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劇領中國:當前電視劇的創作與生產

尹鴻

一、導語:劇領風騷

中國是世界第一電視劇大國——既是第一生產大國,也是第一播出大國,還是第一觀眾大國。電視劇不僅是中國電視的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中國互聯網和新媒體最追逐的創意內容之一。2010年,電視劇繼續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不僅擁有最大規模的觀眾群,而且也強有力地推動了內容產業的活躍。本年度,中國生產約15000部集電視劇,平均每天生產新劇40集,是世界任何國家都很難想象的;全國1974個在冊的電視頻道中,播放電視劇頻道達1764個,占總數的89.4%,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國全年在電視頻道上首播和重播的電視劇總量超過500萬集,占電視總播出時間近四分之一;中國觀眾看電視劇的平均時間每天超過1小時,占整個電視收視時間約三分之一;中國互聯網視頻網站點擊規模最高的也是電視劇,單劇點播累計超過千萬次已經不是個例;中國現有獲得電視劇生產甲級許可證機構132個和乙級許可證機構近3000家,電視劇生產能力和投資規模都在逐年上漲;在媒介熱點、文化熱點、日常生活中,電視劇常常成為重要話題,“媳婦熱”(《媳婦的美好時代》)、“幸福熱”(《老大的幸福生活》)、“三國熱”(《三國演義》)、“紅樓熱”(《紅樓夢》)等等,都是電視劇引起的社會焦點,新《紅樓夢》的熱播,甚至帶動大觀園入園人數大增,旅游收入比往年同期提高30%到50%。電視劇在中國已然成為時代風雨表,文化里程碑,社會折射鏡。

二、電視劇生產:生產數量、投資成本、銷售價格全面上揚

(一)電視劇產量回升,部集數達歷史新高

中國電視劇行業,僅僅從電視劇生產的數量來說,似乎是供大于求。15000部集電視劇中,有三分之一很難進入播出頻道;但從質量上來說,似乎又求大于供,優質電視劇滿足不了電視臺播出需要,大量電視劇在不同頻道甚至同一頻道反復重播。這種現象,最近幾年對電視劇產量帶來了下降趨勢。但2010年,由于各電視臺,特別是衛視頻道加大了電視劇購買投入,提升了電視劇生產單位的盈利預期;加上各種行業外資金(包括各級黨政部門、各行業外企業和個人、各種金融資金等等)進入電視劇生產環節,擴大了電視劇生產的投資總量,還有宏觀的文化產業熱的興起,釋放了電視劇的生產能力,使2010年的電視劇產量再次出現回升態勢。2010年,全國取得發行許可證劇目共計436部、14685集,分別比前一年增加8.5%和13.7%;電視劇生產集數達歷史新高。

(二)電視劇生產成本明顯提升,電視劇生產進入億元投資的大片時代

由于電視劇生產數量提升,加上大量行業外資金進入電視劇生產行業,特別是各級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加上廣告投資等等的介入,導致電視劇生產過程中部分稀缺資源價格迅速上漲,如一線演員、著名導演和編劇的報酬成倍增長,客觀上推高了整個電視劇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非商業投資的贊助、資助資金的進入,從前端降低了投入風險,使電視劇成本控制力下降,導致電視劇整體成本普遍提升。特別是2010年出現了一些單部成本超過5000萬的大制作電視劇,更是成為電視劇生產的標桿,牽引整個電視劇投資水平的上揚。2009年度全國電視劇年度投入制作資金總量超過50億元,2010年相比2009年在電視劇投入資金上會有更加顯著的增長。2009年,《我的團長我的團》以單集成本達百萬、單集銷售價超百萬成為業界標桿,但在2010年它迅速被新四大名著超越,新《三國》、《西游記》、《紅樓夢》和《水滸》的投資額都已經超過億元,分別達到1.5億、1.3億、1.18億和1億左右,成為大陸電視史上首批投資過億的大劇。

(三)電視劇生產方式發生變化,電視臺重返電視劇生產環節的步伐加快

隨著電視臺產業化改革的深入和對電視劇資源競爭的加劇,曾經完全制播分離的電視劇生產環節開始發生變化,電視臺重新返回電視劇生產的上游,通過自制、定制、預購、合作等方式,介入電視劇生產,不同程度地獲得電視劇內容的控制權。湖南、浙江、上海、江蘇等主流電視臺都力推自制劇,湖南衛視先后推出《一起來看流星雨2》、《新還珠格格》、《丑女無敵4》、《麻辣女主播》、《絲絲心動》、《愛情果凍》、《傳聞中的七公主》、《小時代》,浙江衛視推出《愛上女主播》、《歌舞青春》、《我的野蠻女友》(電影版 日劇版)、《我愛記歌詞》,東方衛視推出《加油,優雅!2》、《杜拉拉升職記》、《網球王子3》等,江蘇衛視推出《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等續集,安徽衛視推出《幸福一定強》、《就想愛著你》等。電視劇在制播分離基礎上開始新一輪制播整合。即便是社會機構生產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地與電視臺合作,以期減少交易成本,提升產品效益,達成資源共享。在民營電視劇生產機構中,剛剛上市的華誼兄弟規模有比較明顯的增加,而海潤、華錄、小馬奔騰等民營公司以及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等仍然是電視劇生產主力。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由于剛剛完成改制完成,2010年還沒有顯示出生產活力。

