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臺灣電視新聞的人本立場與“逐臭”特性

萬霞

從事港澳臺新聞的編輯工作已有多年時間,特別是莫拉克臺風襲擊臺灣期間,我正在臺灣隨團采訪,有機會與島內同行合作,讓我對臺灣媒體和記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2009年,臺灣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八八風災”,大陸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深圳市捐助了價值一億元新臺幣的活動板房(組合屋),作為首批救援物資,8月18日抵達高雄港。當時包括央視、港媒和臺灣媒體大概有二十家都陸續趕到,幾十臺攝像機在烈日炎炎的高雄港碼頭一字排開,等待船只進港 ,場面相當壯觀。有臺灣海基會等相關人員到達時,記者和鏡頭一擁而上,我看到一個被擠到左邊角落的女記者,只能高舉一只手,把話筒伸到采訪對象嘴邊,但動作嫻熟,神情自若,看來已經非常習慣這個姿勢,過程中還不斷發問,反應相當快。臺灣新聞媒體眾多,記者搶新聞是常態,每有大事發生,現場一定是擠滿了話筒,這時候搶占有利的位置,是記者的基本功。

臺灣東森電視臺和TVBS的SNG衛星轉播車就在現場,記者一直在連線,把畫面即時傳回本部。我們當時也準備借助東森的設備傳輸信號回深圳,但由于目前兩岸的攝像設備制式有所不同,現場也找不到轉換線,嘗試失敗后只得作罷,只能通過網絡把信號傳回深圳。

在只有2400萬人口的臺灣,電視競爭異常激烈。無線電視有臺視、華視、中視、民視、公視五家,有線頻道有150個以上,可謂群雄并起。在島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中天、年代、東森、三立、TVBS、大愛、非凡……

臺灣的電視新聞,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生動。演播室活潑多彩,主持人靚麗輕松,屏幕上花花綠綠的字幕和畫面,清晰明了地告訴你新聞正在關注什么。這些新聞欄目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新聞夜總會、臺灣腳走大陸、2100全民開講、NEWS我最大……新聞的內容五花八門,看新聞的角度也常常令人意外和驚喜,而且常常發掘到獨家報道。為什么新聞有這樣的魅力?

以我粗淺的觀察,首先,臺灣地區電視新聞的鮮明特點是“一切以人為核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報道新聞事件,更多的是抓住人的故事做文章,新聞報道的角度,往往是從人之常情出發,去追蹤大家的關心點,甚至挖出觀眾潛意識中會在意的東西,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特別善于從關鍵人物身上尋找故事和細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兩周年,新聞就從馬英九的兩張照片入手,將兩年前后馬英九的容貌變化做對比:

【新聞標題】馬就職兩周年民調升!狂瘦、變老、眼袋深

【新聞導語】“馬英九今天舉辦就職兩周年記者會,或許是因為近來民調回升,再加上臺灣在全球競爭力評比 ,史無前例大進步!因此他談話充滿自信,即便報紙拿‘馬英九狂瘦、眼袋法令紋變深’照片做文章,他也不在乎。”

記者還就這個“歲月不饒人”、“美男遲暮”的話題,采訪馬英九本人,他回應說:“我看到今天早上那兩張照片,大概是挑兩個極端啦,實際上沒那么嚴重,體重有回來一點了。”

馬英九是島內政壇的美男子,觀眾很關心他的外表,記者就抓住了人們這個普遍的心理,在“就職兩周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給了觀眾最直觀的“馬英九變瘦變老眼袋深”的強烈印象,這樣的新聞特別生動,當然很難忘記。追求生動是臺灣新聞的一大標志。

對社會新聞的報道,也不只是關注新聞本身,更關注新聞中人物的命運情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5月,新聞報道了一個9歲女童三次救母的事件。這個母親曾做過檳榔西施,17歲就生下第一個孩子,常年失業,身負巨債,又被男友遺棄,于是燒炭尋死,被機靈的9歲女兒發現報警,才救回一命,女兒時刻觀察著母親的行動,又第二次第三次報警救母。

記者繼續觀察這個三次救母的9歲女孩。鏡頭里,她和鄰居的孩子們一起打鬧嬉戲,天真活潑,但對記者說出的話卻是“媽媽好可怕”,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母親自殺給孩子帶來的恐懼和陰影;而9歲的孩子還要幫外婆做家務,照顧媽媽,讓人不禁為孩子的處境和命運擔心。這則新聞體現出“人物命運”的吸引力。

第二,新聞節目由“人”主導。在演播室,就以主持人為主導,在采訪連線中,以記者為主導。新聞的表達常常體現出較為鮮明的個人特色和風格。

臺灣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多半記者出身,他們新聞閱歷豐富,觀察問題視角獨特,對新聞把握自如,和新聞簡直渾然一體。主播除了播報新聞外,還要參與新聞編排,有的干脆就是新聞部門的主管,如TVBS的新聞主播方念華就是TVBS-N 的總編輯。

TVBS新聞臺的新聞是24小時滾動播出的,當天的重大事件,在每一個整點新聞檔,觀眾都能看到,但不管什么消息,到了方念華主播的時候,一定是另一番解讀,她的新聞播報具有鮮明的個性,犀利睿智,受到觀眾追捧。她主持的《TVBS高峰會》和《TVBS看板人物》等節目,也是高收視的名牌欄目。

