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方言類新聞節目的危機和轉機
黃璜 徐彥
方言類新聞節目經歷了2004年的熱播潮后,漸漸進入了定型期,七年之癢后,節目發展遇到了瓶頸,收視率回落,難以找到可持續增長點。
一、方言類新聞節目的危機
1.受眾的局限性
方言類新聞節目的收視群體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節目在中青年收視群體中缺乏號召力。由于方言的局限,可以拓展的節目形式和空間有限,使得此類節目在創造了收視奇跡后缺乏后勁,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研究受眾的收視變化和爭取新的受眾源成了制作方的當務之急。如何增強方言節目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是該類節目延長生命力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2.內容的同質化
現存的方言類新聞節目,大多是對民生新聞的方言版,內容的同質化比較嚴重。若節目不具有獨特的見解,方言節目就流于形式而已。
二、方言類新聞節目的轉機
(一)方言類新聞節目繼續存在的條件
1.“方言文化”在影視作品中大量采用,并呈現上升的趨勢。(見表1)方言文化本身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織在一起,語言的靈活性和表現力也增加了其幽默的色彩,容易得到本地受眾的認可,這種小眾化的節目形態適合地方臺制作。
2.傳播小眾化的理論支持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大量增加,傳播越來越分眾化和小眾化,受眾的分流嚴重。許多在上海打工的巴蜀子弟,最喜歡的是衛星頻道播出的《霧都夜話》、《串串香》、《夜生活麻辣燙》等節目。
(二)方言類新聞節目升級建議
1.不能僅僅是方言轉述
看兩則新聞。內容都是說一條公交站點窖井無蓋,同樣是杭州電視臺的節目,用普通話播報的《明珠新聞》和用杭州話播報的《阿六頭說新聞》,究竟有怎樣的區別?《明珠新聞》這樣播:“市民們說,這個沒蓋的窖井在白天大家注意一點還可避讓,但晚上就更危險了。”《阿六頭說新聞》是這樣說的:“專門來這里等車子的人說,白日里光線亮還好一點,要是到了夜里墨擦鐵黑介格會看得出。人又不是貓羅,晚上頭看得出的呀?”很明顯,方言播報的新聞僅僅在詞句上有相應的改變上,形象與內涵并沒有多大提升。以為換個方言的說法就增加了媒體的宣傳效果,其實是對媒介文化的誤解,語言方式只解決表層問題,更重要的是方言所要表達的內容。
2.防止夸張娛樂
方言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部分出自當地曲藝藝人,對內容的演繹、夸張、表演的成分較多,這確實可以吸引一部分當地的受眾,但要防止夸張娛樂。過于娛樂化會引起受眾的反感,把握不好度就容易損害新聞的嚴肅性,受眾的年齡層次也不允許將新聞泛娛樂化。
3.加強貼近性
蘇州臺的《蘇阿姨說新聞》約有80% 的節目內容是國際新聞和國內重大新聞,本地新聞只占約20%,內容與市井生活相差太遠,難以得到本地受眾的認同,節目收視率不佳就不奇怪了。新聞的貼近性不僅僅是新聞內容的貼近,更重要的是表達方式的貼近和解讀視角的貼近。2005年臺風“云娜”侵襲浙江時,《阿六頭說新聞》的主持人阿六頭就在節目中拿了一支衣裳叉子,邊做動作邊告訴觀眾“臺風來了,收衣裳了”,效果非常好。方言類新聞節目應該爭取更加自由的表達空間,對發生在本地的新聞事件進行更加詳細、現場、到位的播報。
4.鞏固受眾的忠誠度
方言類節目存在的根據之一是受眾的分眾化和小眾化,節目起初的走紅正來源于對小眾的“量身定做”。時至今日,節目在尋求突破時,慣于思考如何挖掘潛在受眾。其實,方言類新聞節目從語言的特征上看,已經將一部分受眾排除在外,所以,與其去迎合其他受眾的收視品味,不如認真琢磨一下固定收視群體的收視品味和習慣的變化。
5.增加互動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貼近性使得方言節目在制作上都采用了不同程度的互動環節。互動不僅僅體現在觀眾收看節目時的參與度上,更體現在話題、觀點的互動性上,這樣可以提升節目的親和力。
6.用好主持人的號召力
方言類新聞節目的主持人是節目的形象代言人。現在的主持人來自于:當地的曲藝藝人、資深媒體從業者、市民代表。這些人的共同的特征是,熟練掌握地道的方言,愿意替老百姓說話。如南京臺的《聽我韶韶》,主持人老吳的品牌優勢給了方言節目信心,改版后,該節目平均收視達到了4.2以上,最高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