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電視方言節目--《聽我韶韶》個案淺析
蔣婕
摘 要:方言類電視節目是自20世紀90 年代以來出現的一種新興電視節目樣式,多年來方言節目的發展也遇到眾多瓶頸,遭遇“俗”、“濫”等惡評。南京電視臺十八頻道《聽我韶韶》節目從2005年開播以來不斷適應觀眾要求,優化節目內容,受到觀眾和社會好評,本文試以此節目為例探討電視方言節目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方言節目;電視;新聞評論
一、節目過去及現狀
(一)節目史回眸
南京電視臺十八頻道于2005年3月策劃并播出了《聽我韶韶》這檔方言新聞評論節目,收視率達到1.5以上,在此之前同時段頻道播出的節目大約只有0.6。節目播出之后收視率不斷攀升,節目內容不斷擴展,時間也變長。一開始每周一至每周五21︰30播出,時長15分鐘。定位就是那些講老南京話,有很深懷舊情節的的本土中老年人、對南京話感覺親切,想要學習的年輕人、還有那些來自異地,想要全方位了解及融入南京的外地人。在當時,南京廣電集團同一類型的新聞欄目“東升工作室”的員工達到二十個,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則超過一百多,“聽我韶韶”欄目創立時僅有三名工作人員。
從2006年4月3號起欄目擴版為32分鐘,播出時間為21︰15。《老吳韶新聞》,韶韶南京每天的報上新聞,精心選擇重要、重大且權威而不失可讀性的素材,強調地域性的特點,把老百姓最關注的民生新聞和一些有趣的新聞或者趣事作為節目的主要選材標準,用平民百姓的視角關注并對此發表評論,反映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的豐富情感以及對美好和諧生活的追求。這一時段既屬于黃金時間,該節目的播出避免了和強檔電視劇爭搶收視率,其次也不用讓觀眾做兩難的選擇。收視率方面,該節目自一直保持在平均1.0以上,最高曾達到2.0的好成績,每天在首播之后并在第二天的中午11點左右安排一次復播。
此后,《聽我韶韶》做了重大改版,在點評事件、播報新聞、等基礎上,注重對南京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遞,成功推出了《老吳出擊》、《南京話大家猜》、《城南舊事》等子板塊。用一些老新聞來詮釋新聞的歷史背景,用一些城南風俗來呈現今日風尚的變化發展,豐富了觀眾的文化知識,增加了對南京的熱愛。節目挖掘出了鄉土文化的魅力,被觀眾接受和喜愛。
在2007年元月的改版中,欄目組確立了吳曉平(老吳)成為這檔方言節目的品牌代言人,成為總主持人。節目選材標準從國內趣聞改為本地老百姓最關注的民生市井新聞和政府新出臺的各項政府法規,拓展了節目內容,增加實用新聞的信息量,通過“掛個耳朵讀報紙”、“借題發揮韶新聞”等子板塊,對于當天南京各大主流報紙上的新聞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次改版更加貼近百姓需要,收視人群也越來越廣泛,在南京老百姓中的口碑越來越好。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的這次改版將節目播出時段調整到了晚上的黃金時間,節目延長至一個小時,這次新聞節目與電視劇競爭觀眾,老吳的品牌優勢給了該檔方言節目信心和收視率的保障。改版后,《聽我韶韶》平均收視達到了4.2以上,最高為6.0[1]。
(二)節目現狀
播出時間:周一至周日,每晚八點半到九點半。
周一至周五節目編排順序:1.芝麻開門,走馬觀花掃標題(老吳說天氣);2.借題發揮韶新聞;3.老吳出擊;4.你發我韶;5.抽獎環節。
周末版節目:周六與施嵐搭檔;周日與黃瑝搭檔
不定期欄目:《防范72招》、《315維權專題節目等》
廣告:除軟公告及公益廣告外,共出現4次密集廣告播出時間,共計約26條,整個廣告時間段為2分鐘。
二、方言新聞電視節目存在的可行性
方言新聞首開先河的是杭州西湖明珠頻道和生活頻道于2004年初先后推出的《阿六頭說新聞》和《我和你說》兩檔用方言說新聞的節目,節目播出后收視率大增,于是其他省、市電視臺紛紛仿效。對于方言節目是否保留,媒介市場規律和收視率也許是對這類欄目最直接的檢驗和考察。并非所有方言節目都能獲得好評和成功,蘇州電視臺曾有一檔叫做《蘇阿姨說新聞》的蘇州話節目,可是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很快也消失熒屏。這說明市場決定方言節目的生存。
