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探究魯迅文學接受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及特征

胡湘梅

論文關鍵詞:魯迅文學接受理論背景特征

論文摘要: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提出來的,文學接受理論是魯迅文藝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這一理論依舊對我們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本文簡要分析了魯迅文學接受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并分析了魯迅文學接受理論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包括通俗易懂、大眾化和時代性、辯證性、實踐性。

“文學接受理論”是文學批評史上把讀者和文學接受作為主要研究中心的一種文學理論。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文藝理論家,他的“文學接受理論”是其文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借鑒己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一、魯迅文學接受理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

在分析魯迅文學接受理論之前不得不首先分析一下“魯迅文學”,魯迅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學范疇,“文學”一般具備了“思想性”、“藝術性”、“情感性”和“形式性”。魯迅文學是深刻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狀和大眾精神面貌的、有著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大眾化革命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先進文學。魯迅以前的中國主流文學基本是與大眾脫離的,文藝的主角也主要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這種文學所展現(xiàn)的也僅僅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側(cè)面。魯迅文學通過多種文學形式全面展現(xiàn)了那一時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以及大眾的精神面貌,并從人性、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全面剖析了“國民性格”。魯迅文學不僅具備了一般的文學藝術價值,而且還具備了一定的史料價值。魯迅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是革命風起云涌、思想激蕩、國家內(nèi)憂外患的時代,魯迅直面那個時代的社會實際,并用文學的形式深刻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因而魯迅文學具備了時代性和革命性。魯迅作文,不是為了文學而文學,魯迅文學是為改造社會服務的,而這個改造社會的過程是建立在他深刻了解社會基礎上的,魯迅從更加深刻的層面——人性、傳統(tǒng)文化、國民心理——來解讀和批判那個時代,這正是魯迅的過人之處。

“歷史的發(fā)展,好像是首先要麻痹這個國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們從歷來的麻木狀態(tài)中喚醒似的。”①19世紀40年代以后,西方列強依靠洋槍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與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激下,顯出了嚴重的落后性,從那時候開始,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開始了重塑的過程。在維新運動的直接促進下,出現(xiàn)了突破傳統(tǒng)文學的觀念和形式,以適應社會改良與變革要求的文學革新嘗試,其中包括的新詩派、“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等,這些文學革新的嘗試開始強烈沖撞著封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格局。到了“五四”時期,文體變革被提到一個“新文化”的高度,中國新文學也由此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重任。在新文學運動中,魯迅發(fā)表了很多重要的見解,這其中就包括文學接受理論。

魯迅很早就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時刻想著民族和國家的前途。1906年的“日俄戰(zhàn)爭幻燈片”深刻觸動了魯迅,讓魯迅認識到了“心靈深處的變革”對國人的重要性。魯迅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歷史的變革和發(fā)展往往首先需要在思想層面啟蒙大眾,接下來才有可能對整個社會進行深刻變革。魯迅高度重視文學對“啟發(fā)民眾”的作用,魯迅試圖以文學作為啟蒙的武器。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深刻地打上當時時代的烙印,魯迅的文學是緊密聯(lián)系大眾的,他的文學也是為大眾服務的。正是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和延留。

二、魯迅文學接受理論的特征

(一)通俗易懂

魯迅文學接受理論主要是從閱讀、創(chuàng)作感受出發(fā)的,其表述方式也是感悟式,在表述時通俗易懂。比喻是魯迅慣用的手法之一,有些抽象的道理,魯迅運用比喻深入淺出地表述,就為大家呈現(xiàn)出具體可感的形象。例如,為了論述文學接受的階級差異性,魯迅以“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作解釋,通俗易懂。又如,魯迅在論及作家和讀者之間關系時,說他們是“廚司和食客”的關系。還比如,他要求讀者在閱讀時要保持合理的心理距離,他說看小說好比看鐵籠中的老虎,必須用籠子隔開才能去看。魯迅在進行分析、論述的過程中,多使用感性的材料,這使得他的文學接受理論通俗易懂。魯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論述文學接受理論,其實是考慮到了當時大眾的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的,有時候過于抽象的理論不容易被大眾所理解,而運用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言辭來表述深刻的理論想過反而更加。

