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論網絡文學創作主體的心理缺失與整合

梁沛好

論文摘要:在開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網絡空間締造的網絡文學,鮮明凸現了當今一代網絡寫手的多重心理需要及隱藏其中的心理缺失,表現為:本我展現的需要與自我的迷失;歸屬與愛的需要與精神的失落;自我實現的需要和習得無助的強化。所以,網絡創作主體只有保持心靈的自律,堅持精神的追求,讓創作體現出“寫作治療”的功能,才能讓自我走出心理陰影,治療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塑造健康統舍的人格,從而也提升網絡文學的健康品位。

論文關鍵詞:創作主體;心理缺失;心理整合

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是客觀世界在作者頭腦中的主觀反映,也是作者心靈的觀照與折射。在一個開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網絡空間締造的網絡文學真實而清晰地凸現了信息時代的后現代社會一代人的心理現狀和精神訴求。

本文從心理學的視野去審視網絡文學,運用相關的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去關注廣大網絡寫手的心理健康,側重揭示其心理上的缺失,并提出積極健康的心理導向,引導創作主體進行心靈的整合,提升其心理品質,從而也提升網絡文學的健康品位。

一、自我的迷失與心靈的自律

網絡文學借助高科技,顛覆傳統文學的禁錮與權威,帶給大眾廣闊的寫作天地,滿足了現代人在以往的表達領域難以獲得的本能欲望的滿足;但網絡文學這一優勢也是其自身的不足,其隨之也帶來了寫手們自我的迷失,造成人格結構上的缺失。為此,網絡創作主體應保持心靈的自律,才能擁有健康統合的人格。

(一)本我的過度張揚引致自我的迷失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之快,社會競爭之大,生存壓力之重,引致人們沉重的心理負荷。這樣,人們本能地進發出一種尋求解脫、發泄、舒展、放松的欲望,來展現本我的心理需要;而網絡則提供給了人們一個開放、自由、平等、匿名的言說空間,為民間話語和文學邊緣群搭設起一個宣泄情緒、傾吐心扉、張揚本我的傳播平臺。在網絡這樣一個“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虛擬空間,帶來的是假面舞會的狂歡。

文學創作主體性的喪失,更彰顯本我的欲望。所以,網絡文學較多地在內容上表現出無意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人生對生命價值的總體思考,而讓游戲、快樂、宣泄等成為寫作的主導,文筆直露,調侃、媚俗、幽默,審美上追求趣味性和時尚性,顯示出低俗化和平庸化。如張韜的《理工大風流往事》,所謂是戲仿成搞笑版的《三國演義》,全篇顛覆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模式,消解歷代華夏民族積淀的集體潛意識,而重新演繹出一部現代大學校園的風流史,從學校管理層到剛入學的新生,無不追求一種個人的感官享樂主義:身為理工大保衛處處長的呂布,自巡查女生宿舍一睹貂嬋的芳顏后,便毫不遮掩地追求貂嬋;被喻為風流少年的周瑜,當然少不了有出格的愛情表達方式,引起一場課堂鬧劇;甚至連羅貫中筆下最講仁義道德的劉備也成了只知道情欲,常常不擇場地與甘妹妹“看書”的頑劣學生。此外,還有昔日憨厚忠實的關羽,英雄蓋世的張飛等也一樣是為情為色所困的學生。全文表現出一種本我的過度張揚,以及個人感官享樂及物欲的膨脹。

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包括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本我不斷強大,自我就會迷失,超我就會萎縮;沒有了超我的制約,本我、自我、超我就會無法協調而引致人格障礙。網絡文學中表現出本我的不斷強大,個人感官享樂及物欲的膨脹,反映出一代創作主體群人格中自我的迷失,是自我對現實世界的無奈和對超我的無視所引致的結果,是后現代社會大眾審美趣味和文化消費的產物,是當今傳統文化的失落和世界文化發展危機的體現。所以,這類媚俗的網絡創作過濫,會對創作主體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帶來人格結構上的障礙。