1.從傳播學角度來說,方言節目符合信息傳播的接近性原則,給觀眾一種“親近感”,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要。在不斷發展城市化的今天,方言節目利用大家熟悉的“鄉音”。講述百姓身邊的事情,為都市人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2.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目前電視媒體競爭激烈,節目要自負盈虧。市場規律促使一些電視臺著手打造各種特色欄目。方言類電視節目以“方言”為賣點,這一本土化、分眾化的節目特點成為一些地方電視臺爭相打造的寵兒。
3.從競爭因素上看,方言節目投入成本較低,便于操作。這也是其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4.從文化保護角度來看,方言電視欄目的興起正符合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愈加重視這一形勢。方言,正是一種帶有地域性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5.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方言節目群的出現帶來了語言體系的變更,更帶來了一種地域文化的接近與交融。
6.就節目播出效果而言,節目主持人用方言進行內容傳播時,節目的視角與主持人的地位身份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更好地表達節目內容,給人親切感。
方言欄目的傳播基礎是形成已久的地域方言環境和民俗民風。在方言欄目的背后,我們看到這是由強大的地域經濟做后盾,以及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做支撐,是地方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又是對受眾的又一次迎合。這些復雜的因素促進了方言欄目的推出及發展。方言電視節目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呈現。也是對受眾需求的一種滿足,方言欄目的身份意識的把握和重塑都是有要的,因此我們對方言節目的數和量要掌控一個合適的度。以平和開放的心態、長遠的目光對待這一新興的欄目形式。《聽我韶韶》的貼近性還表現在其語言的表達和運用上:為了易于口頭傳播上的接受和理解,同時也為了適應南京文化氛圍,該節目的語言表達具有口語化、方言化讓人聽來親切有加,溫暖人心。同樣道理,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的貼近性也要從題材選擇和語言文字表達上兩方面加以改進,才能發揮其傳播效果進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2]。
三、主持人選擇的重要性
1.主持人的核心作用。實的節目體系中,人格化、對象化傳播已成為最顯著的特征。就人格化而論,它改變了傳統的非人格化傳播,使電子媒體具有了面對面的特點,同時突出了主持人的才具、智慧、風度、個性、魅力等重要因素。這種人的個性特征加上主持人在節目中所具有的策劃,運作、主持活動,其主導作用非常明顯。
2.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觀點至上”。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當下,信息傳遞渠道之廣、速度之快令人無法想象,媒介對信息的掌握度已遠不如從前,因此媒體應從過去簡單的“播新聞”必須轉變為“評新聞”,才有新的生存空間。因為一個新的觀點傳播競爭時代已經悄然打響了。新聞事實報道的準確、客觀、迅速已成為傳播工作的一種常規,而價值判斷則關乎文化選擇,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化的價值選擇,文化選擇的多樣性、深刻性則深度考驗著媒介的競爭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新媒體的出現使得獨家資源、獨家素材變得越來越難獲取,內容競爭的重點已經由獨家新聞線索、獨家資源的競爭轉變為獨家制作、獨家視角、獨家觀點等等的競爭。因此,恰恰基于這點考慮,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在選擇主持人上,要奉行的是“觀點”至上的原則[3]。