(四)電視劇銷售渠道增加,銷售回報明顯提升

2010年,一方面電視劇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電視劇的銷售渠道也有所擴大,銷售價格有明顯提高。近兩年,我國電視劇的版權銷售價格一路飆升。一部中上檔次的首輪劇單集價格一般每集30-50萬元。在2010年,隨著四大名著的翻拍,版權銷售價也攀上高峰:四大名著的電視臺首播和重播版權銷售單集甚至超過300萬元。與此同時,被稱為視頻網站上市元年的2010年,互聯網等新媒體播出渠道迅速成為電視劇銷售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在2010年春季首都電視節目推介會上,25家視頻網站爭購電視劇,價格從過去的每集幾千元、幾萬元直到最高價超出每集20萬,大大高于傳統音像版權的銷售收入。網絡版權價格全年呈現不斷上漲的態勢。由于網絡視頻的發展,電視臺播映的許多劇目都在網絡上播出,再加之盜版的影響,電視劇正版音像市場日漸萎縮,而網絡電視劇觀眾群體正在形成。此外,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出口額也超過2000萬美元(約等于1.4億人民幣左右)。銷售價格與生產成本的同步上漲,導致整個電視劇行業經濟規模提升。

(五)每部電視劇的集數有增加趨勢,投入產出效益訴求更趨明顯

盡管中央電視臺提出單部電視劇不超過30集的播出限制,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規模效應的驅動下,2010年電視劇集數的增加明顯高于部數的增加。2009年每部電視劇平均集數為21集,而2010年每部電視劇平均集數則達到37集。《金婚風雨情》50集、《紅樓夢》50集、《西游記》60集,《水滸》達到80集,而《三國》則以95集的容量沖擊百集大關。每部電視劇的集數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劇的生產效益,同時,也帶來人為加長、注水等現象,引起觀眾的不滿。

(六)電視劇經營前置,植入廣告越演越烈

一方面是因為電視劇影響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廣告商的植入需求,一方面也是因為電視劇生產方試圖通過植入廣告降低生產風險,2010年的電視劇植入廣告成為重要現象。大量現實題材電視劇都出現了植入廣告。湖南衛視《一起來看流星雨》植入廣告收入近千萬元,創下了國產電視劇當時廣告植入數量之最;《丑女無敵》大張旗鼓植入多芬、清揚等品牌廣告,植入式廣告收入突破1000萬元。但是,2010年部分電視劇因為植入廣告過于“突出”而受到觀眾批評,而有的電視劇則是因為植入廣告過多影響到電視臺的利益受到抵制,《鄉村愛情》、《金婚風雨情》等電視劇都因此成為關注熱點。植入廣告本身,是電視生產降低風險策略和廣告策略互動的結果,但是如何在恰當的題材、恰當的時間、恰當的位置和用恰當的方式植入廣告,達成廣告商、電視劇生產方、播出方和觀眾四方利益的平衡,是電視劇植入廣告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政府適當的行業監管則是這種平衡可能達成的前提。

三、電視劇播出:三國演義、寸土必爭

(一)電視劇播出是電視臺的立臺之本

電視劇是中國電視的生力軍。電視劇、新聞和綜藝常常被稱為電視播出的“三架馬車”, 無論是播出量還是收視量都比較突出,資源使用效率較高。其中,電視劇更是獨占鰲頭。2010年電視劇的播出份額接近30%,超過其他任何類型節目而高居首位;其收視比重更是超過30%,遠遠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新聞類節目。同時,不到30%的播出比重所帶來的廣告收入比重卻接近50%,有將近四成的電視臺全年70%~80%的廣告收益依賴于電視劇,2010年播出的《三國》和《紅樓夢》,分別拿下1000萬和2200萬冠名費。安徽衛視僅《水滸》就賣出1.5億廣告。所以,盡管從媒介意義上,常常說是新聞立臺,但從經營角度上來說,電視劇才是電視臺的立臺之本。

(二)中央、省級衛視、地面頻道三國演義,央視地位面臨挑戰

電視劇播出形成了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的三足鼎立態勢。過去,電視劇首播或者選擇中央電視臺面向全國市場,或者選擇地面頻道完成區隔性市的場累計,全國覆蓋的省級衛視為了降低購劇成本,大多選擇電視劇的二輪甚至三輪播出。隨著近年來各省級衛視加入首播、獨播和聯播競爭,衛視成為電視劇播出的重要平臺,不僅擠壓著地面頻道的電視劇播出空間,也搶奪著央視電視劇的優勢地位。特別是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北京衛視和浙江衛視等,都繼安徽衛視之后,大大加大電視劇投入,形成電視劇播出全頻道戰略。三國臺、紅樓月、劇星坊、首播式、電視劇盛典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頻道整合推廣,創造了電視劇播出的一個又一個熱點。中央電視臺在全國電視劇收視排行榜中,雖然仍然占據著領先地位,有2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超過5%,但央視電視劇總收視份額近年來卻在逐年下滑,已界臨到20%的關口。省級衛視電視劇的收視份額總和則從前幾年的30左右,直逼40%的關口,其他數以千計的地面頻道則面臨更大收視壓力。

