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創作與研究綜述
劉平
與前幾年相比,1996年和1997的北京戲劇舞臺顯得異常熱鬧紅火。1996年,在北京舉辦了兩次大型的戲劇演出活動,即8月舉行的《’96中國戲劇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和10月舉行的《第三屆BESE,TO(北京·漢城·東京)戲劇節》。1997年,在北京舉辦了“中國話劇90年紀念會”和“中國話劇發展戰略研討會”,同時進行“新劇目交流演出”。就演出市場而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三套馬車并駕齊驅”。所謂“三套馬車”,即國家劇團、民間劇團和藝術院校。而形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藝術院團改革后,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的激發。 市場意識激活了話劇舞臺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開展,藝術院團的改革也不斷深入。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民間劇團和獨立制作人出現,如牟森的“戲劇工作車間”,孟京輝的“穿幫劇社”,林兆華的“戲劇工作室”,鄭錚的“火狐貍劇社”,蘇雷的“星期六戲劇工作室”,楊青的“亞麻布劇社”,還有“八爪魚戲劇工作室”、“彼岸工作室”和一些文化公司投資、臨時組建的演出團體。這些民間劇團敢于掙脫舊體制的束縛,克服非藝術性因素的制約,充分發揮自身機動靈活的特點,直接面對市場尋求公平競爭的機會,對于激活演出市場、促進話劇創作繁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盡管有的團體熱鬧一陣兒就消沉了,但不管怎么說,這些同仁戲劇團體的誕生本身,就表現了話劇藝術家們不甘心在“危機”中沉落而積極尋找、探索的進取精神。如果說這些自由組合的團體的創作演出還處于小范圍的實驗階段的話,那么,譚璐璐作為獨立制作人演出的話劇《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和由北京紅海廣告公司提供資金、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提供演出許可證和場地演出的《靈魂出竅》和《瘋狂過年車》等,則是把話劇的創作與演出推向市場的一種試驗。民間劇團的藝術實踐,也大大促進了國家劇團的改革。 現實題材創作的新成就 在1996、1997年的戲劇創作中,寫現實題材的戲雖然多數作品仍質量平平,但卻出現了幾部令人驚喜的作品,如《地質師》、(楊利民作)、《綠色的陽臺》(廖維康作)。此外還有《人生一臺戲》(李冰作)、《魚人》(過士行作)、《一人頭上一方天》(張明媛作)、《俺爹我爸》(申捷作)、《新居》(陳初華等作)等。 《地質師》是一部風格凝重、品位很高的現實主義作品。該劇描寫一代知識分子獻身于我國石油事業的崇高精神和悲壯的命運歷程。洛明、盧敬、羅大生、劉仁、曲丹……,這些畢業于60年代的大學生們,胸懷建設祖國的大志,踏著《勘探隊員之歌》的旋律,奔赴最艱苦的松遼平原,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贊歌。作家正是以他們的動人事跡為素材,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并在展示他們的奉獻精神的過程中,使這部話劇具有了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被稱為“一首含蓄、細膩、深刻、意味雋永的人生美的贊歌”,〔1〕“唱出了石油戰線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堅定信念和不懈的人生追求”。〔2〕 《綠色的陽臺》通過對幾個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展示了人物的心靈美。文化館干部戴國浩,退休后不去掙大錢,無私地去幫助有困難的人,義務辦少年兒童音樂培訓班。他的行動不僅感動了鄉下打工妹谷子,鼓起了下崗女工夏援朝的生活勇氣,也教育了“鉆錢眼”的書商麥大志。劇中以戴國浩家“陽臺”上的“綠色”贊美著生活,追尋著生命意義,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寫愛情的戲不少,但寫得好的不多,而《一人頭上一方天》卻有其獨特之處。劇中的柳青青心愛著處處體貼她的宋小河,但貧窮的現實卻讓她與沒有感情基礎的德子結了婚。后來,她靠著勤勞發家致富,成了事業上的女強人。然而她并沒有任自己的感情“天馬行空”,去與宋小河結合,仍然獨自支撐著這個家。觀眾從男女主人公表面的平靜中感受到人物內心情感的波瀾——那種有淚流不出,有話難啟齒的尷尬與無奈,使人充分感受到現實生活的艱難與苦澀。在白樺林分手的那場戲中,柳青青有生以來第一次親吻了宋小河的額頭。這舉動沒有絲毫的庸俗與低級,只讓人感到一種純潔與高尚。有人說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脫俗之作”。