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策略淺析
張鑫磊
摘要: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電視新聞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電視新聞要想提高影響力,就必須應對挑戰進行改良。新媒體在時效性、互動性、個性化等方面具有電視新聞不可比擬的優點,但電視新聞也具有專業性、權威性等優勢。本文對電視新聞與新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策略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融合發展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報刊、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受到了強烈沖擊。電視新聞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如何讓電視新聞在傳播中借鑒和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力,促進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是業內要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一、新媒體與電視對新聞傳播的優勢比較
只有明確電視新聞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電視新聞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筆者認為,二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時效性是新媒體傳播的顯著優勢
新媒體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通過無線或有線傳輸網絡來傳遞視聽內容,信息傳播速度迅速。信息的發布者可以利用網絡、手機等媒體即時地發布信息,接收信息的受眾也能通過網絡在第一時間就能接收到信息,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了體現。電視新聞大多在固定時間播出,新聞的采編、制作也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對于發生的新聞無法即時報道,只能在新聞發生過后對其新的進展進行報道。
(二)新媒體碎片化的受眾接受方式
新媒體利用網絡、手機等可以隨時發布、接收信息,信息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符合當代快節奏環境下年輕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而電視新聞則需要受眾在固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降低了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用戶黏性。
(三)新媒體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
新媒體的受眾在接收信息后,可以通過評論、彈幕等形式即時地對新聞進行反饋,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他受眾對該新聞的態度,受眾的參與度較高。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也使信息的傳播者在反饋中變成信息的受傳者,傳播者可以通過反饋更好地把握之后的傳播內容和形式。電視新聞的受眾反饋受到技術手段的制約,參與方式不夠簡便、快捷,和新媒體相比,受眾的參與度還有一定差距。
(四)新媒體個性化的新聞選擇
電視新聞的傳播是單向的,受眾在固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新媒體則使接收新聞的主動權掌握在了受眾手中,受眾能在微博、新聞網站等新媒體上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并且可以通過相關鏈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五)電視新聞的專業性
新媒體具有電視新聞不具備的諸多優勢,但電視新聞仍具有新媒體無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電視新聞的內容在經過采集、編排之后,還要經過多重審查才可以播出,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嚴肅性。而新媒體傳播的內容缺乏嚴格的審核,有很多網絡謠言等虛假信息,受眾難辨真偽。其次,電視新聞節目的新聞記者專業素質較強,對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具有把控性,符合表達新聞準確性的要求。新媒體的“全民記者”雖然新聞源較豐富,但新聞質量不能保證,容易誤導受眾。
二、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的理性思考
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合的領域會越來越廣,根據目前電視新聞制作傳播的實際,二者的融合應在以下五個利用上下功夫。
(一)利用新媒體傳播,節目制作要多樣化
電視新聞內容在新媒體上進行傳播,要結合平臺的特點,進行差異化編輯。首先,要符合受眾快餐化的信息消費習慣,在電視上播放的超過3分鐘的新聞,可在編輯制作過程中制作成短消息或2分鐘之內的短新聞,使其內容和形式適合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傳播,便于受眾在零碎時間觀看。其次,調整新聞的話語表達方式。在不影響新聞表達準確性的前提下,結合當下比較熱門的網絡詞語,使新聞的標題、解說更加接地氣。再次,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屏幕較小,電視屏幕相對較大,因此在新媒體上傳播的電視新聞的內容和形式也要有所變化,如在手機上傳播的新聞標題、字幕要比在電視上播放的大一些,方便受眾看清字幕內容。最后,畫面的景別多采用近景、特寫,少使用遠景,鏡頭的剪輯節奏也不要過快,以適應小屏幕傳播的特點,有利于受眾看清新聞畫面表現的細節內容,更好地把握畫面信息。
(二)利用新媒體終端,拓寬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
