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悟神學技——現代散文教學管見
未知
現代散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重,是因其語言精練、詞藻華麗、行文雋永 、手法巧妙,對激發學生愛好語文、學好語文大有裨益。說難,是因其雖“神不散”,但畢竟“形散”,不像記敘文那樣完整,說明文那樣明白。要教好它,就一定要改革教學方法,要針對散文的特點,再現散文的意境 ,將動人的畫卷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深情的“涵泳”、“賞析”中,把握文脈,習得語言,領悟其蘊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現技巧,從而提高散文教學的質量。
帶著感情 引入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學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夠帶動起 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且還散文之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進入意境。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熬场庇伞扒椤鄙?,“ 情”濃“境”深,無“情”則不能入“境”。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從內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共振起來。在這里,教師的“帶情”、“導引”是重要的一著。教師只有以自身的情緒去影響感化學生,巧妙地帶領學生一同遨游藝術殿堂,才能達到不斷深化教學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蘊藉、曲折深沉,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一幅幅如夢境般美麗飄渺的畫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從影到情,順著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畫面,深情地引導,便不難把學生帶進那特有的意 境之中。使之在欣賞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風,縷縷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輕霧中,品味作品迷離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調,進而從這種輕松中夾著哀愁,恬淡中和著苦痛的獨特意境中,明確作者那 種難以言狀的苦悶、彷徨、低沉、抑郁,這樣就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當時腥風血雨的黑暗現實,正確地理解當時的知識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師導游,學生暢游。師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賞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學生,學生領悟了作 品,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散文教學就是再現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從這一意義上講,散文教學的過程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抓住文眼 理清脈絡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藝術構思焦點。文脈,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 的脈絡與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組合作用。教學中要抓住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在的經緯,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抓文眼就是抓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準文眼,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 發”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如《荷塘月色》,寫作的時代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 27年,全文蘊藉雋永,跌宕曲折,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的“這幾天頗不寧靜”這個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 讓學生明確,文章接下去雖然并未交代“頗不寧靜”的緣由,只在夜游荷塘、觀賞月色上著墨,鋪寫荷塘小路的靜,自己獨行的靜,月色朦朧的靜,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賞其靜,而是以此反襯自己內心的“不寧靜”?!?靜”與“不靜”本來是相反的,一為客觀環境,一為主觀感情。由于作者在心情“頗不寧靜”時,產生一種“ 偷來的片刻逍遙”,使這一對矛盾暫時達到和諧統一的境地。但眼前的“平靜”畢竟不能徹底排除內心的“不 平靜”,所以,“忽然想起了采蓮的事兒”,道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回到篇首“心里頗不寧靜”的文眼上來。文章像風箏,飄游跌宕,起落盤旋,其思想十分深邃,十分含蓄,但卻透過文眼表露出了它 的主旨。在這里,教者要始終抓住文眼,細致引導,使學生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抓住文眼,賞析散文,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達到深入淺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
