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期刊雜志分析綜述
皮亞雷
[摘要]對現代文學期刊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回到文學的現場把握文學的原生態,而且為現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域,開辟了新的天地。 [關鍵詞]現代 文學期刊 發展研究 任何一種文學現象,都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現代文學期刊是順應時代潮流、迎合文學創作的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的革命形勢的發展不平衡,由于各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的不同,現代文學期刊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發展史??梢园慈缦氯齻€不同歷史時期內的不同文學社團、不同文學流派、不同區域進行勾勒。 第一個時期,既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1917-1927年)。這是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的產生和發展時期?!拔逅摹毙挛幕\動的先軀者們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用鮮血和汗水沖刷幾千年來歷史河床上淤積的層層疊疊的封建思想的污泥,發動了一場空前的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學的思想革命和文學勒命運動,創辦了《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每周評論》、《新潮》、《少年中國》、《星期日》、《星期評論》等許多倡導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刊物,在魯迅先生的帶動下,創造了一批嶄新的具有現代意識的新文學作品,充分顯示了文學革命實績。但是,當時還沒有新文學社團和純文學刊物。從1921年開始,新文學社團蜂起,純文學刊物叢生,把整個中國新文壇裝點得繁花似錦,而且西方各種各樣的文學思潮、流派的紛紛涌入,文學的新思潮、新觀念的空前活躍,為中國新文壇增添了活力。這在當時的文學期刊中表現得相當明顯和充分。 從本質上說,中國現代文學是開放性的,是和世界文學相溝通的。20年代是現代文學社團蜂起,純文學刊物大量涌現的年代。這個時期,隨著我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運動的高漲,農民運動的興起,早期共產黨人文學主張影響,不少文學刊物,特別是創造社的文學刊物,逐漸呈現出表現無產階級意識,嘗試著“革命文學”的創作的傾向,給新文學創作速寫為了新的生機,給新文學刊物帶進了新氣象,為往后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作了準備,為“革命文學”創作提供了初步經驗。 第二個時期,既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1928-1937年)。這是現代文學期刊繼續發展和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圍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時期。這是有兩種反革命的‘圍剿’: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也有兩種革命深入:農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左翼文藝運動的發展,是這時期的“文化革命深入”的具體表現。從1928年1月起,后期創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陽社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在《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月刊、《畸形》半月刊、《流沙》半月刊、《日出》旬刊、《思想》月刊、《太陽月刊》、《海風周報》、《新流月報》等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理論文章,譯介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大張旗鼓地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劃登了不少具有初期“革命文學”特點的文學作品,為建設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32年底起,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的摧殘,“左聯”的文學刊物再也無法出版而先被停刊。魯迅和茅盾以革命家的膽略,支持、鼓勵非“左聯”的進步作家,如鄭振鋒、巴金、王統照、章勒以、沈從文、肖乾、王任叔(巴人)、曹聚仁等作家創辦文學刊物,出版了《文學》月刊、《文學季刊》、《文季月刊》、《文叢》、《水星》等以發表文學作品為主的刊物,發表了茅盾的《殘冬》,葉對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農的《禾場上》,曹禺的《雷雨》,老舍的《黑白李》,吳組湘的《一千八百擔》等許多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進一步發展了我國現實主義文學主流。也有一些作家,他們往往同時代和社會頭號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潛心于藝術的探索,如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月刊,雖也發表了如茅盾的《春蠶》等左翼作家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便更我的是發表具有“現代派”特點的小說和詩歌,成為當時“現代派”的主要園地。 第三個時期,即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三個十年(1937-1949年)。這個時期歷經搞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重要的歷史階段。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一聲炮響,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給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也把中國現代文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面對全面抗戰的新形勢,廣大作家大聲疾呼:“我們應該分散的各個戰友的力量,團結起來,像前線戰士用他的槍一樣,用我們的筆,來發動群眾,捍衛祖國,粉碎敵寇,爭取勝利。民族的命運,也將是文藝的命運,使我們的文藝戰士能發揮最大的力量,把中華民族文藝偉大的光芒,照徹于全世界,照徹于全人類”。在抗戰的旗幟下,廣大作家獲得了真正的統一: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漢口成立,同年5月4日出版會刊《抗戰文藝》。以后又在重慶、成都、桂林、昆明、廣州、香港、延安、晉東南等地成立“文協”分會,他們也出版了各自的刊物。為了宣傳抗戰,動員抗戰,大大小小,面目不一的文藝期刊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出現,呈現出抗戰初期文學期刊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抗戰爆發不久,胡風主編的《七月》的出現,促使了“七月派”的形式和發展,《七月》成為團結、吸引和培養青年詩人、作家的重要陣地。這個時期,由于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的原因,文藝界客觀上分成了國統區、上海“孤島”、淪陷區與解放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幾個不同區域的幾支文藝隊伍,他們根據各地的情況,創辦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文學刊物,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學創作。 對現代文學期刊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回到文學的現場把握文學的原生態,而且為現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域,開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由于它起步較晚,與現代文學的其他研究領域相比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因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問題還很多,這對廣大現代文學研究者來說既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