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浪漫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
李方方
摘 要: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的產物。本文主要從理論和創作上論述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發生發展的軌跡,并對魯迅、郭沫若等人在創作實踐等方面所受的影響做了具體揭示。 關鍵詞: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理論模式;原因
從美學范疇看,中國的浪漫主義是古已有之的,莊子、屈原、李白,一脈相承,創造了偉大的不朽的浪漫主義詩篇,“五四”浪漫主義文學,從精神實質說,無疑是這種深厚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然而,在文學史上作為文學思潮看,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卻來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的產物,它在本質上崇尚文學上的自由主義,主張理想主義,希翼擺脫和否定現實;在創作上重視主觀而輕視客觀,高揚天才而貶抑理智;在藝術上大量使用夸張、比喻、想象和聯想等變現手法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萌芽于20世紀初,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深受西方的影響,并且有一個與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這就是本世紀初發端的思想啟蒙運動。以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變法維新失敗后,開始在思想領域進行啟蒙宣傳,在世紀初出國的留學生群體中,出現了比改良派更為激進的傾向。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就在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隨后更為深刻和波瀾壯闊的“五四”啟蒙運動中迅猛崛起,發展成蔚為壯觀的大潮。 “五四”是中國史無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時期,也是浪漫主義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洶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飆突進之勢與現實主義文學并駕齊驅,風靡全國的時代。我們知道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紅火的開始是在1921年創造社成立之時,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們高揚浪漫主義旗幟,強調主觀抒情,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追求文學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學浪漫主義的誕生,從此現代意義上的浪漫主義文學正式登臺。不僅是創造社為首舉起了鮮明的浪漫主義文學大旗,并且浪漫主義色彩成為了當時文學的普遍特征。正如鄭伯奇所說:“在五四運動以后浪漫主義風潮的確有點風靡全國青年的形勢,狂風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號,當時簇生的文學社團多少都帶有這種傾向”[1]。魯迅那冷峻的小說與散文中同樣也洋溢著高昂的理想與瑰奇的情思。魯迅的文學活動中也顯示了強烈的個性主義精神。“《摩羅詩力說》不僅介紹西方浪漫主義作家作品,還展露了魯迅的浪漫主義理想”[2]。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寫作方法上就體現出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可以說,從表象上看,魯迅是現實主義的,但其骨子里也滲透著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的冰心、王統照、許地山等也曾由探討人生而進入“愛”與“美”的浪漫主義探索。其他如淺草、沉鐘、湖畔等社團也和著創造社的旋律進行著風格各異的浪漫主義創作。崇尚主觀張揚個性,熱烈地呼喚個性解放打破封建專制和禮教對人的一切束縛和禁錮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強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這個時期詩歌創作。《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詩史上的一座豐碑,是開一代浪漫詩風的代表詩作。總得來說,這部詩集最強烈的表現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壞一切的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同時也歌頌了五四創造、創新、開拓的時代精神。那極度的自我擴張以“天狗”為象征的形象,其境界之雄偉,精神之強悍可謂千古之絕唱。這部詩集中如《天狗》、《鳳凰涅槃》、、《爐中煤》等膾炙人口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叛逆和破壞的精神,對理想、光明的熱烈追求,塑造的開辟鴻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張和宏大的意境,語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無不體現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特色。當然在一個被壓迫民族的國家,個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與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的呼喚結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不僅是個人的自我,也是國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淪》、《女神》的相繼出版,“創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標志著這場有理論、有創作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達到了高潮。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義作品,就必須對浪漫主義理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浪漫主義的文學理論是豐富而多義的,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學史》中曾對浪漫主義作了極權威的概括,他認為,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具有下列三種特征:“第一,主觀性;第二,回到中世紀;第三,回到自然。”[3]無疑,朱光潛先生對西方浪漫主義的歸納和分析是準確獨到的,也是具有指導意義和權威性的。但是,也應看到他關于浪漫主義原則的界說主要是針對西方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思潮而言的,他闡釋的浪漫主義美學觀其背景是西方文學和西方文化。但是如果完全以這套理論作為審視中國現代浪漫主義的尺碼就不一定妥當。 在承認中國文學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的前提下,也需要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和作家寫作的情態來進行價值判斷,客觀分析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綜觀20實際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表征,結合中國作家筆下的浪漫主義作品,把浪漫主義作為創作方法來看,它還是有規則可言的,主要可以從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觀性抒情:浪漫主義者主張表現自己的主觀體驗,抒發內心情懷,這一特征在五四作家中表現突出,如創造社作家郁達夫、郭沫若,新月社詩人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可以說,現代文學30年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自覺的時代。其次,個性化色彩:浪漫主義的原初意義是以人為本,張揚人的價值和意義,即個性主義。受此影響,五四時期創造社、新月社、湖畔詩社的作家和詩人在為人和為文上都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第三,回歸自然的原則:回顧現代作假的創作,這一特征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欲海》、《光海》、《太陽禮贊》,郁達夫的小說《沉淪》、《遲桂花》,廢名的小說《桃園》、《竹林故事》等。這三個方面即是我們考察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論模式。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到“五四”達到高潮。但是,由于社會革命的興起,不久這場運動就走入了低谷由呼號、吶喊變為低沉的歌吟。之后,也沒有這種浪漫主義大潮的再度興起。自此“五四”浪漫主義思潮發生分化,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并沒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著兩條途徑發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義蛻化出30年代的田園牧歌型的浪漫主義,如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義,一度回歸文壇中心,新時期則再次復興,不久它就整體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現代主義潮流中了;二是與政治結緣,由“革命浪漫主義”蛻變為“文革”時期的偽浪漫主義。 綜觀整個中國的現代史和文學史,不難看出,造成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特殊命運的原因在于:個性主義思潮并非受到人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國基礎薄弱;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經常成為時代最迫切的問題;中國文化中重理性、重實用傳統的制約以及浪漫主義文學自身發展中的弱點等。 真正的浪漫主義杰作是作家的主體精神高揚的產物。他們獨立不羈的人格,源自生命內在的情感爆發天馬行空式的想象馳騁創造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品。屈原、李白、吳承恩就是這樣的精神偉人。五四一代浪漫主義作家強調自我重視創作主體的個人化重視自我的生命體驗。后來社會革命運動高漲,要求作家投身革命運動,深入大眾生活和人民群眾相結合,以文學服務于革命這本來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在強調樹立階級意識、群眾意識的時候卻忽視了作家自己的主體意識;強調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觀的時候,忽視了作家仍然是群眾的啟蒙者、教育者,應該吸收人民的營養,把自己的主體精神變得更強大,而不是變成大眾的隨聲附和的附庸。主體精神萎縮,當然也難以有強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義之作的出現。今天我國又經歷著一個新的深刻變革思想的解放也給作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敞開了廣闊的天地時代期盼著新一代浪漫主義偉大作家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鄭伯奇:《國民文學論》(上),《創造周刊》第33號 [2] 趙瑞蕻:《魯迅<羅摩詩力說>注釋.今釋.解說》前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