(三)電視劇老少咸宜、大眾基礎龐大

電視劇是中國最大眾的藝術形式,其中女性觀眾占看電視劇總數的54.3%,45~54歲的中年人占看電視劇觀眾總數的22.2%,初高中學歷者占電視劇觀眾總數65%左右,無工作的人數占38%左右,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觀眾占近70%,“老少邊窮”代表了更大規模的電視觀眾主體。電視劇成為最方便、最廉價、最沒有門檻、最具有普及性的大眾藝術形式,為大多數中國人提供了基本文化精神產品。

(四)現代都市情感生活和革命歷史題材成為收視亮點

盡管本年度名著改編劇引起了很大轟動,但播出收視最好的劇則主要集中在現代都市情感生活題材和革命戰爭題材電視劇上。本年度央視播出的電視劇中,收視排名前10位作品,現代都市情感生活題材占4部(《老大的幸福》、《牽掛》、《張小五的春天》、《我的美麗人生》),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紅色經典題材占4部(《洪湖赤衛隊》、《解放海南島》、《紅色搖籃》、《毛岸英》),反特諜戰劇1部(《利劍》),趙本山主演的農村題材劇1部(《鄉村愛情》)。在各省級衛視播出的電視劇收視排行榜前10名中,現代都市情感生活題材也占4部(《一起又看流星雨》湖南衛星頻道、《愛上琉璃苣女孩》湖南衛星頻道、《媳婦的美好時代》北京衛視、《絲絲心動》湖南衛星頻道)、近代年代劇2部(《鉆石豪門》江蘇衛視、《鐵梨花》北京衛視)、古裝歷史題材劇2部(《三國》江蘇衛視、《楊貴妃秘史》湖南衛星頻道)、古裝神幻劇2部(《活佛濟公》江蘇衛視、《仙劍奇俠傳第三部》江蘇衛視)。現實生活,特別是感情生活成為現實題材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而戰爭、諜戰、傳奇類型的革命歷史題材依然有較大的觀眾市場。中央電視臺在主旋律電視劇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五)電視劇播出平臺強弱分明,逐漸分化

全國播出電視劇的45個衛視頻道中,前10名頻道以28.4%的總播出份額占有63.49%的總收視份額,剩余35個頻道瓜分剩余不足40%的份額。在前10名衛視中,央視綜合頻道因為長期形成的優勢,依然是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播出平臺。中央臺一套和中央臺八套獨占28.4%的收視份額。綜合頻道以3.12%的播出份額,創造了15.96%的收視份額,電視劇頻道以4.73%的播出份額創造了11.11%的收視份額,都遠遠高出排名第一的省級衛視湖南衛視(播出份額1.92%,收視份額6%)。央視一套《鄉村愛情》和《老大的幸福生活》超過5%的收視率,更為其他所有頻道所望塵莫及。央視收視前10位的電視劇,綜合頻道獨占其中9位。央視電視劇頻道在前10中占據最后一位,其超過2%的收視率也略高于省級衛視排名第一的電視劇。盡管央視面臨省級衛視的步步緊逼,但因為中央電視臺的葡萄胎優勢,依舊在全國觀眾中享有競爭優勢。

在省級衛視中,湖南衛視、安徽衛視、江蘇衛視收視份額均超過5%,位于第一方陣;山東和浙江衛視收視份額超過4%,位于第二方陣;北京、天津和江西衛視憑借超過3%的份額位居第三方陣。湖南衛視的電視劇播出份額雖然排在安徽、山東、浙江、天津、江西之后,但收視份額卻排名第一,顯示了其資源效率利用最好,甚至接近了央視綜合頻道的資源利用率。在省級衛視電視劇收視排行榜上,排在前10位的劇中,湖南衛視占4部,其中的《一起又看流星雨》和《愛上琉璃苣女孩》分別占據第一、第二的位置;江蘇衛視占4部;北京衛視占2部,表明這些衛視平臺已經處在電視劇播出的有利地位。

(六)獨播、首播劇具有一定的份額優勢

中央臺綜合頻道和電視劇頻道播出電視劇大都為獨播或首播,其收視率競爭力往往強于其他衛視頻道。而省級衛視頻道也往往是獨播劇或者首播劇成為收視主力。省級衛視電視劇收視排行榜前10位中,湖南衛視的4部劇、江蘇衛視的《仙劍奇俠傳第三部》和《鉆石豪門》都是獨播或首播劇。而《三國》和《鐵梨花》則是在四臺連播中脫穎而出,既顯示了電視劇作品的影響力,也顯示出江蘇和北京衛視播出平臺的優勢。