3.老吳的主持創新:“草根主持人”的真誠親近,“專業媒體人”的大膽深刻與理性。長在南京老城南夫子廟地區的普通百姓人家,老吳的草根性、平民性使他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感,又因為他曾是黨報記者,能以媒體的高度俯視著城市的變遷與發展,更深知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這種平民主持人的尖銳深刻、街頭草民的幽默、個性化的評論語言、對事物表現出的一貫愛憎分明的態度、有南京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對節目總體的掌控駕馭能力等使主持人老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播報風格。
主持人應彰顯自己在節目中有別于他人之美的特殊點,這個特殊點應是以主持人良好基本素養為基礎,并在特定的生長環境下,通過生活閱歷的實踐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觀念、氣質與個性,經高度提煉后在節目里的真實反映。平民化是當代媒體發展的趨勢。平民化要求媒體節目更加通俗化,正是通過這些通俗化的方言節目才演繹出了眾多精彩,成為百姓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通俗不是低俗甚至惡俗,節目主持人是以真實的個人身份組織串聯節目內容,同時又能親自參與節目并從頭至尾地在節目中起主導作用的個人。主持人的傳播組織角度完成如何與他對節目的實際參與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主持人的全部歸屬就落在了實現交換交流這個目的上。臨場幽默有如蜻蜓點水,毫不刻意,卻能動人心弦,沒有事先安排,卻能隨手拈來,這就是掌控全局后的幽默境界也是老吳的風格所在和獨到之處[4]。
四、節目內容選擇的良好把握:大事小事身邊事
1.從題材來看,節目取材當下生活,直擊社會現實、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新聞敏感性:《兩會代表央行貨幣委員李道奎:房價最晚年底松動》;《朱善璐做客“小崔會客”,“幸福不幸福,南京人民說了算》、《新華社列舉典型案例:政府“賬本”應置于陽光下“廣東公布政府預算草案,百姓質疑機關幼兒園獲6000萬補貼》等話題囊入在他的新聞評論中。為了獲取最新新聞信息和素材,老吳每天至少有四小時的報紙閱讀量,讓人敬佩其敬業態度。
2.選材內容多為與百姓公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直接利益息息相關的新聞性事件或話題。如《工薪起稅點提高》、《衛生部5月1日起全面叫停面粉增白劑》、《高速公路收費成焦點:江蘇代表建議取消中途收費站》、《社保部長接受提問:女性退休年齡是否可提前》、《勿拿大學生身份談工資》、《蘿卜招聘+錄人為親+超速提拔——現今人才招錄怪像引網友叩問》、《省消費者權益協會公布十大維權案例》、等這些題材貼近性的基礎上,老吳的諸多觀點和意見得以釋放出更大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3.立足本土,聚焦南京城市動態。作為一檔南京方言新聞節目,在新聞內容選擇上自然對本土新聞更有傾向性,也做到貼近群眾的要求,該節目對于南京城市的各項發展給予了充分觀察及關注,報道及時,點評深入到位,新聞內容包括教育新聞、環保新聞、社會新聞等,讓南京市民對所生活的城市有更好了解,本土新聞的報道也增加了受眾的親近感和歸屬感,激發市民對南京城的關注、熱愛和建設。如《南京教育“啞鈴”現象透視》、《車改,南京將向市級機關推進》、《首付五萬就能買套房,江寧一樓盤首付也能分期付》、《水草、綠藻、漂浮物威脅花神湖》、《六和合作社,進城租菜場直銷蔬菜》、《河西出現久違的郵筒》等。
五、發揮媒介監督功能
《一個院子里拖出100多輛贓車——南京堂子街二手市場如何長效管理》、《倒退中的月牙湖公園》、《500元做小兒園服,家長咬牙掏錢》、《南京道路存在大量門牌缺失現象》、《太平北路40多顆梧桐被“砍頭”》、《大腿骨折后裝置腿內的鋼板竟莫名斷裂》等報道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大膽抨擊社會不良現象和政府有關部門不作為不給力行為并展開記者調查,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
