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散文與小說教學的側重點的異同分析
姜小英
據筆者觀察,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混淆了文體特征,致使學生閱讀不知從何下手,造成了教學的低效、重復。生命化的課堂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新知識,領悟新知識。所以,在不同文體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不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抓住文體特征,抓住作品的核心價值,抓住不同文體的閱讀規律,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的、充滿活力的。
散文的寫實絕不是客觀的寫實,而是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之下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所思。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其心靈中獨有的鏡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所未見過的;《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是兒時迅哥眼里、多年后作者心里的長媽媽。散文的文體特征是“貴在有我”。所以,品讀散文就是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蘊涵的屬于他自己的獨特感悟、經驗和情感。
小說是虛構的產物,小說家的一個基本目標是通過講述故事來刻畫鮮明、獨特的人物,而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藝術水平,則直接決定著作品的價值,決定著小說創作的成敗,是作品價值的集中體現。例如在《天龍八部》中,金庸通過曲折的情節、離奇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在迷失與探求中逐漸找到自我的喬峰,這個臻于完美的藝術形象帶給了我們關于人性、情感、現實和社會的很多震撼與思考。因此,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內涵和美學特征,就成為小說文本解讀的一個中心環節。
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如何區別對待散文與小說呢?下面我就用兩個“真實課例”分別從內容確定和語言處理兩個角度來具體說明。
【真實課例一】
我以魯迅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為例,通過教學流程比較散文與小說教學內容的側重點。
《藤野先生》教學流程
預習環節:
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思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是什么?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評價呢?(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獨立思考)
展示環節:
以學生提交的問題為切入點:偉大是指超出尋常,令人欽佩敬仰的。僅僅兩年的師生情誼,況且魯迅后來也棄醫從文,二十多年后,他為什么說藤野先生在“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呢?
教師引導思路:
請同學們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作者為什么對藤野先生會有“偉大”這樣的評價。
1.了解兩人的相識相處,初步感知“偉大”。
2.探究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背景,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及原因,進一步感知“偉大”。
評析:通過上述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主觀情感流淌的過程,能夠感受到他在異國他鄉備受欺辱,而又自尊自愛,有著強烈愛國心的情懷。在日本舉國都在歧視中國人,中國人自己也麻木不仁的境況下,作者對給予他無微不至幫助的藤野先生定會難以忘懷。
散文教學的關鍵是找到文中表現“情思”的句子,在本文中即是“作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以此為切入點品讀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蘊涵的獨特感悟、經驗和情感,即他為什么對藤野先生會有這樣的評價,是教授本文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
散文抒發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在引導學生解讀這篇散文時,我給學生介紹有關魯迅的生平事跡、人生經歷,即知人論世;還給學生介紹魯迅的相關作品,即借助“互文”。這樣,學生對魯迅先生在日本期間思想感情的變化就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很好地理解魯迅先生為什么對藤野先生有“偉大”這樣的評價。
《孔乙己》教學流程
預習環節:
教師提出問題:魯迅為什么在上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取名為《吶喊》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孔乙己》,對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許會找到答案。現在請同學們采用做批注的閱讀方式來自由閱讀文章。
展示環節:
以學生提交的問題為切入點:為什么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么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么理解?
教師引導思路:
先品味孔乙己的自身悲劇:這篇小說起初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怎樣的孔乙己,他后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請從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等方面進行比較思考。
其次品味社會悲劇:孔慶東教授談到《孔乙己》時說,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是“孔乙己在場的時候使人們這么快活,但是孔乙己不在的時候,大家便也這么過”。哪位同學能解答一下孔教授這樣說的理由。
(通過此環節學生明白,孔乙己在當時環境下,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他是死是活沒有人真的去關心,只有老板記得他還欠著十九文錢,這是痛心的涼薄,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如果說一個“的確”寫出了由于孔乙己的自身性格所必然導致的悲劇,那么一個“大約”就委婉地暗示了社會的特點——涼薄。)
最后感悟一個人和一個社會,理解本文的深刻主題。
評析:通過上述的教學,學生了解到孔乙己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有自身性格的缺陷,但更多的是社會造就了他悲劇的性格,從而導致了他悲劇的命運。作者就是通過這樣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寫出了他的吶喊聲,希望冷漠麻木的國民能夠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
本文的核心問題即是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人物又是生活在現實環境中的。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掌柜的、酒客、小伙計、丁舉人這些人物來感知孔乙己生存的社會環境,再引導學生聯系政治、歷史學科中學到的封建等級、科舉制度來綜合分析,從而有助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人物,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
【真實課例二】
下面我呈現兩個課堂片段來闡述散文與小說教學時處理語言的差異。
《談生命》教學流程
語言積累環節:
師:下面我們再來讀課文,然后告訴老師你記住了什么,獲得了什么?