(七)電視劇播出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由于電視劇制作成本提高,銷售價格也相應大幅度提高,為購買到更多的優質電視劇播出,除湖南衛視因為自制劇較多、電視劇播出比重較低而基本采用獨播方式以外,省級衛視紛紛采用“N+X” 同期首播、二次重播、多輪次播出等方式,共享電視劇資源,常常也因而引起編播大戰,成為年度引人關注的現象。為利用劇本身所具有的高關注度和收視能量,許多電視臺以大劇為中心,以系列相關劇目為輔,簇擁大劇、映襯大劇,以大劇帶小劇、帶老劇,借大劇東風實現收視方面的促進。《三國》播出時,天津衛視、重慶衛視和中央臺八套播出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新版《西游記》、《紅樓夢》播出時,老版也被電視臺翻出來播放。2010年1月初《鐵齒銅牙紀曉嵐第四部》播出前后,參與播出的大部分頻道(浙江、天津、河南、上海等衛視)也都播出了該系列的前三部。《老大的幸福》熱播時,相關探討“幸福”或以幸福命名的電視劇也遍地開播,包括都市生活劇《幸福還有多遠》(北京、廣西和新疆衛視)、《幸福陷阱》(浙江衛視),懸疑劇《幸福花開》(江蘇衛視),言情劇《幸福像花兒一樣》(廈門衛視),以及新播的社會倫理劇《幸福》(貴州、廣西、廣東和江西衛視)。隨著競爭的升級和深入,省級衛視電視劇聯合播出方式日益創新、增多。林林總總的播出模式背后透出頻道之間在電視劇資金和稀缺程度的博弈與合作。

(八)電視劇資源利用率有所下降

近年來,電視臺大大增加了電視劇的購買投入,電視劇播出份額也在提高,但電視劇的收視份額卻出現連續下降態勢。中央電視臺和省衛視的電視劇收視份額并沒有因為多播劇而水漲船高。2006年以來,電視劇收視暴露疲軟、萎縮之態,資源使用效率連年大幅下滑。2010年,電視劇的播出量增加為幾年來最高值,但資源使用效率卻為近年最低值。盡管從2001到2010年電視劇的使用效率始終處于 “正值”臨界點,但以2005年為分界線,以前的電視劇資源使用效率是在逐年提高,這之后卻在逐年緩步下降。電視劇播出的競爭,在收視總量增量有限、存量競爭的你爭我奪情況下,資源利用率下降已成必然趨勢。中央臺、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實際上都因為這種競爭而降低了效益,只能通過廣告提價和增加廣告投放量等方式來彌補效益降低的損失。湖南衛視等也在通過自制劇來降低成本,通過打造更多的綜藝節目來替代電視劇之間的惡性競爭。

(九)電視劇的網絡和新媒體市場明顯擴展

中國視頻網民3年中增長超過170%,總數已接近3億。據CNNIC提供的數據,中國網絡視頻用戶最喜歡的視頻類型排序前五位分別為電影、電視劇、搞笑/驚險/另類冒險、娛樂八卦/綜藝節目、動漫。電視劇依然是網絡視頻用戶最喜愛的內容類型之一。網民的年輕化及其收視傾向促進了互聯網企業對電影電視劇占有量的爭奪,同時促成了網絡劇版權市場的形成。在風險投資、上市、新媒體整合的推動下,網絡視頻行業2010年高速發展,視頻網民數量不斷增長,網民和新媒體用戶的視頻觀看習慣逐漸形成,電視劇在電視臺、音像市場之外獲得了新的傳播渠道。所有電視劇的網絡版權收入總數從2004年的幾萬元到2010年跨越式地增加到了幾千萬元。影視劇網絡獨播最早是由《大秦帝國》在搜狐視頻開創的。《大秦帝國》的版權當時賣到25000元一集,成交價格大約60萬元左右。而在2010年初,土豆網斥資百余萬買斷央視開年大戲《神話》的網絡版權;其后,盛世驕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壟斷了四大名著的網絡版權,把非獨家播放權提升到2萬/集的天價;一些視頻網站與影視劇制作機構開始深度戰略合作;自制劇從“草根視頻”轉向精品電視劇創作。從視頻網站影視劇存儲量看,視頻網站逐漸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以酷6網為代表,存儲量超過4000部集;第二梯隊以奇藝網、中國網絡電視臺、搜狐視頻、土豆網、優酷網、樂視網為代表、存儲量在600~1000部集不等;第三梯隊以新浪視頻為代表,存儲量大致在300~400部集,但幾乎都是熱播劇。除去終端業務的附加收入外,網站主要通過廣告收入、用戶包月、版權營銷以及依靠上市獲得的資本層面收益來支撐內容版權的成本。隨著電視臺與網絡播放順序的重新調整,將會有一批電視劇選擇網絡與電視同步,甚至網絡先于電視臺播出。視頻網站已經成為電視劇重要的播出渠道。

四、電視劇創作:熱點頻出、力作紛呈

(一)現實家庭情感劇:提供日常人生哲學

與激情澎湃的2008和2009年相比,2010年的中國電視劇題材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多元趨勢,少了幾分宏大歷史敘事的熱血與激情,而是用更平和更貼近更幽默的方式,展現對現時代和“小家庭”的關注。這既是對前一年由于建國60周年的歷史節點而造成的宏大歷史題材、革命題材高潮的調整,又是對中國電視劇由來已久的日常敘事、家庭題材傳統的延續。據央視索福瑞對2010年上半年電視劇市場題材的分析,都市生活(14.9%)、社會倫理(14.5%)、近代傳奇(13.3%)三類電視劇收視率居播出市場前三甲,占據了電視劇收視的半壁江山。這種情況在下半年繼續延續,《婚姻保衛戰》、《新安家族》、《鐵梨花》、《金婚風雨情》等一批電視劇,在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獲得了觀眾臺下網上的追捧和討論。以家庭情感為題材的電視劇是2010年最重要的創作收獲。其中,《老大的幸福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和《金婚風雨情》都是年度的代表性作品。這批作品不僅表現了世俗人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方式、一種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生活哲學。

