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化解網絡電視風險,推進電視產業健康發展
馬瑋霖
早在2008年9月,初入長虹的我就在想能不能將電視產品與PPLIVE進行整合,產品+內容資源+服務,這也順應了互聯網發展的潮流,滿足用戶的產品體驗,無疑是個絕好的想法。一年過去了,TCL首先推出了MITV,市場反應極為良好,怎奈與我當時的預期一樣,這種產品涉及到的版權風險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你看,在上市1個多月之后,炸彈終于爆炸,終端受阻,高層下課。
緊接著,長虹在TCL的MITV之后與PPS合作,推出新一代網絡電視,其功能比MITV實用豐富許多,可剛上市便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侵權,一級城市的市場導入立即陷入停頓,而某些二三級城市,想必不會顧及這方面問題,繼續相關產品的營銷推廣,這是有風險的,也不是明智的。
怎樣做一個好的產品呢?
作為一個成功的產品,需要設計上滿足需求,質量上經得起用戶考驗,成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生命周期能夠得到有效設計和體現,上下游產業鏈完善且穩固,還有就是,需要與當今最流行(并非最先進)的技術完美融合,這樣的產品是時尚的、實用的、時效的,因此也是有利潤的。
談及產業鏈,硬件上,電視產品的上游便是屏組、芯片、組件,中間是設計制造,下游是終端市場,而產品本身的軟件鏈條涉及上游的嵌入式的軟件提供、內容提供合作商、相關所有權授權許可,中間的產品設計,下游是用戶的產品體驗(這是最被忽視和最容易產生錯覺的一環)。產業鏈的完善和穩固的最終結果便是——產品設計理念先進,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市場被有效拓展,用戶普遍接受,終極結果便是盈利的最大化和持久化。不過,產業鏈條的完善和穩固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期間必然經歷錯誤、反復甚至倒退,現在的網絡電視產品便是如此。一款好的產品,一款走在市場前端的產品,忽略的恰恰是用戶的產品體驗。
問題隨之而來——網絡電視產品本身不就是為了達到用戶美好的產品體驗而設計的嗎?回答這個問題,先看一下整個電視產品的產業鏈吧。
硬件上,廠商對產業鏈的認識程度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了,上下游的談判合作不斷開展,產品成本逐漸得到控制,產品設計制造也在向時尚、實用、和實效發展,但是涉及到產品本身的“軟件”方面就不盡人意了。通過此次網絡電視風波我們就可以看到,上游的嵌入式的軟件提供、內容提供合作商、相關所有權授權許可并未得到充分重視甚至理解,廠家想當然的認為與某個軟件商合作便足夠,在版權及內容合法性問題上要么是未曾想過,或者是抱著僥幸心理,畢竟,中國的盜版之風蔚然,甚至被某些國人引以自豪,這個問題在這次風波中得到充分體現,而這個問題正是未考慮用戶的產品體驗造成的——你給客戶一個產品,產品本來可以得到美好的體驗,但在設計之初卻未考慮到相關使用和風險問題,用戶該享受的功能得不到享受,這不正是忽視用戶體驗的絕好證明嗎?
風險已經產生,責任也需承擔,不過換個思路,這也許是好事。目前要做的不是對此事的扯皮和推諉,是積極承擔責任,最重要的仍是圍繞著用戶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承擔相應的責任,并仍與軟件合作商合作,對目前涉及到的合作內容進行甄別和篩選,進而與內容版權所有者進行有效談判,考慮如何合作而不是如何逃避,在規避部分風險的同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用戶造成的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網絡電視,做還是要做,但要考慮如何去做”。這不僅僅是關系到網絡電視的命運,更是關系到電視產業的命運。
附加發表文字: 入行不久,文章觀點如有謬誤,歡迎各產業朋友指正批評,互相交流!作者為四川長虹經理,電子郵件: mwl102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