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審美能力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王英珍
論文關鍵詞:文學創作審美觀思想水平道德感審美情趣
論文摘要: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更離不開作家的審美意識,所以只有提高作家的審美能力,才能創造出有生命價值、有市場的文學作品。
文學創作來自豐富生活的積累,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但“偶然得之”的效果如何,還取決于作家對生活的態度、審美能力等因素。所以說‘文學創作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集中表現,既要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又要表現主體的審美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審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學創作的水平。作為文學家,審美能力主要體現在審美觀和審美理想上,而審美理想是一個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感、審美情趣等的綜合體現,在此,就審美觀、審美理想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作一些探討。
一、作家要有正確的審美觀。才能寫出有生命價值的文學作品
作家在具有豐富生活的前提下,如果各自的審美觀、審美理想不同,那么創造出的作品情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有的作品能夠概括出現實中的典型事物,創造出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的藝術形象,使藝術形象發揮它的鼓舞、啟迪人民不斷前進的積極作用;而有的作品只能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機械地、冷漠地描摹下來,沒有比生活更高的理想和明確的目標;有的作品出現了羅列與鋪陳平庸的生活現象,格調低下、情緒灰暗,甚至追求情節的離奇、黃色下流的情趣等,缺乏理想的光澤與時代的精神。所以可以說,文學創作是“極富有個性特征的審美活動”。一切優秀的文學家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自覺地在作品中滲透著高尚的審美觀,體現了作品的社會價值,從而使他們的作品具有生命力。魯迅的小說是思想雋永、內容深刻的藝術珍品,他所創造的典型藝術形象,無不具有巨大的思想價值與美學價值。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個先進的世界觀、高尚的審美情趣。他曾說:“并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他反劉為藝術而藝術,”他認為美的欣賞和創作必須與時代、社會的要求相適應。矛盾也是大家所喜愛的作家,他的作品也象魯迅的一樣贏得世界的聲譽。其作品《子夜》揭示了中國社會的本質特征和必然發展趨勢,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運用馬列主義觀點分析社會矛盾,采用革命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的優秀的作品;而《春蠶》揭示了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給中國農民帶來的民族災難,預示著他們必定會走上反抗道路的歷史必然。因為作品觸及了社會重大問題,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作者之所以能站在時代的高峰高瞻遠矚,是因為他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他主張文學要反映人生,關人民疾苦,同胃被損害與被侮辱者喲原則。所以,美學觀點正確的作家,愛僧分明,其思想理念完全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腳予作品的思想價值。而錯誤、庸俗的審美觀也只"生"味的、無價值的作品。
二、作家必須提高思想水平、道德感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才能創造出有市場的文學作品
提高思想水平,才能確立積極意義的主題主題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要讓作品吸引讀者,首先要使作品的主題深刻了新穎、鮮明。要獲得深刻、新穎、鮮明的主題,作家除了應具有豐富的生活以外,主要還有賴于思想水平上。文學創作是文學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認識與評價,是文學藝術家的愿望、傾向的表現。 高爾基說:“主題是從作者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人的一種思想。”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主題是“對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的判斷”。因此,作品主題是深刻或膚淺與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聯系在一起,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說偉大的文學家,同時必定是一個思想家。就因為作家的思想境界不同,即使對于同一題材而言,作品反映的主題、思想不同,社會價值當然也不同。比如,同是描寫人力車夫的題材,資產階級文人胡適的《車夫》揭示的是知識分子對“渺小的車夫”的憐憫,而魯迅的《一件小事》卻贊揚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揭示了知識分子必須虛心向勞動人民學習的富有重大意義的主題,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潛在的偉大力量。魯迅能在對待生活的素材上深層次地挖掘,充分地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方面,使作品閃著時代的光芒,是因為他有著徹底的反封建勢力的革命思想。所以對一個文學家來說,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自已的作力提高道德感,反映的人生哲學才吸引讀者道德觀念從根本上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活動,無產階級依據自己的立場和共產主義理想規范道德觀念,進而也制約著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態度。從審美創造的角度看,對社會生活富于道德感的作家,他能在銳敏的觀察中發現人們心靈的秘密,也就能在作品中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其人生哲學,頌揚美德,貶斥惡行。如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了千古名句,這是出于詩人憂國優民的道德因素。巴爾扎克的偉大,不只在于他通過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 9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興盛,貴族社會急劇瓦解的歷史進程,更由于他無情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道德觀念。我國當代小說《第二次握手》、《天云山傳奇》,報告文學《人妖之間》都表現了兩種道德觀念的尖銳沖突,作家們一方面從塑造的人物身上,表現出我國忠誠正直等傳統的優良品德和無產階級新人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懷;另一方面,又從批判的人物的思想行為上,揭露剝削階級思想的丑惡和革命階級內部某些人的道德蛻化。象這種從人們心靈進行探索,從道德觀念上進行歌頌與譴責的作品,在讀者中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任提高審美情趣,才能正確認識美與丑的統一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是各式各樣的,其內心世界極其復雜,而美與丑又是對立、統一地存在于客觀生活中。如何去表現美丑,才能發揮作品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啟迪作用,取決于作家的審美情趣。有著不同審美情趣的人,對美與丑的看法有著明顯的差異性。一個審美情趣高尚的作家,對生活中的丑疾惡如仇,能通過否定生活丑達到轉化為藝術美。只有審美情趣高尚的人才能根據藝術創作規律,根據生活中丑的屬性,創造出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從而達到對美的肯定,成為能激起人們美感的藝術美。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的精神勝利是丑的,由于它概括了舊中國的國民思想的劣根性,揭露了我國民族千百年來的精神枷瑣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而這一精神勝利法又是通過阿Q這個生動的典型形象來體現的,使生活的丑轉化為藝術美,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只有那些審美情趣高尚的人,才能站在時代與歷史的高峰來展示生活,作品才能有思想性和感染力,深受讀者喜愛,否則作品很難震撼讀者,吸引讀者,從而失去市場,作品一旦失去市場也就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