〔3〕 《俺爹我爸》通過農村與城市兩個貧富不同的家庭,寫出了父子親情的不同與差異,從而引發人們對社會、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該劇結尾,本已非常貧困的“俺爹”登上茅屋的房頂,對著遠去上大學的兒子高喊“該吃你就吃,你爹有錢,有——錢!”這情景不僅使劇中的兒子淚流滿面,也緊緊地揪住了觀眾的心。 《魚人》在描寫人與自然的矛盾中,表達著一種哲理寓意。《人生一臺戲》探討了“人要怎樣活著才算有質量”的問題:《關東大集》和《新居》以農村的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事實,探討了金錢與社會道德、婚姻家庭的問題,展示了由于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精神上帶來的變化。 此外,寫英雄模范的戲也不少,但多數在寫好人好事,類同于報告文學。比較有特色的是《廠長馬恩華》和《城市女兒》。當改革家馬恩華因把分給自己的、準備給兒子結婚的房子讓給了快要臨產的困難女工而遭到全家人責難、處于萬分尷尬之時,當《城市女兒》中那些“城市的美容師”(清潔工)擔心自己的職業會連累女兒找不到對象而在大庭廣眾中東躲西藏之時,觀眾的心確實受到了震動。就全劇而言,《廠長馬恩華》和《城市女兒》也存在著不足之外,但舞臺上的樸實表演不僅使觀眾看到了生活的真實,而且透過人物的內心情感看到了一種崇高。 這些劇作都是作家對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的藝術結晶。 歷史題材創作的突破 在歷史題材的戲劇創作方面,成績比較突出的是《商鞅》(姚遠作)、《滄海爭流》(周長斌作)、《蛐蛐四爺》(許瑞生作)和《古玩》(鄭天瑋作)等。 《商鞅》是一部具有藝術震撼力的作品。作者把歷史真實與今天的時代精神相契合,“既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歷史的本質真實,又撥動了我們時代的神經。”〔4〕整個演出凝重、悲壯、豪邁、大氣,作者以古樸、渾厚的筆觸塑造了商鞅剛直、自信、激越而內心又極其豐滿的藝術形象。作品選取商鞅一生中閃光的事件,既寫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負。他變法強秦,卻落得被車裂的下場。這雖然是一出悲劇,卻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崇高和莊嚴。《滄海爭流》是一出深層次的心理劇,既表現了社會歷史的真實,更揭示了人的靈魂深處的真實;既表現了人的本質力量與社會關系的沖突,更揭示了人自身兩重性格的內在矛盾。作品寫的是鄭成功與施瑯的故事。作者以現實主義“人學”的原則,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寫鄭成功和施瑯從魚水之情的臣主到交惡成仇的過程,然而,當施瑯帶著復仇意識攻上臺灣之后,卻沒有屠殺鄭成功的家人,而是親自到鄭成功的神廟拜祭。作品不僅寫出了“人”的復雜,而且展現了兩人關系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容。該劇與《商鞅》一樣,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好評。 《蛐蛐四爺》和《古玩》具有濃郁、鮮明的地域特色。《蛐》劇寫天津余家四少爺“斗蛐蛐”的人生經歷和與其家族的矛盾斗爭,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丑惡和人性的復雜。故事曲折動人,語言幽默詼諧,加之濃烈的天津民俗民風,構成了一部雅俗共賞、引人入勝的精彩戲劇。《古》劇則寫出了人們在玩“古”過程中的復雜心態,具有濃郁的北京地域特色,使人感到賞心悅目。 軍旅戲劇的突圍 軍旅戲劇的突圍主要表現在創作觀念的變化上,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以平常心態去寫“兵”的生活。如《虎踞鐘山》(邵均林、嵇道青作)、《炮震》(龐澤云、王承友作)、《兵妹子》(呂紹堂、王元平作)、《老兵》(殷習華作)、《男人兵陣》(燕燕作)等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虎踞鐘山》以全國解放后劉伯承不當總參謀長而到南京辦軍事院校為線索展開情節,塑造了劉伯承等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與過去在舞臺上出現的領袖人物不同的是,作者并沒有把劉伯承放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或者敵我雙方激烈斗爭中來展現他高瞻遠矚、叱咤風云的領袖風采,而是他在辦學中的許多平凡小事,用樸實的語言,表現出他率真的個性、對事業的信念、廣博的學識和人格力量。如他在辦學中大膽地起用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國民黨戰俘做教員,及時提出軍隊面對新的時代,要永遠打勝仗必須走正規化、現代化的道路等問題,還有他對居功自傲的崔保山違反校規的處理,對“老黃牛式”的戰友甘有復員問題的態度,都體現了他的獨特性格和高尚的人格。 