(二)心靈的自律能整合人格的缺失

超個人心理學中所融匯的中國古典文化瑰寶《道藏》中的《自由論》認為:自由是萬物生靈共同追求的一種生存方式,也是天地賦予萬物生靈的基本條件,是平等、公開和無私的;但自由必須順承天地生滅轉化的規律,形成自由與約束的關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達到動態平衡方入正途。如果過度強調個人的自由,就必然違背天地之規律與法則,就要受其懲罰。所以,人的心靈是自由的,也應是自律的。人的社會性的一面,決定了人必須遵循文化傳統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形成一定的社會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才能讓個體的人格得以發展、健康和完善。具體體現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即要把握創作的自由度,體現出文學詩性的自律。

當然,一些成熟的網絡作品已體現出作者達到了這一心靈自律的境界。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這篇在1998年網絡文學早期就一炮打紅的作品,是一部用現代外形演繹古典愛情內質的佳作。作者生活在當下一個物欲橫流、婚姻和性都呈開放性和商業化的社會,但作品以一種連牽手、接吻這樣的戀人之間司空見慣的動作也沒有的含蓄形式,去表達一種真摯、熱烈、堅貞的愛情,這正體現出作者的一種純潔的戀愛觀,一種心靈的高度自律。此外,還有擁有一種無私之愛的漓江煙雨的《我的愛漫漫飄過你的網》,保持現實的清醒之作的李尋歡的《邊緣游戲》等,都體現出創作主體心靈的自律。所以,網絡文學要走向一條健康之路,就需要廣大網絡創作主體用心靈的自律去整合已缺失的人格結構,在寫作中塑造自我健康統合的人格。

二、精神性需要的缺失與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本主義和超個人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又稱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另一類是高級需要,又稱成長性需要或精神性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超越性需要。運用這些理論去透視網絡文學,發現更多的體現出創作主體在缺失性需要上的滿足,而精神性需要則缺失,突出地表現為歸屬與愛的需要的滿足,而精神境界則嚴重失落。

(一)歸屬與愛的需要滿足背后倍感精神的失落

在現代后工業的社會,人越來越物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顯冷漠、復雜、虛偽、功利,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封閉自己,備受孤獨、寂寞的折磨;但人類有天生愛群居和與他人建交親密關系的本能需要,現代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更渴望歸屬與愛的需要。網絡文學正為此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環境。網絡知名作家邢育森在《寫在(柔人)前面的話》中寫到:“我所寫出來的文字,抒發了我的胸臆,也激發了他人的響應……我最喜歡的是看網友們的Re:,即對我文章的回應,從中我可以感覺到我說出了他們心里想說的話,他們需要著我正如我需要著他們……一種嶄新的交流和傳播方式誕生了。不再是傳統媒體的面目和思想權威的口氣,完全是發自年輕人心里的聲音,沒有掩飾,沒有隱瞞,沒有欺騙。或者生澀,或者稚嫩,或者偏激,但它們真實。”可見,網絡技術的交互性,帶給作者與讀者以迅速快捷的信息反饋及思想情感的互動,這一點成為網絡文學較之傳統文學最有優勢的之處,也是其最為吸引人的特征。通過多向多次的心靈溝通,讓創作主體尋找到在現實社會中難以找到的與你同歡樂共患難的交際圈,獲得一種認同感、群體感,從而滿足心理上的歸屬需要。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的主體缺省,揭去了人們社會生活角色的人格面具,帶來前所未有的敘事方式,用最“無我”的方式實現最“真我”的表達與交流。在這樣一種自由、平等、包融、共享的虛擬空間里,讓創作主體充分感受到人文主義的關懷精神,從中讓他們找到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的愛:真摯的友情甚至純真的愛情,從而滿足了愛的需要。

網絡文學一方面表現出對人的心靈的高度關愛;但另一方面又讓人倍感精神的失落。網絡的現實虛擬化,創作主體缺省的言說方式,使人類復活了人性,也臨近了“本我”的狀態,使網絡文學成了現代人游戲的狂歡場;然而,這種游戲式的寫作至今尚未成為人類棲息的天堂。狂歡過后,人們感到的是更濃重的失落與孤獨,在網絡上這種熱鬧、默契的愛與歸屬感,最后導致的是感情的空虛和精神的失落。正如安妮寶貝在其作品《告別薇安》中所敘述的網絡交往模式:薇安和“我”的網上邂逅只是一場南柯一夢,是寂寞的都市人之間的溫存的心靈撫慰的需要,永遠都沒有成為現實相遇的可能,告別薇安的夢醒時分,“我”感到的是一無所有。此乃精神失落表現的第一層面。

