力。但教學實習目前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多數學校采取學生自找單位,分散實習的方式,實習前召開實習動員會,發放實習材料,實習結束后,召開實習總結會,對決定實習質量的實習過程卻缺乏有效的監控。這種質量不高的實習又如何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呢?根據學生目前的就職領域,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實踐教學,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其一,加強仿真性和真性實習基地建設。仿真性即崗位模擬,真實性即崗位介人。崗位模擬和崗位介入是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崗位模擬需要建立相關的實驗室。當前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文科綜合實驗室。實踐證明,這種作法效果良好。在實驗室中可以開展電子政務、網絡編輯、應用文寫作、秘書實務等課程教學。崗位介入則必須建立相關的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設往往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質、工作場所的限制,許多單位不愿接受畢業生的實習;另一方面學校本身受限于教學統一安排,學生眾多等因素,也很難集中安排實習。但各??梢越Y合實踐教師的聘用,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業、新聞媒體等社會資源,與地方上述單位建立穩固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從而建立穩定的校外教學實訓基地。
其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當前,我國許多職業領域都實行了職業資格準人制度。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時必須適應社會的這種需求,結合實踐教學,大力開展和推廣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中小學語文教師模塊可以開展教師資格證的考核認定,新聞傳播模塊可以開展網絡編輯和記者編輯資格證的考核認定,企業文員模塊可以開展秘書資格、駕駛員資格證的考核認定。在學生經濟能力承受范圍內,各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職業資格認定工作,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總之,地方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之路應緊密關注學生的就業領域,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衡量自身的辦學條件,在保持“文味”的基礎上,在小模塊上辦出特色,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的經濟和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