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渾源方言詈詞文化信息解
王跟國 裴瑞玲
論文關鍵詞:詈詞;文化;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審美觀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本文將晉北地區渾源方言中的詈詞作為考察對象,從生產方式、思想觀念、民眾心理等幾個方面解讀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譬詞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罵人話,是人們為了發泄憤怒、出口傷人的不文明話語。各地方言中存在大量的特色化詈詞。雖然詈詞應該杜絕,但它作為方言語匯中實際存在的一個特殊成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渾源方言是晉北方言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的詈詞反映了渾源縣甚至晉北地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狀況、思想觀念、民間風俗、民眾心理以及思維習慣,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積淀。本文即從渾源方言中的詈詞人手,解讀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一、管詞構成形式的主要類別
1、由動物的名稱及其行為特征構成的譬詞,如:笨豬、懶豬、死豬、哈巴狗、狗腿子、小肚雞腸、牲口、懶驢、倔驢、兔子、死牛頭、牛脾氣、綿羊頭、狼、騷狐貍、老狐貍、貓聲狗氣、鼠頭鼠腦、母老虎、烏龜、王八蛋、烏鴉嘴、寄生蟲等。
2、由“鬼”構成的譬詞,如:鬼眉溜眼、鬼頭鬼腦、鬼化符、懶鬼、討吃鬼、遨遏鬼、小氣鬼、冒失鬼、槍崩鬼、挨刀鬼、酒鬼、煙鬼、膽小鬼、短命鬼等。
3、由“貨”、“物”、“東西”等物類構成的詈詞,如:銅貨、七成貨、騷貨、浪貨、沒用貨、神經貨、挨刀貨、槍崩貨、討吃貨、討厭貨、缺德貨、損陰貨、廢物、窩囊廢、草包、壞東西等。
4、由“日”、“操”等表性行為、性器官的詞或其他臟字眼構成的譬詞,如舊你媽、操你娘、操你奶奶的、操你祖宗的、放屁等。
5、由生理、心理疾病類詞語構成的置詞,如:病秧子、有病、神經病、缺心眼、腦袋不清楚、糊涂蛋等。
6、親屬稱謂形成的詈詞,如:爺、老子、老娘、姑奶奶等。
二、管詞斥罵的內容
l、斥人品行低劣,如:狗腿子、騷貨等。
2、斥人相貌難看,如:丑八怪、豬眉凹眼等。
3、斥人生理、心理缺陷和低能,如:銅貨、神經病、二百五等。
4、自稱對方長輩以斥罵對方,如:爺、老子、姑奶奶等。
5、通過與性有關的詞語侮辱對方父母、妻子,如:狗雜種、操你娘等。
6、咒人死亡,如:死囚犯、挨刀貨、老不死的、不得好死、天打五雷轟、天殺的等。
7、咒人絕后,如:斷子絕孫、墳上不冒煙等。
8、咒人死后遭報應,如:損陰貨、遭報應等。
三、管詞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地方文化
(一)反映了當地以農耕為主、兼顧養殖業的生產方式
語言源自生活,同時又反映生活。在各個方言區,人們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現象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方言。同時,方言又是方言區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狀況。渾源是中國北方典型的經濟落后的舊式農業區,以農耕為主、兼顧養殖業,且現代化生產技術落后,機械生產工具缺乏,人力、畜力在生產過程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渾源方言詈詞中,以動物名稱及其行為特征(其中多數是家畜)構成的詈詞高居首位。而在這一類詈詞中,“豬”這一動物名稱出現的頻率又首當其沖。罵人笨為“笨豬”,說人愚蠢為“蠢豬”,貶人胖是“胖豬”、“肥豬”,嫌人能吃能喝也說是“豬”,人不機靈為“死豬”、“豬頭”,人睡得沒有知覺說是“象死豬一樣”,人長得難看是“豬眉凹眼”,居家骯臟、不干凈是“豬窩”、“豬圈”,腦子不靈活是“豬腦”,罵人下賤是“豬狗不如”,罵人撅嘴生氣的樣子是“豬嘴”,說人叫喊得厲害是“象殺豬一樣”等等。