其第二層面是網絡文學中體現出的傳統文化的失落帶來的精神失落。網絡文學由于過多本我的展現,“作品很少有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襟懷和雋永的詩情,更多地表現都市化過程、全球視野、中產階級方式誘發的欲望噴涌和情感釋放。……這與亞里士多德詩學倡導的哲學意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信奉的‘載道經國一立言不朽’的古訓大相徑庭。”如,衛慧、棉棉、九丹、尹麗川等一類被尊為“用身體寫作的美女作家”的作品。典型的有被列為禁書的衛慧《上海寶貝》,描述一位中國現代女小資倪可畸形的情感生活歷程。她與有生理缺陷的青年天天同居,在他身上找到了愛情的歸屬,但可惜無法找到性愛。于是,她又與外商馬克演繹一段段放蕩不羈的性愛浪漫史,表現出一種對本能欲望的瘋狂追求和恣意的滿足。但這種有違傳統文化的靈與肉分裂的歸屬與愛的需要的滿足,導致倪可在心理上嚴重的精神失衡。這部半自傳體的小說,也觀照出創作主體的同樣的心理需要及其缺失。這樣的文學創作僅是創作主體的“力比多”的釋放,而沒有體現出傳統文藝中的個人精神的升華,達到精神分析學說中“文藝升華”的高度。作品這種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消解,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漠視,對民族長期積淀的精英文化的集體潛意識的泯滅,帶來的是創作主體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二)追求精神境界,滿足精神性的需要

超個人心理學中關于“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理論,為我們揭示出網絡文學創作至為重要的心理導向。超個人心理學認為:人類存在之最深層的動機是精神的追求,精神處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為自我提供了支撐性的架構,成為當事人生命的中心。精神領域是每一種文化歷史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見,網絡文學創作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應離不開精神境界的追求,應讓創作的過程成為作者滿足精神性需要的過程。

當然,一些成功的網絡文學的創作已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如,網絡作家邢育森,就是一位追尋精神的網絡作家典范。他1993年考入北京郵電大學讀研究生,就開始網絡寫作,十多年來,創作不斷,成果豐盛,寫有小說、散文、詩歌、隨筆、只字片言等,網絡寫作使他找到了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如,小說《柔人》、《活得像個人樣》,散文《人生與河流》、《漂泊的海洋》,詩歌《當年華已逝》、《春天的聲音》等,總是體現出一種對人生的哲理思辨,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對人類精神文化的探究與追尋。邢育森創作不斷。他的精神性需要也得到不斷的滿足。

三、習得無助的強化與寫作治療

網絡文學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可謂真正實現了“寫作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廣大文學愛好者滿足和體驗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但網絡文學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這也令創作主體容易迷失現實,形成對社會、人生實踐上的習得無助的心理。形成在人格系統中的“自我與實踐活動”方面的心理缺失。所以,網絡創作,應使之具有“寫作治療”的功能,成為創作主體整合這一心理缺失的圣藥良方。

(一)自我實現背后的習得無助強化

在上面所述的層次需要理論中,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成長性的需要。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使網絡文學輕而易舉地顛覆了既往的文學體制,消解了編輯、批評家、書商、權力部門等紙介文學制造的種種禁區,也顛覆了既往的文學權威。這樣,提供了眾多民間缺乏文學話語權的文學愛好者找到了一個可以直接展現自己寫作才華的舞臺;而且當有“佳作”屢被點擊,甚至蜚聲網上文壇時,寫作主體便獲得一種自我實現感。的確,網絡文學還造就了一批知名的網絡作家,如在早期網絡文學上發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而一舉成名的蔡智恒。被譽為美女網絡作家的安妮寶貝,擔任“榕樹下”文學網站總編的李尋歡,獲得網易第一屆網絡文學大獎的邢育森,獲得網絡第二屆文學獎最佳小說獎的寧肯,被譽為十大網絡寫手的今何在等等。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網上走紅。還被出版社相繼印成紙介文學,獲得傳統意義上“作家”的美譽。更滿足和體驗到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