在高度世俗化和高度物質化的今天,處在財富持續膨脹、欲望不斷升級中的蕓蕓眾生,無論其地位高低,也無論其成敗榮辱,大都生活在過度緊張、亢奮、焦慮和急功近利的軌道中,被無窮無盡的欲望壓迫得不停地在“追求”之途上狼奔豕突、晝夜兼程。《老大的幸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種回歸日常的生活方式。憨厚老實的足療師“老大”,原本在東北小城過著多數平凡百姓一樣的簡單生活。而幾個自以為生活幸福、事業成功的弟弟妹妹卻幫大哥換一個活法。盡管在兄弟妹妹們的“忽悠”下,老大來到大城市北京,被親人們安排到一種他們所認為的“幸福生活”中,但是忙碌而迷惘的大城市生活卻讓老大從心靈深處失去了“家園”的安寧和熟悉。他在目睹了房地產大亨二弟、官迷三弟、房奴四弟、“股瘋”小五的生活后,身心俱疲、倍感茫然;與此同時,老大卻在照顧著孤苦無依的梅好和她的自閉癥的兒子樂樂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和得到幸福體驗。老大最終放棄了這種為名利而忘記平凡人生快樂的生活方式。電視劇用“老大”的故事傳達了簡單的主題:幸福不來自于永無窮盡的欲望和物質,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付出和得到。由范偉扮演的“老大”,豁達開朗積極,更重要的是熱心熱情善良。一杯熱水、一張笑臉、一點溫存、一絲愛意,都能夠成為他人生幸福的理由。電視劇中老大日常生活中最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妥了”,所包含的擔當、知足、單純和豪氣,成為了這部電視劇最內在的精神氣質。而范偉扮演的這位“老大”,還是一個養生專家,他還有一句口頭語就是“調調”,不僅調理生理更要調理心理,更是現代人生一付不苦口卻養心的人生良藥。

也許正是這些電視劇所表現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老大”、“媳婦”等人物對這種價值觀的“逼真”演繹,使這些看起來并不華麗、也不刺激的故事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兩年前,趙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錢”,一句“人死了錢還在”的調侃曾經流傳一時,其實,與《老大的幸福》一樣,都同樣宣泄了觀眾對目前這種浮躁而迷失的忙碌生活的厭倦和焦慮。

在這些現實題材電視劇中,有時為了追求戲劇性還有些“編造”痕跡,特別是近期電視劇中受到觀眾較多非議的“植入廣告”常常有“突出廣告”的嫌疑,引起了一些觀眾的“出戲”和反感。但總體來說,這些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還是活靈活現的,使觀眾能夠忘卻過度“戲劇性”和某些“商業化”的干擾,對電視劇的人物充滿牽掛和感情。許多網友甚至自發地討論,自己最喜歡電視劇中的那個人物,最不喜歡那個人物;有的觀眾還在自己身邊對號自己生活中的“老大”或者“媳婦”。范偉因為“老大”,海清因為“媳婦”,胡兵因為“耿直”、周韻因為“舒曼”而成為2010年中國觀眾的集體形象記憶。

(二)名著改編:在市場與藝術的夾縫中徘徊

名著改編無疑是2010年電視劇創作生產的熱門現象。“紅樓”、“三國”等四大名著你方唱罷我登場,將電視銀屏攪合的沸沸揚揚;《四世同堂》、《茶館》等新文學名著也紛紛被改寫重現在電視屏幕;《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批當代文學名著也陸續被改編重拍。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名著改編的第二次熱潮。1980年代,與思想解放和思想啟蒙運動大背景相一致,為了反思傳統文化、繼承新文化傳統、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倡導個性解放、人性回歸,中國影視曾將大量古今優秀文學作品搬上電影銀幕和電視劇銀屏。《四世同堂》、《紅樓夢》、《三國演義》、《圍城》、《雷雨》都不僅轟動一時而且成為中國影視經典。這些名著改編作品不僅對于普及和傳播文化居功至偉,而且也通過解讀歷史解讀經典呈現了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普通電視觀眾的心路歷程。至今,這些名著改編作品都仍然是那個年代的過來人共同的情感體驗,成為銘刻時代印跡的文化記憶。

任何時代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重寫歷史,用自己的態度與歷史對話,溫故知新、推陳出新。在中國影視高度市場化的今天,這次名著改編熱,無論是成因或是觀眾反應,與30年前都截然不同。大多數名著改編,也許首先都不是來自于當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經濟需要和利益驅動。因為這些名著的跨時代影響和豐厚內容,為改編減少了經濟風險,名著的重寫重改,也為影視項目提供了引人關注的營銷概念。“未成曲調先有情”,可以說是為名著改編、重編提供的得天獨厚的商業保險。這在好萊塢重拍、翻拍、續集、系列化蔚然成風的影視創作和生產現象中也得到了印證。