“豬”在詈詞中高頻率的出現,一是由,于自身一些突出的特點“臟”、“懶”、“胖”、“丑”、“笨”等;二是與它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的深刻印象密不可分。豬、雞、羊等家畜在渾源一直是分散飼養,農戶幾乎家家都養,既能把大量的谷糠和剩飯處理干凈,又能賣豬得到收益。在與豬如此親密的接觸過程中,它的各種特征已經深深刻在人們的腦海中,產生如此眾多的與豬相關的詈詞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折射出“萬物以人為貴”的思想觀念和崇尚完美相貌與理想人格的審美觀
l、在諸多詈詞中,多以動物名稱、“貨”、“物”、“東西”之類“非人”指稱來罵人,或說人品行惡劣,或說人才智低下,或說人相貌丑陋,實際上在無形之中對人進行了降格,體現了一種“萬物以人為貴”的思想。在人們的心目中,人在萬物中至尊至貴,而人的至尊至貴,就在于人的道德性。一個人如果不能用人類文明洗滌自己作為動物的低劣一面,人們覺得他在別人心目中就不能算是人。在雙方對罵時頻率極高的詞如“牲口”、“毛驢”、“兔子”等等,“不是人”是這一類詈詞的最終涵義。同時,各種事物進人詈詞中,又附帶著各自令人厭惡的突出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是人們所熟知的,用來罵人,形象生動,人木三分,使被罵者感到切膚之痛。在人們的思想中,對非人之物低劣面的否定即是對人類自身的贊美,也即是對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人類文明的崇尚。
2,譬詞的含義,對人品德惡劣、相貌丑陋的斥罵占很大比例,顯示出人們對完美相貌和完善品格的追求,這是對外表美和心靈美內外統一要求的反映。這些詈詞中,罵人品德惡劣的又比罵人相貌丑陋的多得多,可見人們在品貌要求上的態度是重品格、輕相貌。罵人愚蠢是“蠢豬”;罵人奸猾是“老狐貍”;罵人兇殘是“狼”、“虎”;罵人固執是“倔驢”、“死牛頭”;罵人心胸狹窄是“小肚雞腸”;罵人懶惰是“懶驢”;罵人傻是“銅貨”、“二百五”;罵人吝音是“鐵公雞”;罵人看重小利是“眼皮薄”;罵人不光明正大是“鬼頭鬼腦”;罵人無能是“窩囊廢”、“草包”;罵人膽小怯懦是“膽小鬼”;罵人依傍勢力、仗勢欺人是“狗腿子”……
詈詞也反映了當地人的審美標準。從臉部來看,眼睛不能是大得過分的“牛蛋眼”,也不能是“席蔑棍劃拉開的眼睛”;臉太長就是“驢臉”、“馬臉”;鼻子是挺直的“羊鼻梁兒”,“像秤花”一樣的“塌鼻梁”當然也就被人貶斥了;對于嘴的要求,男女則不一樣,“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家當”,小巧的嘴巴是女人完美相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女子來說,白哲的皮膚同樣是美的,俗話說“一白遮百丑”,“黑干黑干的”的女子,人們就不覺得她“美”,“掉到煤渣里也找不見”更是極言其黑了。而身材不論男女,個子矮就被人喻為“三等殘廢”,或被罵為“一麻人兒高”。再從“瘦干猴”、“干鬼”這些詈詞來看,即使是女子,“骨感美”的身材也絕對不受歡迎,但人們也絕非“以肥為美”,罵人“肥豬”、“胖豬”即是證明。所以,女子不胖不瘦的高挑身材是最受歡迎的。標準型的男子則要身高八尺、膀寬腰圓、體格健壯。總之,當地人對相貌的要求是“適中”:五官適中,個子適中,胖瘦適中。 (三)折射出人們落后的迷信思想,對生命的崇拜以及趨吉避兇的心理
在渾源方言詈詞中,以“鬼”構成的詈詞比比皆是。從這些詞中,我們感受到人們創造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鬼世界:有聰明伶俐的機靈鬼,有腦子糊涂的糊涂鬼,有衣著不整、懶得整理東西的邀遏鬼,有愛財如命的小氣鬼,有鹵莽行事的冒失鬼,有運氣不濟的倒霉鬼,有嗜煙酒如命的煙鬼、酒鬼,有膽小怕事的膽小鬼,有落到乞討要飯的討吃鬼,還有被送上死地的槍崩鬼、挨刀鬼,罵人心懷鬼胎的樣子是鬼眉溜眼、鬼頭鬼腦……這些詞語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一個與人世間遙遙對峙的熱鬧的鬼世界。當地人特別是老年人非常迷信,一個葬禮動輒上萬元,甚至幾萬元;家里有人生病,在去醫院診治的同時,還要請大仙算一番,看是否沖撞了神仙;蓋房、搬家、結婚、出殯等也要看好日子、好時辰,有人甚至事無巨細,都要請人看,諸如財運如何、孩子是否能升學等等。這些落后的迷信觀念和當地落后的生產方式是分不開的,當地經濟發展滯后也阻礙了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