(學生自主活動,有的在背讀課文內容,有的在有感情地朗讀文段,有的邊讀邊沉思……)
師: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詞語,哪些句子。如果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更好了。
生1:我喜歡“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這句。因為“生命是什么”是下定義的方法,而“生命像什么”則是比喻的說法。生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下定義,而用比喻卻很生動。
師:喜歡的理由很充分,這個同學為我們開了個好頭,我們繼續。
生2:我喜歡“多么遼闊,多么偉大;多么光明,多么黑暗”一句,因為這句話運用了排比手法,很有氣勢。
生3:我喜歡“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這一句寫出了人生要有奮斗的精神。
師:好,這也是作者生命觀的最直接表達,讓我們集體放聲朗讀這一段,感受作者激昂、達觀的人生態度。
評析:散文的語言是最本色、優美的,也是最適合學生揣摩與學習的。因此,要高度重視語言品析,把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與語言的賞析緊密結合,理解作者如何把自己獨特的情思蘊涵在字里行間,進而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學中需要用誦讀去品味高度個人化的言說方式。對文中富含哲理的美詞、美句和美段,要引導學生專注地去讀,興趣盎然地去讀,以至熟讀成誦,成為自己的語言。 《孔乙己》教學流程
第十段品讀:
師:“哦”讀幾聲?
生1:該讀四聲,因為掌柜的態度是冷漠……
生2:該讀二聲,從后文看,掌柜的追問“后來怎么樣”“打折了怎樣呢”,可見他是好奇的,想知道究竟。
生3:也不是太好奇,因為后來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師:我覺得這里該讀四聲,結合全文看是通過掌柜的行為寫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師:“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這句重音在哪里?
生:發昏、丁舉人、他。
師:對。表明別人家的東西還可偷,“他”家是不能偷的,因為丁舉人權勢赫赫,兇惡殘酷。偷他家是“發昏”這一段特別適合分角色朗讀,甚至適合表演。姜家興、張鴻鵬給同學們表演,可以嗎?
姜家興:(裝作打算盤,模擬算盤聲,噼里啪啦……)“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張鴻鵬:“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
師:不行,你得“嗞兒……”——裝作喝一口酒,再噴一口酒氣,然后再說話。
張鴻鵬:(嗞兒……裝作喝一口酒)“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評析:小說“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包孕在人物行為中。品味作者刻畫人物的傳神之語,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作品;品味、推敲、斟酌語言的準確生動性,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言語領悟能力。對于小說語言的揣摩更多地采用學生的自讀自悟,進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
【學生體會】
鞠家興:在老師引導我們掌握散文與小說這兩種文體的閱讀方法后,我覺得我能夠抓住不同文體的閱讀重點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清楚深刻了。《藤野先生》的核心問題是我為什么對藤野先生有“偉大”這樣的評價,分析的角度是“我”眼里的藤野先生,我由此了解到一位人格高尚的藤野先生和一位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魯迅先生。《孔乙己》的核心問題是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人生結局怎樣,以及造成他人生悲劇的原因,并由孔乙己這個形象認識了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
宋宣霖:從小到大我們一直習慣老師講一點,我們就“吞”一點。而現在老師把學習時間交給了我們,更多是引導我們怎樣閱讀作品,教給我們閱讀不同體裁文章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圈圈畫畫,寫出感受。這樣一來,進行課堂展示時,話語權不再是在少數優秀學生手中,同學們都有不同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容易獲得成就感。
【注意問題】
散文與小說是兩種最為常見的文學樣式,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教授時,一定要根據文體特征確立教學的側重點,此外,還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找準解讀文本的切入點
散文的“情思”是感性形象與理性思考的結合,具體落實于形象、感悟、語言之中,其中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散文教學的切入點。有的散文可以直接切入感悟,如《生命生命》;有的必須從形象開始,如《那樹》;有的要從語言入手,如朱自清的《春》。
另外,線索往往是散文中不可或缺的行文手段,也是讀者進行整體把握并深入領會作者情思的一個途徑。例如教《阿長與〈山海經〉》,可以抓住我對阿長情感變化這一線索展開。
而小說是敘述典型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以此來反映現實生活。所以解讀小說的切入點就是從把握小說人物入手。如通過對《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的解讀,學生可以了解法國當時的社會狀況;通過對魯迅《故鄉》中閏土和楊二嫂的解讀,學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的狀況。
2.把握解讀文本的方法
郁達夫說過:“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傳的色彩。”因此,知人論世和借助互文是解讀散文的兩種重要方法。如在解讀《生命生命》時,應該結合杏林子特殊的身世經歷,引導學生思考:杏林子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他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前后有何改變,由此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非要寫這篇文章不可的,那是心靈的自我救贖,自我解脫,自我升華。這樣課堂就有了厚度。
當我們把解讀小說的重點放在人物形象上時,環境就成為解讀人物的主要依據。盡管小說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是社會環境。因此,在分析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環境的復雜因素。如魯迅的《祝福》在描寫社會環境時,既有封建禮教問題,又有封建迷信問題;既有男女不平等問題,又有封建貞操觀念問題;既有人心冷漠問題,又有社會落后問題。因此,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難史中,不同的因素起著不同的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時,要充分考慮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潮和人情風貌等,從而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捕捉有關背景,或者直接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人物,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如《變色龍》,主題沉重而尖銳。在解讀這篇小說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奧楚蔑洛夫的“可憎”行為產生的原因,認識“變色龍”誕生的土壤,將人物放大到社會環境中去分析,了解他除了“可憎”之外,更有“可笑”“可憐”“可悲”的一面,并進一步思考他的現實意義,認識到該小說之所以長久不衰,在于突破了時代、階級、民族的界限,揭示了專制主義對人性的扭曲。長此以往,學生的思想也會慢慢變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