網絡文學的開放與自由,提供給大眾滿足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但網絡的虛擬性,也帶給眾多的網絡寫手產生一種“習得無助強化”的心理缺失。

習得無助理論是動物理論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發現:人或動物面對反復出現不好的事情,會感到難以控制,從而學會放棄和感到無望;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屢屢遭受挫折時,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認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這樣,他們就會產生習得無助。網絡文學多以游戲的態度和標準作為人生的態度與標準,會令個體喪失現實中的自我價值標準及對現實的審判、駕御能力。現實并不能只由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所彌補和代替,彼岸的世界只是你映入眼中的彼岸的煙花一樣輝煌但卻短暫,可望而不可卻。意識到這一點,主體便會陷入一種介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迷失狀態,正如李尋歡的網絡作品《邊緣游戲》所寫:“我現在終于明白,這個由游戲開始的故事終于還只是游戲,不僅因為它出現在一個游戲的空間里,其實它是不是游戲,也并不是我和鳳兒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故事本身決定的。這個物質世界自有內在規律,而我們的靈魂只是這個世界可憐的沙塵顆粒,沒有絲毫力量。”因此,如果一個人沉迷依賴于網絡文學,而不注重回歸現實;喜歡在網上狂歡而不融入社會,開拓人生,就會喪失自我效能感,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取向和情緒,不斷強化習得無助的心理,令主體的人格產生障礙,最終無法立足社會,把握現實,而成為社會現實的悲劇人物。

(二)寫作治療能增強自我效能感

“寫作治療,不僅是一項心理醫生應用于心理治療的專業技術,更是一項人們日常心理治療及保健的圣藥良方。通過文章的寫作,特別是文學的創作,去治療心靈的創傷,令生命機體獲取一個健康、健全的身心靈的事實,可以從古今中外的傳統作家身上得到不可置疑的有力實證。”充分發揮網絡文學的創作功能,有意識地進行心理的治療和心靈的保健富有積極的意義,也充分體現出網絡文學在心理學應用層面上的現實價值。

如。風靡臺灣的網絡作家艾閃的《可以說謊可以愛》的創作過程,就體現出作者在人格系統中的“自我與實踐活動”層面上的整合治療的過程。作品寫艾大偉畢業后到某一公司打拼,四年來,他為公司賣命,但卻受盡了老板的氣,個性被受嚴重的壓抑。為此,他感到了個人與社會實踐環境的格格不入,因而內心充滿了憂憤、郁悶和失望。于是,他炒了老板,獨自出游到印尼巴厘島,意在那被稱之為“人間最后天堂”的地方,放飛心情,舒展個性。他先后邂逅了雅加達學生莎莉和日本女子知子。開始,他戀上莎莉,追求“豬的快樂”,盡情釋放自己的情欲,注重身體感官的享樂,而忽略對心靈的關愛;后來,他從“豬的快樂”的情愛悲劇中喚醒,良知、道德,人生價值開始復蘇,從而關注起內心的精神世界,轉而愛上知子,追求一種“蘇格拉底式”的快樂,完成了一次靈與肉的整合。返臺后,他重新找到了積極的人生目標。這篇自傳體的作品,觀照出作者經過了一次人生的洗禮。終于消除了內心原有的消極情緒,從而也消除了自我對社會人生的無助感,整合了人格系統中的“自我與實踐活動”層面上出現的心理缺失,從而增強了作者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說,這篇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創作主體的一次寫作治療的過程。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就形式而言,為文學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技術,為人們開創了一個坦露靈魂,傾瀉情感,張揚生命,滿足多層心理需要的廣闊載體;但也容易造成創作主體的多種心理缺失。文學的本質是永恒的。所以,網絡創作,只有把握住文學的精髓,回歸傳統文學的精神深度,才能真正讓寫作去締造一種秩序,一種生存的秩序;引領網絡文學成為大眾真正的精神家園及心靈保健的清涼劑,治療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引領創作主體的心靈到達一個澄靜、明朗、和諧的極地,擁有健康、快樂、充實的人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