以新版《紅樓夢》為例,從一開始,對這部中國古典名著的改編就更多的出于經濟考量和利益驅動,而非1987年借改編《紅樓夢》來傳播文化經典。“紅樓夢中人”的海選,為影視項目提供了前期熱身;不斷出現的網上臺下的討論和評價,則為電視劇提供了市場推廣。新版《紅樓夢》在這方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選換來了還未拍攝即已關注的眼球,同樣也帶來了演員生澀表演所形成的藝術“硬傷”。“我注六經”式的演繹方法,似乎表達了藝術家某種程度的藝術誠意,但終因忽視了電視劇的大眾品質和未能達到預期水準而招來質疑。

當下的這次經典重拍和翻拍,引起觀眾反應與30年前的興奮相比,似乎更多的是失望。無論是網絡或是傳統媒體在評頭品腳、議論紛紛的同時,毀多譽少,甚至積毀銷骨。這種反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當今社會文化價值觀更加多元帶來的眾口難調,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這些改編作品在創作和生產態度方面的確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

名著改編源于經濟驅動的動機本身未必不正當。但關鍵在于這種利益需要是否能夠與當代觀眾的精神需要合拍,經濟驅動所帶來的創作元素和生產方式是否能夠與經典藝術的風格和形式有機融合,利益驅動下的影視產品是否能夠體現出足夠的對經典的敬意和對觀眾的誠意。在某些作品中,為迎合當代觀眾而刻意設計的各種雷人臺詞,為迎合觀眾興趣不選最合適只選最好賣的明星擔當角色,為提升娛樂性而故意強加各種打斗、情色、嬉戲段落,為最大化經濟利益而植入不恰當的廣告,還有降低成本、減少投入后各種掩藏不住的粗制濫造或者急功近利等等,都破壞了觀眾對經典的期待,也破壞了經典美學內在的完整和精致。文化產品,不符合文化規律往往就難以成為真正被觀眾認可的合格的文化產品。盡管在名著改編中,一些導演、藝術家的確也不同程度地體現了自己的藝術誠意,但在金錢邏輯被放大的環境中,名著改編的書香氣可能常常會被彌漫著的銅臭氣所淹沒。這是一種時代的文化癥候,個人努力在生產方式和社會氛圍中往往渺小而無助。

(三)類型電視劇:商業電視劇逐漸走向成熟

自從美劇在網絡上風行,《越獄》、《24小時》、《兄弟連》等電視劇似乎就成為了中國商業類型劇的高不可及的標桿。2010年,戰爭和懸疑劇成為中國商業電視劇的代表性類型。

受制于播出和收視慣性,以及制作播出之間長達一年半左右的滯后期影響,前一年軍旅生活、反特、諜戰題材仍占據電視劇收視的一席之地,其中,諜戰劇《黎明之前》是上乘之作,《橋隆飆》、《大西南剿匪記》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視反應。

戰爭劇《橋隆飆》沿襲自《亮劍》開始,被《狼毒花》等推向極致的戰爭劇路線,通過對性格外化、動作主動、不拘一格的傳奇人物的奇異生活和英雄壯舉,喚起觀眾對超越束縛、敢愛敢恨的英雄境界的敬仰和關注。橋隆飆根據真實人物原型創作,與原型相比,橋隆飆更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草莽英雄。對敵人除惡務盡,對親人情深似海,對朋友義薄云天,對女人鐵骨柔情,這種高度夸張同時又高度浪漫化的創作方式,為觀眾創造了正中有邪并逐漸改邪歸正的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是紅色經典電視劇中從土匪到戰士的人物形象的完整敘述。觀眾通過這一非凡人格和英雄行為,寄托跨越現實平庸和人生困境的理想,在不羈的英雄人格中感到民族主義精神。電視劇中,不僅橋隆飆形象生動,劇中其他人物也大多定位明確、性格特征鮮明。馬定軍、沙貫舟兩位偵察員,不僅外形一胖一瘦,而且一個幽默成熟,一個精明認真,兩人之間的戰友情誼更是感人至深。兩位曾生離死別的男人最后的分手更是將戰友之情演繹得含蓄中有爆發。電視劇中圍繞在橋隆飆周圍的4位女性形象,也各有風采。義妹小白龍的驍勇任性,童養媳玉鳳的堅韌賢惠,彭雅涵的天真清純,狄月清的內斂深情,既是橋隆飆形象的烘托和強化,也為電視劇創造了風味各異的愛情懸念。無論是橋隆飆的百發百中、所向無敵,或是小白龍的颯爽英姿、橫刀立馬,鐵娘子的浩然正氣,都頗有傳奇英雄的味道。而橋隆飆與鐵娘子的母子關系、橋隆飆三兄弟的恩愛情仇,狄月清父女的反目為仇,橋隆飆與4位女性的四角戀情,則為觀眾提供了“高于生活”的類型魅力。

這類電視劇不是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品,而是帶有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氣質的英雄傳奇類型劇。《橋隆飆》基本沒有一線大明星,在傳奇性劇情設計上也有明顯疏漏,人物因為類型化帶來明顯的概念性,戰爭場面調度的逼真性也不足,與前一年戰爭題材電視劇《我的名字叫順溜》相比,其人物和情節的生活質感差距明顯,即便如此,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電視劇制作和播出市場上,《橋隆飆》最終收視熱點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對于電視劇來說最重要的是故事,而對于故事來說最重要的則是人物塑造。如果說電影是明星的娛樂,那么電視劇則更是人物的藝術。人立則劇立,是電視劇制作和播出的重要規律。