島內人盡皆知的東森主播盧秀芳,先前連戰和平之旅時,隨行采訪,還和央視主播白巖松一同創下兩岸合播新聞的首例,讓她在大陸人氣飆升。記者出身的她已經有17年電視工作經驗。

中視的當家主播沈春華,主持節目超過20年,風格隨和親切,贏得島內民眾的喜愛和信任。常常有民眾將錢財托付給她,請她代做善事,其公信力可見一斑。

記者在現場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他們追求每一條新聞的生動,特別重視現場感和同期聲,讓新聞很有觸摸感。不只是災難或是動態消息,即使是靜態的內容,記者也會千方百計調動現場資源,體現“動態感”。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陳水扁及其家人出庭時,記者被攔在較遠的地方,在大聲地呼喊發問,雖然當事人并沒有回應,觀眾卻能感受到新聞現場的強烈氣氛和記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其次,時事政論節目和名嘴成為島內電視新聞的鮮明標志,這些新聞節目已經成功地設定新聞議題,引導輿論方向。

臺灣電視界的政論節目之多,可稱為一項“政治奇跡”。目前在島內仍保持高知名度和高收視的政論節目包括:政論節目開創者李濤主持的 TVBS《2100全民開講》,李濤夫人李艷秋主持的TVBS《新聞夜總會》、三立電視臺2002年開播的《大話新聞》以及中天電視臺的《全民最大黨》等。這些政論節目參與人數眾多,除了時事名嘴,還有藍綠政治人物、政府和黨派的官員等等,節目談論的都是觀眾關心的時事或熱點問題,如“陳水扁二審改判二十年”,“2010年臺灣金曲獎內定傳言”等等,很多欄目還在節目中開放CALL—IN,在直播中接通觀眾電話,讓觀眾直接參與到節目中來,既提高了收視率,也豐富了節目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天電視臺的《全民最大黨》,它走詼諧路線,常模仿新聞當事人或名人名嘴,模仿對象從關在看守所里的阿扁,到剛表態要參選五都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什么人都有,把時事評論娛樂化,嘻笑怒罵,唱唱跳跳,簡直就是娛樂性的政治連續劇。前段時間大陸的網絡紅人“犀利哥”也被《全民最大黨》用來消遣島內政客,主持人“九孔”穿上乞丐服,扮起犀利哥,諷刺臺灣的政治人物連乞丐都不如。

《全民最大黨》那期評論的話題是2010臺灣名人信任度排行榜,民調結果顯示,最受民眾信任的是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第二是李昌鈺,第三名則是導演李安,在前十名榜單中,臺灣政治人物全軍覆沒,馬英九只排在37名,輸給排在33名的名模林志玲,最后一名則是牢中的陳水扁。

對此 ,九孔版的“犀利哥”炮轟說,“ 政治人物為什么排不上前十 ,因為我們臺灣選舉太多,見人就拜托拜托 ,這么多的跳梁小丑 ,一天到晚拜托拜托 。拜托只有誰,咱們乞丐才會跟人家,拜托給點錢,拜托拜托 。臺灣的政治人物就跟乞丐一樣,每天都在跟人家乞討拜拜,怎么有人會信服你,對不對?那乞丐他沒有辦法進入排行榜的,所以說政治人物就等于乞丐 ”。

對于這樣巧妙的模仿和諷刺,觀眾常常會心一笑。

大量的政論節目也造就了一批政論名嘴。名嘴們常常掌握了新聞議題的設定和發言權,逐漸變成現成的“輿論”。不少老牌名嘴德高望重,被認為是真正的評論員,如李敖、陳文茜、胡忠信、張友樺、沈富雄、楊憲宏等人。到2005年后,人稱“爆料天王”的邱毅,不斷在節目中爆料扁家的“海角七億”,直接推動了扁案的審理,也帶動了名嘴的“爆料文化”。

“名嘴”不只在臺灣家喻戶曉,一些評論客觀的評論員,如黎建南、尹乃菁、江岷欽、鄭又平、蘭萱、汪用和等臺灣名嘴,在大陸也炙手可熱。

不過,臺灣電視新聞的瑣碎逐臭,也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

如,對于藍綠民意代表的“武斗”,電視新聞是“全程直播”、不斷放大,甚至是推波助瀾。

正是因為有電視新聞在拍,不少民意代表為了搶占新聞版面、博知名度或爭取選民支持,刻意制造事端,甚至動拳腳,媒體間接地鼓動了立法機構的暴力。臺灣還多次發生男女民代對罵互扇耳光的事件,都與電視新聞的“逐臭”難脫關系。

另外,臺灣的新聞臺幾乎沒有國際新聞,民眾也習以為常,而島內的一些緋聞、丑聞、奇聞和怪聞,經過電視臺24小時連續滾動播出,給觀眾以巨大的視聽沖擊,無事生非 ,小事化大。

新聞臺的亂象和負面影響遠不止這些,臺灣的媒體工作者也曾總結:政論節目泛濫,發言者經常只講立場,不問是非,大曝隱私。新聞對于一些親人喪生或特殊事件的苦主窮追不舍,甚至捕風捉影、造謠生事。

這些事件和現象的發生是因為,臺灣電視行業舞臺小,資源少,但競爭又異常激烈,一些看重短期利益的投資方有時為了經濟效益劍走偏鋒,以低級趣味迎合部分觀眾。這些也讓我們反思,如何在收視率和媒體社會責任之間保持平衡。對于不同環境下的臺灣新聞的生態了解,或許會啟發我們在新聞創新中另辟蹊徑。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