六、節目互動性強
1.在西祠網站設有官方討論版及子版記者版,該版近期人氣指數313756,排名西祠第七,(2011/3/20)大量觀眾及網友發帖,討論所播新聞話題、提供新聞線索、請求節目幫助及對節目提出表揚建議或批評,觀眾參與度較高,與節目形成良好互動,也有利于節目的改版和發展。老吳和助理也對網友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回復或解決,每周一至周五節目中都設有“你發我韶”子欄目,閱讀網友討論版中的發帖。
傳統媒體直接從網絡獲取信息來源(網絡新聞除外),并作為自己的報道選題。該節目中《南京文不亭為何成“不問亭”》、《南京太平南路梧桐遭“砍頭”》、《省電視臺購物節目的忽悠》報道就屬此列,均為網友觀眾在網上提供的線索和新聞,這一典型事例說明,網絡的內容經傳統媒體報道,影響力會大大增強和放大,而與網絡的互動和延伸,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傳統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2.《聽我韶韶》欄目定期舉辦一些群眾參與活動,如邀請市民來韶韶家長里短,曾經舉辦“南京韶大王”活動,與都市報刊合辦《百姓家訓》活動,以及“《聽我韶韶》進社區”活動等,得到了市民的好評與積極參與。
3.短信互動:看新聞,答問題,抽大獎,每周一到周五的節目尾聲老吳會針對當日所播新聞進行提問,觀眾可通過短信答題抽獎。
七、節目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
除了在《你發我韶》環節中幫助觀眾解決各種困難及維權外,該節目還設置了不定期的《防范72招》,邀請公安民警對市民進行治安安全知識教育,《3.15老吳幫你維權》借助媒體力量,為廣大市民維權,深受好評。
八、聽我韶韶;讓城市有愛
好人好事的新聞報道較多,對弱勢群體觀眾較多。弘揚市民精神,宣言真善美。如《退休80高齡老人捐出所有積蓄12000》、《感謝金盛路拾金不昧的大姐》、《表揚白衣天使》等,看似無多少新聞價值的報道其實很能溫暖人心,讓人安心。在這樣一個浮躁紛繁的社會,讓我們不禁感嘆,我們的城市里還是好人多,媒介所建構的市民形象能夠為和諧社會做一定貢獻。
九、節目包裝
在節目整體的包裝上,片頭、片尾、字幕設計、演播室布置等都體現了濃郁的平民化風格。
1.聽我韶韶》的演播室背景取自南京秦淮風貌,青磚小瓦馬頭墻、十里秦淮、古牌坊等呈現了原汁原味的舊時老城南人家的生活場景。
2.節目的片尾則是用南京話演繹的民謠式歌曲:“一年有四季噯春夏和秋冬、城里城外噯東西南北中、大事小事身邊事,不管酷暑和寒冬,聽我韶韶噯……”,男聲主音,輔以童聲,聽來別有韻味,讓人會心一笑。
3.片花(1):“鄉音鄉情評述大事小事、真心真意韶韶民俗民風”的中國書法的旁白,使整個片尾的設計充滿古典色彩又不失現代元素,避免了單調乏味,給觀眾輕松愉悅的感覺。片花(2):從空中俯視,將南京地鐵、奧體中心等現代化建設納入鏡頭,鏡頭再轉向挹江門、朝天宮、明城墻、夫子廟等古城風貌的動漫,城墻下曬太陽的老人,公園內玩抖空竹的市民、體驗黃包車的老外也在畫面中出現,將南京這座現代與古典結合的古城展現在觀眾面前,體現人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4.包裝不足之處:片頭設計中,老吳形象過于天真可愛,無意見領袖的風范。
十、節目前景
該節目已創辦七年之久,老吳的年齡也越來越大,據說身體狀況也不如從前,在近兩年中節目也啟用了新人,但主持效果并不如老吳那般驚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主持人是評論節目的核心,缺少一個“鎮”得住的主播,是不可行的。另外,新聞評論節目當下競爭激烈,如何在節目設置上創新也是該節目主創人員需要深思的問題。祝愿南京的第一檔也是唯一一檔方言新聞評論節目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許方.《聽我韶韶》的價值[J].視聽界,2007(3). [2] 化定杰.電視新聞主持人如何造就“品牌神化”[J].視聽界,2011(1). [3] 于松明.南京電視臺聽我韶韶節目欄目淺析[J].當代電視,2010(3). [4] 安藝.方言電視節目熱探析[J].新聞前哨,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