2010年的類型劇中,諜戰劇《黎明之前》在如此眾多的諜戰跟風作品中,在《潛伏》、《暗算》等作品的陰影下,仍然獨樹一幟、脫穎而出,顯示了中國懸疑類電視劇在藝術上越來越成熟。《黎明之前》的收視成功,說明電視劇題材有冷熱,但冷熱只對類型批量產品來講有影響,而對藝術品質上乘的作品來說,冷熱規律就非常有限。《潛伏》出現也是在諜戰劇泛濫成災的時候仍然成為收視熱點。《黎明之前》也正是因為其創作水平較高,仍然能夠在泛濫的諜戰劇中受到觀眾關注。

與《潛伏》相比,《黎明之前》吸收了更多美劇的類型手法。《潛伏》雖然是諜戰題材,但采用了家庭劇、愛情劇手段,幫助它弱化諜戰情節類型的制約,它真正吸引觀眾的也不在于動作性,基本上還在于這一對奇怪的夫妻和辦公室政治。而《黎明之前》卻是按類型劇方式去構思和創作的。休眠的臥底被激活,一邊要護臥底,一邊要抓臥底,人物設置圍著這一條主線來設置關系。電視劇把棋盤假定好以后,它的戲劇性便來自于劇中人物智慧的推動,一方想保住不被發現,另一方要挖出臥底,形成真正的斗智斗勇。情節發展因而具有了內在邏輯。當然,由于假定性設置仍然有一些漏洞,情節的展開有時會遇到繞不出去的死胡同,劇中只好假設條件推動游戲進行。這部劇制作精良,多數場面戲都引人入勝,特別得到了青年觀眾在網上的熱捧。

2010年,《喜氣洋洋豬八戒》、《一起又看流星雨》、《泡沫之夏》、《和空姐一起的日子里》等青春偶像劇、古裝歷史劇、神話劇、農村題材電視劇、熱門文學作品或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也都“各領風騷”,以不同面貌豐富著熒屏。這一年的電視劇現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國電視劇在題材多元化、類型化和觀眾分眾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顯示出雷同題材集中,山寨劇、改編劇較多的事實;一方面,中國的電視劇力圖以現實題材、百姓生活、普世價值來紓解大眾在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和困境,另一方面,這種對現實的關注卻更多的停留在社會生活的表層,真正反映現實生活困境、關注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電視劇很少;一方面,中國的電視劇過度開發著中國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資源,但另一方面,卻沒有出現太多彰顯民族本土文化魅力、塑造積極正面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電視劇。這種種復雜而多變的現象,如棱鏡般反射出身處轉型社會,中國電視劇在國家文化、制度管理、民族傳統、核心價值、大眾訴求、商業利益種種“沖突”之中復雜的鏡像,反映出中國電視劇在用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彌合這這種對立所帶來的鴻溝的同時,也被這種邏輯所左右。

五、電視劇走向:劇爭天下、分久必合

(一)電視劇正在進入賣方市場

2010年電視劇單集銷售價格超過百萬已經不是新聞。電視劇購買價格將越來越高,盡管仍然有大量低質電視劇無人問津,但對于優質電視劇來說,已進入賣方市場是不爭的事實。在購劇預算上,江蘇衛視2010年號稱投入6億,2011年預計增加到8-10億;安徽、湖南、浙江、東方和北京五家衛視也調高購劇預算,各臺均達3-5億;中央電視臺甚至提出上不封頂的購片價格。電視劇價格提升,將帶來電視劇市場資源爭奪更加激烈。優質電視劇資源(優秀編劇、導演、演員)由于供不應求必然導致電視成本持續上升,電視劇市場惡性競爭局面會逐漸明顯,而優質電視劇將有更大議價權。

(二)電視劇走向整合播出

受制于電視劇資源的匱乏和《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關于進一步規范衛視綜合頻道電視劇編排管理的通知》對電視劇播出時長、集數等各方面做出的具體而詳細的規定,省級衛視開始從以往播出環節的獨播、首播、聯播、反復播出、循環播出、搶時播出等競爭方式轉向編排效益,通過編排和營銷吸引最大規模的觀眾。宣傳推廣、資源共享、剩余價值延伸等等,成為電視臺播出重點電視劇的常規手段。有的衛視頻道開始以一部劇命名,有的衛視提前三個月宣傳推廣大劇,有的電視臺開發系列欄目或節目配合熱點電視劇播出。安徽衛視,先是播出100分鐘的《三國》首映禮,在《三國》播出期間,除安徽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和轉播中央臺新聞聯播外,所有節目都和電視劇《三國》有關,有開播前的《三國》開播倒計時特別節目,播出兩集后無縫鏈接播出10分鐘的“《三國》三人行”特別節目,以至于有人戲言“安徽衛視變身三國臺”。這些手段,在開發電視劇衍生價值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了各電視臺的電視劇編排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促進了電視劇播出效益的最大化。