《炮震》寫某炮團新裝備了現代化的火炮,一些過去曾屢次獲獎的《神炮手”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掌握新的技術,部隊只得忍痛讓他們離開部隊,而讓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文化水平高的戰士擔起重任。此劇突破了以往寫兵多寫犧牲、寫奉獻的局限,敏銳地提出了軍隊中的新問題,即軍隊要實現現代化與士兵和指戰員的低素質之間的矛盾,具有一定的膽識和勇氣。 《男人兵陣》重點寫了軍人的“軍隊情結”,戰龍與張揚原是一對夫妻,因為都癡迷于軍事生活,以至影響到家庭、婚姻生活而發生矛盾,暫時離異。在考察選拔軍事訓練參賽連隊時,張揚作為上級派駐的女參謀又恰好來到戰龍擔任連長的連隊,由此引發了戰龍與張揚之間一系列的戲劇沖突和這對有情人之間復雜的感情波瀾。從而讓人們看到了軍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 《老兵》寫了一群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了幾十年的老兵們。《兵妹子》是以陜北革命老區發生的一個真實的事件為基礎寫成。16歲的彩彩的家,在二哥當兵之后不久便發生了父親去世、母親癱瘓在床等變故。為不影響二哥在部隊的訓練,彩彩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給二哥寫了68封平安信,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而她自己卻承擔著沉重的家務。這是在新的形勢下產生的擁軍故事,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美麗動人。 探索戲劇的收獲 藝術貴在創新,然而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這種探索與創新,首先應是藝術形式的創新。80年代興起的“探索戲劇”,就是以新穎的藝術形式突破了社會問題劇的模式化而受到了觀眾的青睞。可是,這股“探索熱”很快就降溫了。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應是毛與皮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假如形式脫離了內容,形式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探索戲劇的落潮就是因為過分夸大形式的作用、忽略內容的重要,以至走到玩形式、玩技巧的地步。 1996、1997年上演的探索性劇目有:《棋人》、《苦山行》、《厄勒克特拉》、《領帶與高跟鞋》、《傾述》、《四季愛情》、《綠房子》、《斷腕》等。其中在內容與形式上結合得比較好的有《領帶與高跟鞋》、《厄勒克特拉》、《斷腕》。《厄勒克特拉》是根據古希臘同名悲劇改編的。導演改編此劇的目的是追求歐洲的劇本與亞洲的表現手法的結合。他從世界是一個大病院的視點重新解釋這一作品,所有的人都坐著輪椅生活在病院里。全劇以倒敘的手法開始,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揭示和性格塑造,而不注重情節的敘述與描寫。歌隊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他們直接與角色交流、對話,表達角色的內心情感。劇中用鼓聲渲染氣氛、調整節奏,充分體現了日本“鈴木派”戲劇的美學追求。《苦山行》是以形體、動作、舞蹈等語匯和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表達主題,把香港青年為捐助“希望工程”進行徒步宣傳、以苦為樂的感人情景展示給觀眾。《綠房子》中的人物塑造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也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1〕邵宏大、新好《一曲“心靈的顫音”——評話劇〈地質師〉》,《中國戲劇》1997年第2期。 〔2〕劉平《用青春與生命譜寫的贊歌——看話劇〈地質師〉有感》,載1997年2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3〕趙文翰《北方女人黑土地——看話劇〈一人頭上一方天〉》,《中國戲劇》1997年第2期。 〔4〕見《’96話劇精彩的句號——〈商鞅〉》,《中國戲劇》1997年第3期。 〔5〕杭天勇《話劇〈棋人〉引發爭議》,載1996年3月27日《光明日報》。 〔6〕見《獨立制作人為話劇帶來了什么》,載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 〔7〕嚴正《青年話語談話劇》,《中國戲劇》1996年第5期。 〔8〕見《給話劇當頭棒喝》,載1996年3月22日《戲劇電影報》。 〔9〕見《獨立制作人為話劇帶來了什么》,載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 〔10〕參見云翔《當前戲劇市場化進程中的幾大誤區》,《中國戲劇》1997年第9期。 〔11〕楊利民《話劇〈地質師〉創作的前前后后》,《中國戲劇》1997年第8期。 〔12〕楊利民《話劇〈地質師〉創作的前前后后》,《中國戲劇》199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