這種迷信思想同時也源于人們對生命的渴望,希望生命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延續。鬼神現象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文現象:在人的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在鬼的世界中,也有形形色色的鬼。人們把鬼神的形象“人化”,且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表達了對鬼世界感到神秘并且懼怕,但又希望其存在的一種復雜感情。
一些詈詞以咒人死亡、絕后、遭報應為內容,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兇的心理和對語言威力的迷信。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出于對死亡、災難、疾病、貧窮等的畏懼,形成一些語言的禁忌,忌諱說不吉利的話,采用一些委婉的說法。人們怕“事從嘴上來”,對于自己及自己的親戚、朋友,說吉利話以圖吉利,如:過生日時吃長壽面希望長壽,吃糕圖“步步高升”;正月初一吃魚表“年年有余”等等。對于仇家,則集惡毒之詞詛咒,希望遂了心愿。咒人其實是有意觸犯語言的禁忌,希望通過語言實現自己心中對于仇家懲罰的愿望。
(四)體現了人們傳統的子嗣延續、“父慈子孝”、“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父子關系為核心的封建宗法社會,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當地人有著非常濃厚的子嗣思想,十分重視家族子孫的傳承,甚至把無子看作是上輩子作了虧心事遭到上天的懲罰。在計劃生育抓得很緊的今天,許多人冒著被罰款的危險依然要生兒子,甚至檢查出是女孩還要打胎。絕大多數家庭只花錢供養兒子上學、娶媳婦,認為兒子是父母生命的價值所在,寄托了生活的全部意義。人們“養兒”雖然為了“防老”,但更注重的是名義上的子嗣延續。如果一個男子沒有娶妻或者娶妻沒有生育的,就從同族兄弟或其他親戚家“過繼”一個兒子,或抱養一個兒子,繼承財產。被“過繼”的人死后就和名分上的父母埋在一起。所以,“斷子絕孫”、“墳上不冒煙”等咒人絕后的譬詞在當地人看來無疑是對被罵者最惡毒的詛咒。
對于文化素養不高的窮困群體來說,影響自己切身利益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家”的概念遠比“國”在心中的分量重,維系“家”這個整體非常重要,中國幾千年的孝道傳統被人們奉行著。在罵人時,諸如“爺就沒見過你這樣的東西”、“你能把老娘怎么樣”、“欺負到你姑奶奶頭上了”這一類話語,用了“爺”、“老娘”、“姑奶奶”等親屬稱謂詞,無形中把對方降為自己的晚輩,抬高了自己的輩分,與魯迅筆下的阿Q被人打了仍以“兒子打老子”的精神勝利法獲得精神安慰如出一轍,其心理基礎就是我國傳統的孝文化。
一些譬詞則以女子品行不端為斥罵內容,如:“破鞋”、“騷貨”、“不正經”等,不一而足。罵對方“王八蛋”、“鱉子”等,意含對方母親作風不正派,尤以“鱉子”為最,簡直可說是渾源一縣的“縣罵”。從這些譽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女子的貞潔要求非常嚴格,認為女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應該從一而終。相反,對一個尋花問柳的風流男性來說,卻贊為“有本事”。在這種“男尊女卑”思想意識的支配下,通過‘舊你娘”等置詞侮辱對方女性長輩和自己有性關系,意在使對方女性長輩沾行為不潔之名,把占有女性當做榮耀的事情,男女地位的差別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許多譬詞常常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鮮明、突出的特征,凸顯其丑惡的一面,通過比喻等修辭手法達到貶低、斥罵別人的目的,形象生動。這是中國人立象以盡意的特有思維方式的反映,即通過某種直觀表象去領悟象征意義的思維方式。同時,詈詞中有相當一部分話語粗俗、下流,也反映出當地人率直、粗野、盛氣凌人、缺乏文化教養等不良風貌的一面。筆者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改變,這些不文明的警詞也將逐漸消失。當然,由于語言反映社會生活的滯后性,一些正在形成的新的語言現象還有待于進一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