(三)電視劇資源正在成為電視頻道影響力的分水嶺

由于各電視臺的經濟實力不同、經營體制不同、運行觀念不同,導致各頻道在電視劇選擇購買方面很有差異。湖南依靠自己多年來形成的品牌優勢,江蘇、浙江依賴自己的區域經濟實力,北京衛視依靠其首都影響力,安徽依靠其“劇行天下”的品牌積累成為衛視電視劇資源最有優勢的競爭者。電視劇資源的購買能力和播出效果,使電視市場的兩極分化更加明顯,東西貧富懸殊大于南北。從收視份額上看,2010年1~4月份,前三家衛視集體收視份額從2009年的7.14%躍進至7.74%,在省級衛視整個收視份額中占據27.7%,省級衛視在競爭中形成的馬太效應在新的一年會愈加明顯。

(四)中國電視劇已進入多媒體傳播時代

不僅全國四級電視頻道對電視劇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而且隨著正版化要求,各視頻網站也加入了電視劇版權爭搶中。2010年有多部電視劇的視頻網絡點播量都突破1億大關,電視劇單集價格從過去的幾乎免費或者最多不過幾千元上漲到幾萬元、幾十萬元。據CNNIC統計,2010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超過4億,視頻用戶規模則高達2.9億,其中超過4000萬人是所謂“網絡視頻獨占群體”,他們只使用網絡視頻而不收看傳統電視。視頻網站逐漸成為電視劇資源的主要需求方。最近,視頻網站樂視網發布消息稱,已買下清宮大劇《后宮》(全稱《后宮甄嬛傳》)的網絡版權,將與電視臺同步播出,版權價格高達每集30多萬元,整部劇價格超2000萬元,高于國內一線衛視的購買價格。對于電視臺而言,渠道多元化消費的終端化不僅意味著對優秀電視劇資源的競爭會更加的白熱化,造成電視劇交易價格連年上漲,更意味著電視劇在省級衛視的播出比重逐漸上升的同時,資源使用效率卻在逐年遞減。電視劇市場將從過去單一的電視頻道擴展為多媒體市場。

(五)中國電視劇開始進入大片時代

由于電視劇銷售價格提升和市場的多媒體化,加大了電視劇生產機構投資信心,也由于在電視劇市場上人們往往只買最熱最大的作品,使電視劇投資生產者更加熱衷于大投資大制作,電視劇進入了大片時代。《三國》、《紅樓》等藝術品質評價不一,但制作規模卻使其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這種現象,必將刺激中國電視劇投資規模的提升和制作水平的提高。盡管由于電視劇生產要素資源價格必然會隨之上漲,將抵消投資增加的制作成本,但從總體來看,部分中國電視劇的制作規模和藝術品質將有所提升。

(六)電視臺將越來越深入地介入電視劇生產

隨著電視劇資源的競爭越演越烈,電視劇購買價格水漲船高,各電視臺都在尋找用不同模式重新整合制播資源,強化對優質資源的吸引和控制。許多電視臺通過各種方式與名導演、名編劇、名演員建立松散和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論壇、評獎、盛宴等各種形式,提升對優秀創作資源的吸引力,幾家有實力的電視臺開始了前期投資、預購、訂購、定制等方式,獲得資源主動權,而湖南電視臺則更堅決地從電視劇購買的競爭紅海中脫身而出,加大自制劇力度,爭取用最低成本的制作、田忌賽馬的方式,擺脫賣方市場要挾并通過植入廣告和內容定制生產更符合頻道定位的電視劇產品。

(七)在多樣化選擇中現實題材電視劇將大行其道

隨著現實生活所暴露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情感問題、信仰問題、心理問題、人生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人們對電視劇的現實感、時代感、共鳴感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近年來,一批既表達現實困境又提供心靈慰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得到觀眾的熱烈回應,證明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廣闊前景。在2010年中國網民最關注的熱播電視劇排行榜上,《婚姻保衛戰》以28368的關注度指數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分別為《媳婦的美好時代》(25485)、《鄉村愛情故事》(21238)、《三國》(19952)、《手機》(15950)、《杜拉拉升職記》(13756)、《張小五的春天》(6536)、《楊貴妃秘史》(6129)、《一起又看流星雨》(5500)、《蝸居》(5343)等,除其中有兩部作品以外,其余全部為現實題材電視劇。盡管年代劇、革命歷史題材劇、諜戰劇、奇幻劇等仍然有一定觀眾需求,但面向現實、關注生活、寄托情感、美化人生的現實題材作品將成為中國電視劇創作主流。中國電視劇,無論是生產、播出還是收視,依然是中國電視產業無法回避的熱門話題。《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關于進一步規范衛視綜合頻道電視劇編排管理的通知》的實行在電視劇播出時間總量、每天播出總集數和電視劇長度等種種細節做出限制的同時,卻無法抑制各級電視臺由于盈利模式單一而對電視劇的高度依賴和激烈競爭;電視劇依然是中國人閱讀故事、享受故事、消費故事的“第一載體”。當然,只有與社會文化心理發生廣泛的共振,電視劇才能得到多數觀眾的認可。這里面,既要有對電視劇“講故事的藝術”和藝術表現手段、傳播特性的熟稔,更要有對當前社會問題和大眾心理的充分把握;既要有題材、類型上的創新,又要有對普世價值、日常智慧的尊重。中國電視劇,由于得到更多樣化的渠道的支撐,將在分眾化、多元化的道路上,既具備更強的娛樂性,也可能具備更強的現實性。痛并娛樂,會形成一種具有社會普遍性的文化烏托邦。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