然而,單是抓住文眼,還是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切實把握行文脈絡。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 行文時,一方面要指點學生明了本文新穎、精巧、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另一方面還要指點學生把握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即空間線索與感情線索。空間線索:從開始“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帶上門出去”寫起,中 間游荷塘、觀月色、引起聯想,最后游畢,到“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收尾。這是一條明線。暗線是隱伏行文之中的感情變化。開端是“頗不寧靜”,中間是沉湎于月色美景的平靜,接著以蟬鳴、蛙叫烘托荷塘的靜,反 襯內心的不靜。最后又寫寧靜,以寧靜蘊含不寧靜。明線暗線,互為映襯,情景交融,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只有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才能使學生分清層次,理清脈絡,領會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寫景狀物 之中所蘊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散文是一種最講究構思,最注重文脈的藝術。它“形散”而必須“神聚”。要使無窮的聯想,零散的材料 ,上升為具有藝術魅力的散文,忽視文脈結構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教師要講好散文,必須抓住文眼,理清文脈,從結構入手,具體分析,切忌籠統評論,抽象肯定。
含英咀華 學習技巧
選入教材的散文多為構思巧妙、用筆神奇的麗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內心之情,傳神地狀物,精巧地 升華,造成情深意濃的美學勝景與極強的藝術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樸素而優美,自然而新奇,嚴謹而灑脫,通俗而驚人的語言,觸及你的靈機,撥動你的心弦,更使你留連忘返。教學中,引導學 生精讀細研,努力挖掘它的語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現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務。
從大處通覽作品,在探討作品的緣起、展開、深入、聯想、“蓬蓽生輝”的過程中,弄清其所以神、奇、 精、美的原因,進而學習其表現手法、敘述方法與謀篇布局的技巧。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一看標題,就基本知道了它是一篇憑借景物描寫來抒發思想感情的文章。接著讀下去,又明白了其中的景物又是靠情感去描繪 的。讀完全文,掩卷思來,覺得文章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十分蘊藉雋永,很是耐人尋味,很有藝術魅力。那么,這種美,這種力,是用什么手法達成的呢?再讀文章。咀嚼揣摩,就會發現文章始終貫穿著淡淡的喜悅與 淡淡的哀愁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不是通過空泛議論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來,而是滲透在周圍環境和獨自漫步的描寫中,文中所有的環境又全染成恰當的晦暗的冷色,給人一種清冷、靜謐的感覺,造成 與作品的心境完全一致的氣氛,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整體的和諧美。讀至此,學生就不難發現,此文之所以能情景交融,是“情”與“景”的相關與相似,進而悟出,抒情散文要達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必須使“情 ”與“景”之間有一種微妙的相關性與相似性。否則,任憑你有什么樣的散文“大腕”,也絕對做不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從小處咬文嚼字,通過對語言運用的分析,學習景物描摹、感情升華、哲理揭示的技巧。要使學生明確, 語言本身并無黃金與砂石之分,能創造出動人的意境,傳神傳情地寫景狀物,就點石成金了。還以《荷塘月色》為例。文章開頭用“心里頗不寧靜”微微露出主題內涵,“不寧靜”一詞,平常而又平常,在別的文章中誰 也不曾留意它,但用在這里就具有任何別的詞語所難以產生的效果,它不僅正好與彼時彼地的氣氛、人物特有的心情以及文章的整個情調絲絲入扣,而且惟妙惟肖地表露了作者在反動統治最黑暗的時代不滿現實、尋找超 脫,以及暫時獲得超脫、終究不能超脫的復雜矛盾感情。接著,文章寫“月色靜靜地瀉在這一片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霧浮起在荷塘里”。從表面看,這兩句描寫也并不新奇,文字也極其樸實,但其中的“瀉”“浮” 兩字卻很為人稱道?!盀a”字繪出了月光如流水之態,“浮”字狀出了荷塘上霧氣之貌,而且還引出兩個貼切的比喻來:“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十分貼切、形象地寫出了月夜荷塘上的 景象,似真似假,若有若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
當然,要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還必須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如文章頭段描寫月光下 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葉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張開的裙子;綻開的荷花像麗人柔美的身姿灑脫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澀、嬌滴的少女脈脈含情。在第二段描寫微風吹過荷塘時,用“流水”、“輕紗”形容月 光的皎潔、柔和,用“夢”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隱若顯,既渲染出目光霧色相混的朦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籠罩下荷塘的幽靜、安恬,不禁使人心向往,仿佛也被帶入夢境之中。所有這些,都是應該放在特定的意境 之中,引導分析的。
帶著感情,引入意境;抓住文眼 理清脈絡;含英咀華,學習技巧;實踐中,教師必須吃透兩頭,要對大綱、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對學生的情況心中有數,教學中時時注意把握教材重點,處處從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入手,讓學生真正品嘗到散文甘美的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