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動表現拍攝對象——電視新聞的畫面運用手法
王文 王鳴兒 劉志德
美國圖論學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形象記憶是人腦中最能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最積極最有潛力可挖的一種記憶力。電視新聞是否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畫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畫面的景別、光線、構圖、運動、字幕等決定著電視新聞的質量。
一、恰當使用景別,滿足觀眾視覺需求
景別是一種敘述方式和畫面結構方式,一般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遠景還可以通過航空、航天的拍攝獲得大遠景,特寫也可通過顯微攝像取得大特寫。
電視新聞篇幅短小,短消息一般在一分半鐘內,長消息在四分鐘內。編輯在前期采訪和后期制作時,要少用大景別(遠景、全景)鏡頭,多采用小景別(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鏡頭,盡可能多剪輯些畫面,讓受眾在畫面中接受更多的信息。金壇廣播電視臺攝制的創建生態市系列報道中,綠樹成蔭的航拍畫面,鮮花、樹木的特寫鏡頭,展示了創建的成果。人的眼睛沒有特寫鏡頭,所以人們希望看到特寫鏡頭,如雨后的水珠、綻放的鮮花等。記者在采訪中,應不失時機地抓拍富有美感和視覺沖擊力的特寫、大特寫鏡頭,以滿足人們開拓視野視覺的要求。《金壇新聞》節目“十一五”成就系列報道交通篇中,有一組在高空俯拍的畫面: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樓房林立的東門大街、丹金漕河上的座座大橋、城市景點、城南風景區等等,讓人們以全新的視角認識熟悉的環境。
二、正確構造畫面結構,有效傳遞視覺信息
構圖是指畫面的形式結構。電視攝像人員把立體、陪體、前景、背景、空白等視覺造型元素組織起來,突出畫面的主體,能有效地給受眾傳遞視覺信息。
電視屏幕是一個長方形,把它分成上中下三等分,可以得到兩條水平的線,把它分成左中右三等分,可得到兩條垂直的線,這四條線就是趣味線。趣味線的四個交點,就是趣味點。這四個趣味點是畫面上最活躍的四個點,因為它們是水平趣味線和垂直趣味線的交點。物體如處在這點上,就會加倍地突出和醒目。攝像人員在拍攝人物時,一般會將人物的一只眼睛處理在上面的一個趣味點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江蘇電視臺《江蘇新時空》中,攝像師就是這樣來處理男女主持人的位置。如果主體是多人,應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中央位置。比如,中央電視臺在報道胡錦濤總書記趕赴四川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時,記者畫面構圖始終以胡錦濤總書記為中心。記者還多處使用了仰拍鏡頭,向全國人民展示了胡錦濤總書記在現場慰問災區干部群眾,看望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和醫護人員,指導抗震救災工作的形象。
電視采訪中,記者和被采訪人的構圖也非常重要,因為采訪人和被采訪人畫面時間較長,更能引起觀眾的注意。攝像記者采訪時站位不正確非常普遍,很多構圖只能看清被采訪人的半個面孔,有時被采訪人和采訪人甚至垂直于電視屏幕。正側角度常常用于表現畫面人物之間的交流,但現場采訪時拍攝方向應該是斜側面或正面。采訪記者應引導被采訪人的視線不要離開攝像機鏡頭,與記者,更是與觀眾交流。
三、合理使用運動鏡頭,發揮電視攝像優勢
運動鏡頭是在拍攝過程中,變動機位、焦距或鏡頭光軸所拍攝的鏡頭。運動鏡頭是相對固定鏡頭而言的,按照其運動方式可分為推、拉、搖、移、跟、升、降等類型。運動鏡頭可以增強畫面動感,擴大鏡頭視野,豐富畫面信息。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上,中央電視臺用航拍鏡頭和地面的升、降、跟、移動等運動鏡頭,向全世界展示了恢宏浩大的奧運會盛況。中央電視臺和浙江電視臺聯合直播的錢塘江江潮,空中的航拍鏡頭和地面運動鏡頭的交替使用,使觀眾看到了現場觀潮者都看不到的畫面:錢江潮一瀉千里、波瀾壯闊,展現了電視的無窮魅力。
與現場直播和其他節目不同的是,電視新聞篇幅短,很少使用運動鏡頭。一個運動鏡頭從起幅到落幅都有數秒鐘,如果是短消息新聞節目,觀眾只能看到幾個鏡頭;如果使用固定鏡頭,則可以提高數倍的信息量。因此,在新聞節目中,一般多用固定鏡頭,少用運動鏡頭,要讓固定鏡頭表現運動,而不是讓運動鏡頭表現運動。比如,中央電視臺在奧運報道中,使用了大量的固定鏡頭來表現運動主體,很少用推、拉等鏡頭來表現。
推鏡頭有強烈的指向性,它可以調動觀眾的注意力。推鏡頭是從群體中突出主體,落幅畫面一定是全局的重點。所以,攝像師拍攝中不該推就就不要推,該推的時候一定要推,有些推鏡頭是任何鏡頭都不能替代的。上海電視臺報道的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的消息,在眾多媒體報道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電視新聞短消息一等獎?!坝^眾朋友,這里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現在所處的位置離發射塔只有1000米,這也是我們被允許進入的離發射點最近的地方?現在是北京時間8點59分,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發射架已經完全打開,場上的工作人員也全部撤離,‘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中國的飛天夢想就要實現?!背鲧R記者話音剛落,攝像記者就把鏡頭推向了“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架,在畫面落幅的同時,“神舟”五號飛船點火發射升空。
拉鏡頭是畫面景別的小景別向大景別連續過渡的拍攝方法,是對空間、環境、氛圍的展示。拉鏡頭要有明確的意圖,特別是落幅畫面,一定要有吸引觀眾的亮點。比如會議報道中,從做報告者的近景拉出到會場的中景或全景,這個拉鏡頭就完全沒有必要。
推、拉鏡頭不宜在采訪時使用。采訪中被采訪者的每句話不一定都有用,如果用推、拉鏡頭,會給后期剪輯畫面帶來困難。攝像師拍攝時鏡頭應固定在被采訪對象的身上,采訪完所有內容后,可以補拍過渡鏡頭,以便后期制作時剪輯。
會議新聞畫面比較呆板、枯燥,運動的畫面很少,攝像人員應該發揮電視景別變化和運動鏡頭的優勢,使畫面活躍起來。移動(行走)鏡頭非常適合在會議上使用,與會人員雖然不動,但移動鏡頭的視點在變動,給受眾造成主體在運動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