電視臺要加強對官方網站和手機 App 客戶端的建設,電視新聞在電視播出的同時,要借助網站和手機 App 客戶端進行深度傳播。當代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選擇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移動設備終端來獲取新聞信息,借助新媒體來傳播電視新聞是吸引年輕受眾的可行之道。第一,要實現電視新聞在電腦、手機移動終端的同步播放。要讓受眾能根據時間、地點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收看方式,同時,在網站、App 上的電視新聞還可以點播、回放、緩存。點播、回放彌補了電視新聞只能在固定時間收看的缺陷,而緩存方便了受眾在無線網不覆蓋的情況下,仍可以收看電視新聞。第二,要實現新聞內容傳播的社交化。在網站、App 上設置一鍵分享功能,受眾在觀看完新聞內容之后,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軟件上。如今,受眾對社交軟件的使用頻率較高,網絡用戶會在社交軟件上獲取大量信息,對于他們認同的信息,一些用戶會通過轉載等方式進行二次傳播,在社交軟件上,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迅速。電視新聞的內容依托社交軟件這個傳播渠道,必然會加快傳播速度、擴大影響力。
(三)利用網絡平臺,提高新聞資源利用率
電視新聞的發展還需對原有的節目運行體制進行改良,充分利用新媒體,打造高效的信息傳播平臺。一種方法是借鑒美國 CNN 電視臺的做法,為某一事件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每個網絡用戶都可以將自己掌握的信息、視頻上傳,節目的制作者將信息整合后加入節目素材中,這種方式擴大了新聞內容的來源,有利于新聞的全面報道。另一種可借鑒的方法是建立新聞資源交換的云平臺,電視臺與電視臺之間、電視臺與新媒體之間利用云平臺進行資源交換,例如當某一事件發生后,只出動一家或幾家新聞采訪隊伍,完成采訪后即時上傳到云平臺,這樣就能減少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各電視新聞節目在共享資源后,可以在新聞的深度解讀上多下功夫,突出自身的節目特色。
(四)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軟件增強節目的互動性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是雙向互動的,電視新聞尋求變革,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電視新聞與受眾的互動性。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例如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來實現與受眾的互動。一方面,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在評論區與節目觀眾進行互動,了解觀眾觀看節目后的反饋,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傾聽來自“草根”的聲音,調動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新媒體手段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進行補充。例如,當某一重大事件發生時,電視節目的播出要經過采編、審核等步驟后,在節目播出的固定時段才能播放,發布信息的時效性不足,但是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并與受眾互動,預告電視新聞的提要及播出時間,或預告事件的后續進展或深度報道將在電視上播出的信息,吸引受眾的眼球。在節目播出之后,如果事件還有發展,可以在官方微博等發布信息,起到補充作用。
(五)利用網絡熱點進行求證,正確引導輿論
新媒體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熱點新聞的出現會轉移受眾原有的注意力,使受眾對新聞的真假、新聞背后的意義缺乏深入的思考。相比較而言,電視新聞制作周期長,新聞記者能對新聞進行深入的考證,具有較強的社會公信力。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新聞素材,進行深度解讀,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二次傳播,以擴大新聞的社會影響力,發揮新聞正確地引導輿論功能。例如 # 名師性侵男學生 # 的微博話題引起網民的關注,幾天之后事件便淡出公眾視野,但一段時間后,央視《新聞調查》節目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度調查,播出了《性侵犯:隱蔽的罪惡》的深度報道,重新引起了受眾對該話題的討論,使受眾對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強了受眾對兒童進行性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推動了關于男性遭受性侵犯相關法律的完善。由此可見,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聯動,對社會有影響的網絡謠言予以辟謠,對網絡上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深度解讀,可以擴大新聞影響力,發揮電視新聞作為政府喉舌穩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1]王燦.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趨勢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2]黃立佳.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對策略論 [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85-87.
[3]鄭保章,張紫諾.境內外媒體臺網融合先進經驗三例 [J].視聽,2016(03):25-27.
[4]劉春艷.探討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問題 [J].電子制作,2014(22):109.
[5]董興江.新興媒體崛起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 [J].新媒體研究,2015,7(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