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電視廣告的毀滅進行時
佚名
:劉學龍,作為北京普通白領中的一員,每天他的“起床生活”非常規律——睜開眼、掏手機、看新聞、看微信、看微博,然后起床、洗漱、開始一天的奔波。事實上,這個25歲的年輕人“數字化起床”方式只是中國5.27億手機用戶生活的縮影。
“在中國市場,與其把廣告投放的錢放在電視,我們更看好數字廣告平臺”
據廣告傳播公司ZenithOptimedia(實力傳播)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年前,全球近半數廣告投放預算是撥給傳統電視平臺的,用于移動數字端的預算只占總額的14%。然而,就在美國廣告市場還以電視為主的同時,中國市場卻悄然變化,“背道而馳”,重心從電視開始轉向數字移動端。
“中國中產階級迅速增長,相比其他群體,他們跟互聯網移動的聯系更緊密,這也是我們首次發現這種現象”咨詢企業Boston Consulting Group駐京負責人Jeff Walters如是表示,伴隨著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快速普及,互聯網的大面積覆蓋,“我們認為,數字化廣告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正愈發凸顯”。
《紐約時報》認為,中國本土化的社交媒體主頁平臺當仁不讓地成了各大企業的寵兒。無論是后起之秀的微信亦或是早占先機的微博,從活動推送到內容彈出,從二維碼掃描再到擬人互動,品牌大戶對數字移動廣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
據悉,就在不久之前,可口可樂中國剛剛發起了一場“十秒拼歌”活動,鼓勵用戶掃描產品外包裝上的二維碼,一起和好友微信錄歌比拼。根據傳播承銷方Isobar公司的統計顯示,該活動自2014年5月發起至今,點擊閱讀量輕松突破30億次,其速之快令人不禁乍舌。
“對于向東進的西方品牌企業來說,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消費者跟西方消費者對待移動媒體平臺態度上的不同”,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公司創始人兼負責人Shaun Rein指出,5年前商家還只是想著怎么把電視廣告玩出新花樣,而如今信息早已轉變了傳播方式,這一點在中國市場最為明顯,“在美國和歐洲,廣告商還在慢慢接受數字市場的變化,但在中國市場早已是遍地開花的節奏”。
“我在中國呆了四年,這四年間我見識了中國市場三大主流社交平臺的發展——先是人人,后是微博,現在是微信”,廣告承銷公司Wunderman駐華創意總監Chris Jones如是稱。據業內統計數據先是,僅以微信和微博為例,前者連同國際版共計約有4.68億活躍用戶,后者日均活躍用戶量也能保持在1.67億人次。
相比人人和微博,越來越多的全球品牌企業開始把目光放在微信上。對于微信而言,此舉雖然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引來了質疑。
據悉,時尚品牌Burberry曾與微信聯手,意欲共同推廣自家2014秋冬系列。然而盡管著實吸引了一定數量的用戶關注公共號,但業內卻一致對Burberry的此番嘗試大潑冷水,認為“了無新意”、“華而不實”。有此類遭遇的大品牌不乏少數,更有甚者還受到了行政處罰,換而言之,數字移動廣告這塊新沃土,機遇大、市場大,但同時挑戰更多、未知更多,摸著石頭過河,小心崴腳。
盡管移動數字廣告在中國發展迅猛,但傳統電視平臺的重要性也不應就此受到忽視。
有業內人士認為,“兩手抓”的效果無論何時都是最佳的,這一點,全球知名食品品牌奧利奧在中國的嘗試就非常成功。
“電視對于緩解代溝相當重要……至少對于中國文化和消費習慣來說是這樣,對于那些不能經常上網或是不習慣這種移動社交的群體來說,電視仍然是傳播的主要方式”。
“我是我爸微信圈里唯一的好友”,劉學龍笑了,“他還是要看電視”。(來源:itop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