(二)大眾化和時代性

“在五四以來的文化戰(zhàn)線上,文學和藝術是一個重要的有成績的部門。”②可以說,五四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時期,具體到文藝方面,涌現(xiàn)出了許多卓越的小說家、散文家、雜文家、劇作家、音樂家等等,時至今日,這些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還在豐富著我們的精神食糧。魯迅作為“文化戰(zhàn)線”上的一員,他是至今影響較大的一位,這種影響既包括文學作品本身,也包括他的文學理論。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的重點在于為大眾和時代服務,魯迅用大眾化的語言來寫作,其作品之所以很容易在讀者中引起共鳴主要是因為他準確把握住了大眾的情感、心理、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魯迅洞察到了那個時代中的人們所普遍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狀況和精神訴求,“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呢?”③其實,毛澤東的這一番言論是對文藝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要真正做到大眾化,不僅應該需要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更應該了解大眾的內(nèi)心深處。魯迅深刻把握住了那個時代國民整體的思想狀態(tài),魯迅文學是對每一位國人在內(nèi)心深處進行的一場革命。魯迅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文學形象,剖析了那個時期整個國民的內(nèi)心心理狀態(tài),魯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促使讀者不僅認識了自我,而且也認清了社會。如果說進步的政治理論是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那么進步的文藝就是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進步的文藝是鞏固社會革命成果的重要因素,它填補了政治革命難以觸及的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迷茫和空白。

(三)實踐性

“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fā),不是從定義出發(fā)。如果我們按照教科書,找到什么是文學、什么是藝術的定義,然后按照它們來規(guī)定今天文藝運動的方針,來評判今天所發(fā)生的各種見解和爭論,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④魯迅從來不進行脫離實際的純理論思考,魯迅一生十分注重從具體的歷史實際出發(fā),極其關注現(xiàn)代讀者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從讀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去分析文藝理論。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中的很多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當時中國存在的問題而發(fā)表的。對于當時文壇上存在著不顧作品社會效果的“為藝術而藝術”的錯誤傾向,魯迅從文學接受的效果出發(fā),對他們提出了批評,并親自指導了蕭軍、丁玲等青年作家。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魯迅不僅對中國歷代小說的垂直接受的情況進行了論述,還詳細辨析了中國小說藝術審美接受過程中存在的誤區(qū)及起因。魯迅的這兩部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接受史,這也是魯迅運用自己的接受理論進行學術研究的具體實踐。 (四)辯證性

魯迅曾以泥土和好花、喬木的關系來比喻說明作者、讀者的關系,他說:“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喬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⑤讀者的接受影響著作家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與接受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西方接受理論認為文本作為客觀存在的物體已基本上排除了作者因素,它不過是像花瓶等物品那樣擺在那里,誰是花瓶的制造者無關緊要,西方接受理論過于重視客觀性,而忽視了作者的主觀能動性,這一理論更不會把主客觀因素結(jié)合起來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很顯然,這種觀點存在嚴重缺陷。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以讀者的文學接受活動為重心,強調(diào)讀者接受在文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與西方接受理論不同的是,魯迅并沒有把作品視為與作者完全無關的東西,而是高度重視作者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達到了主客觀的統(tǒng)一。魯迅堅信:“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故而魯迅特別重視作家對讀者的思想啟蒙,對作家也就表現(xiàn)出特殊的關注。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也因為重視作家的作用、關注創(chuàng)作而顯得更為全面。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引入,讓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充滿了辯證性。

總之,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產(chǎn)生的,文學接受理論是魯迅文藝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魯迅文學接受理論具有通俗易懂、大眾化和時代性、辯證性、實踐性的特征。從根本上講,魯迅文學理論以及魯迅文學作品都具有批判性和啟蒙性,魯迅文學是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狀的歷史寫照,通過閱讀魯迅的文學作品,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生動活潑的歷史畫面。可以說,研究魯迅文學是洞悉中國20世紀初至三十年代社會狀況的一把鑰匙,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參考價值。

[1]朱曉進.愿意有共鳴的心弦[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1).

[2]《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三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47-P853.

注釋:

①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47。

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51。

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P853。

⑤《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