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疏離與沿襲:馬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關系分析

潘碧華

內容摘要:馬來西亞是海外華文文學最繁榮的地區,和中國現代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1945年以前馬華文學深受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中國元素非常明顯,可說是中國文學的海外支流。1945年后中國出版物禁止進入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斷絕45年,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和臺灣,成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中轉站,繼續向馬來西亞輸入文學和文化。此外,馬來西亞獨立以后的中學華文課本主要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為教材,深深影響馬來西亞文學愛好者,他們從中得到寫作的啟蒙。本文主要梳理中國現代文學在馬來西亞的傳播過程與形式,觀察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既疏離又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馬華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文課本文學傳播

馬來西亞是中國、臺灣、香港之外華文文學最繁榮的地區。1945年以前馬來西亞華文文學(馬華文學)深受中國文學的影響,作品背景和思想都以中國為背景,可說是中國文學的海外支流。二戰后,為了遏制共產主義思想,英國殖民地和當地統治者禁止中國出版物進入。馬來西亞人民和中國文學界斷絕交往45年,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和臺灣,給馬來西亞華文文壇注入新的文學元素。然而,受過華文教育的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相當熟悉,華文寫作者也受到影響。在馬華文學作品中,中國現代文學的影子處處可見。“五四”的文學傳統在馬來西亞一直沒有斷絕,主要原因在于馬來西亞多年來的中學華文課本依舊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為教材。 各學者對馬華文學的分期命名雖有所不同,但大致上以“戰前”(1945年以前)和“戰后”(1945年以后)、“獨立前”(1957年以前)和“獨立后”(1957以后)作為分水嶺。戰前與戰后的區分,主要是為了方便劃分華人的移民意識和本土意識的形成和變化,是一種從外圍到中心的轉移。獨立前和獨立后的劃分,則是要觀察當地華人對該國政治和文化的認同,是內部本體向核心的靠攏或遠離。本文以馬來西亞為中心,馬來西亞以外的中國、臺灣、香港等地為外圍,作為本文討論的概念,所以采用“戰前”與“戰后”的時代劃分,主要討論戰前、戰后和馬來西亞獨立初期,中國現代文學對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傳播及其影響。 一、從祖國到南洋:海外的文化基地 1945年以前的馬華文學,基本上還沒形成自己的特色。那時在新加坡馬來亞半島活躍的華文作家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到新馬謀生或避難,準備日后回歸家園,所以沒有長久居住新馬的打算。他們情牽中國家園,關心家國的政治演變,僑民的意識還很濃厚。這些作家在新馬一帶進行文學創作和文化教育,為當地華人社會注入文化的養分。 南來的知識分子把中國現代文學的經營模式和文化內涵帶到新馬一帶。一些文化名人如郁達夫、左秉隆和黃遵憲到新馬時,帶著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他們辦報的同時,也提倡文學創作。當時在新馬創立的華文報紙就有《中興日報》、《南僑日報》、《益群報》等二十多份(楊松年249)。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報紙是傳達信息、推動文學的重要工具,副刊更是爭取讀者的重要部分。新馬的華文報紙經營模式參考自中國,設有許多副刊,刊登文學作品、流行小說、笑談等消閑文字和創作版塊。如《南僑日報》的副刊欄目就有“諧文”、“粵謳”、“班本”、“小說”、“記事小說”、“孽情小說”、“神怪小說”等,可謂應有盡有,讀者從中可以吸收中華文化,以解思鄉之情。此外,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也提升當地華人的文學修養,甚至寫作興趣。副刊所提供的創作園地,也為新馬社會培養出許多作家。由于南來文人的辦報和教育目的都以中國大陸為依歸,宣揚愛國(中國)和救亡(中國)精神,作者、讀者首先關心的是中國境內發生的種種變化,所以說當時的新馬華文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海外分支,并不為過。1937年,日本侵華,新馬文壇也掀起“救國救亡”的熱潮,呼吁“愛國”捐款,鼓勵“回國”參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新馬地區還是屬于英國殖民地統治,國家概念不強烈,對當地的華人來說,所謂的“國”,指中國是不容置疑的。 1941—1945年,日本侵入東南亞,馬來亞的華人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抗日戰斗,對這片海外的家園有了感情,希望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希望家園擺脫殖民地的統治,自已當家作主。在文學題材上,也出現轉變,作家逐漸關注當地生活,贊美當地的風土人情,本地意識開始顯現。新馬華人的本土意識形成,可說是自覺性的內在因素,不過這個轉變的過程緩慢,立場也經常模糊不定。戰后幾年,國共內戰,許多中國作家流亡海外,部分經香港來到新馬,繼續文藝創作,如馬寧、夏衍等,作品中不時流露出懷念故土的情懷。因而馬華文藝的獨特性并沒有在戰后幾年內得到全面的認同。1948年爆發一場激烈的有關文藝獨特性的論爭,究竟是要脫離中國的影響,還是建立起馬來亞的特色,各有各的說法,難分難解,這可看出當時文學作者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隨著新中國成立,在馬來亞的共產黨(馬共)的影響力也跟著高漲,讓英國殖民地政府感受到威脅,因此加強打擊馬共。1948年6月,英國殖民地政府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實行戒嚴以杜絕新馬華人和共產黨的聯系。由于華校、報章和中文印刷品是宣揚共產思想的主要媒介,殖民地政府同時全面禁止中國大陸的書籍進口、遣送教師和文人回中國,以防共產思想繼續在華人社會的傳播。中國對馬華文學的影響主要來自南來文人和書刊,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之后,馬來亞文壇和中國的交流不再。與此同時,馬來亞作家的本地意識逐漸加深,他們意識到既然選擇在馬來亞這塊土地上生活下去,就應該投入本地社會建設,關心本地發展,也應該多創作以本地為背景的題材。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大部分留下來的馬華作家成了這個新興國家的公民,他們愛國的對象從中國轉移到馬來亞,從此。“國家”和“文化”正式分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中國是一個國家,是他們先輩的祖國;中國也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地,馬來西亞華人和中華文化血脈相連。 1989年,馬來西亞、泰國和殘留在馬泰邊境的馬共達成和平協議,馬共正式放下武器,退出政治斗爭。沒有了政治包袱,馬來西亞和中國的交往突飛猛進,華人文化的空間開禁,馬來西亞的華人知識分子也有了審視自己文化的機會,探討中國文化和華人的關系。45年來,政治因素阻隔了馬中文化交流,然而,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幾乎沒有斷絕。尤其是文學方面,大部分受過華文教育的華人,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家耳熟能詳,名句也瑯瑯上口,中國文學似乎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 二、從中國到香港:寫實傳統的延續 上個世紀50年代初,馬華文學活動受制于1948年殖民地政府實行的緊急法令,民間結社與出版以及中國大陸出版品受到嚴格的管制,左翼作家被遣送回中國,文化界在政治的壓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