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藝術美學角度分析江蘇衛視“自制劇戰略”的現狀及發展
佚名
(一)總說 實際上電視被稱為藝術,被劃歸到“文藝美學”的研究范疇之下,還是走過很長一段路的。比如:我國的“美學泰斗”宗白華先生就曾經撰文認為,照片沒有藝術價值“照片所攝非自然之真,唯有藝術才能真是表現自然。”①然而時至今日,不僅攝影已經成為了一門廣為認可的藝術門類,在其肩膀上應運而生的電影、電視藝術也在藝術的廟堂和俗世的視野中,得到了頗為廣泛的認同。然而,作為反對者最慣常指摘的電視劇藝術,卻是最早出現在熒幕上的電視藝術類型,經過若許年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定的美學高度和思想高度,處處閃現著創作者對于人、人性和人生的思辨、追問以及藝術化的探索。 日本學者浜田正秀在他所著的《文藝學概論》中曾寫到,“藝術是一個具有實用目的的魔幻世界”②,電視劇則在制造幻象,反映現實,制造話題等方面有著其它藝術門類無法比擬的優勢。
所以,幾乎所有的電視機構,都會以其電視劇創作和宣傳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如今中國的電視局面,已然從“央視”一家獨大,過渡到了省級衛視“諸侯爭霸”的局面了。作為剛剛崛起的新一任“霸主”,信心十足的江蘇衛視除了在服務類真人秀節目中表現出色,更沒有放棄電視這塊高地,其幾部重要的自制劇也已經登上熒屏與觀眾見面。實際上,省級衛視的“自制劇戰略”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學和美學及傳播學背景的。 (二)電視藝術美學及相關角度背景剖析 1.從電視藝術學和文藝美學學術角度闡述: 誠如周文和吳煒華兩位老師在《本土電視劇創作之流變與人文求索》一文中所說:“在提倡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今天,價值多元與寬容是我們的追求①”,所以,在當下的自制劇領域里,我們既能看到《丑女無敵》這樣的時尚歌舞劇,也能看到《幸福一定強》這樣的青春偶像劇,也能看到《加油!網球王子》這樣的動漫作品翻拍劇。究其根底,這是地域特色和頻道定位在電視劇戰略上的投射。江蘇衛視第一步,為了調動觀眾的收看熱情,引起觀眾共鳴,撩撥懷舊情結,滿足好奇訴求,順應情感定位更是選擇了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經紅遍全國的“生死之戀三部曲”進行翻拍。第二步選擇了《山楂樹之戀》和《紅娘子》等一系列年代情感大戲和《非誠勿擾電視劇版》這樣的都市情感劇集進行拍攝。這些舉措的目的只是為了減少在運作初期各種不利因素造成的弊端。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自制劇對電視藝術觀念的改變和電視從業人員對于新鮮形態和風格的探索,它是輿論宣傳宗旨轉變為大眾文化娛樂的又一個重要發展,開放大度的多元創作理念擴大了電視藝術的發展空間。 2.從全球化語境角度闡述: 2009年,由于體制和調控政策得當等諸多原因,中國的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的侵襲下呈現出“逆勢上揚”的趨勢,影視市場更是風生水起。暑期以來,省級衛視的自制劇呈“井噴”態勢。經濟領域的突變催生了江蘇衛視等一批省級衛視的影視產業戰略調整,實施從“首播、獨播”向“自制、定制”的轉軌。自制劇戰略,可視作研究全球金融危機在文化領域連鎖反應的絕佳范例。從2011年開始,江蘇衛視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大概有半數以上都為“自制劇”,題材也越發的跳出原有的框架,更具國家乃至國際視野。
再創新高,同時段娛樂節目屢屢超過老對手湖南衛視。但江蘇衛視一直謀求得是一種相對平衡的發展,無論是娛樂還是電視劇都力求做到最好。在嘗到了獨播、首播、定制的甜頭之后,2011年,在電視劇方面,江蘇衛視主打“大劇自制”牌,與知名編劇海巖合作,自制翻拍了“生死之戀三部曲(《玉觀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和《永不瞑目》)”。既是大劇自制,又是經典翻拍,兩種先鋒嘗試兼而有之,可謂是難得的一舉兩得的研究對象。2012年,《非誠勿擾》、《紅娘子》等自制劇必又將掀起一陣收視狂潮。 (三)從電視藝術美學的學術角度分析“自制劇”的發展 約翰·菲斯克在他的著作《電視文化》中曾認為電視劇是當代社會的“說書人[1]”,它用一種類似于口頭文學的方式,向觀眾講述各種各樣的當代故事。當然除了娛樂之外,它也像評書一樣給人以啟示和哲思。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制劇所秉承的文學性自然毋庸置疑,這是由它電視劇的血脈決定的。另一方面,各個省級衛視在自己的平臺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打造的電視劇也不盡相同,這也可以從地域特性和頻道品牌運營的角度來考慮。按照費孝通先生的理論,這屬于一種“文化自覺②”。 美國的巴里·考爾在1981年就指出,電視已經由一種節目企業變成了“收視率企業”了。江蘇衛視自制劇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搶奪收視率,而收視率的好壞取決于受眾的接受程度。所以,無論是頻道定位,還是商業利益,最終評斷電視劇,尤其是“自制劇”優劣的天平,仍然是老百姓喜歡與否,能否完成最基本的娛樂休閑的需求。 筆者以為在媒介發展的當前階段,尤其是媒介融合的新傳播格局下,電視媒體的贏利模式創新意味著全面擴大電視媒體的經濟增長點,平衡市場和社會的雙重任務,而絕不是繼續對市場效益進行絕對的放大。娛樂是可以出售的特殊商品。在市場經濟機制下,自制劇要進市場就得服從市場經濟規律。盡管現在電視劇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電視劇的商品化操作不可避免。作品的娛樂質量是商品化運作的必要保證。因此,我們不僅要按照“經典原則”創作各種類型的自制劇,更要根據觀眾求新求變的心理,講求技巧,拿出不斷創新的精品來。江蘇衛視和湖南衛視等一批“自制劇”方面的先行軍,如今亟需在商業、娛樂和藝術性之間尋求到一種平衡,而這樣一個過程需要很長的路來走,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植入廣告、題材同質化等等,就否定電視臺。否定自制劇,相反,電視臺由于可以在第一順位接受觀眾和市場的反饋,自制劇的良性轉變一定可以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