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普通高校書法公共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
李波
摘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改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普通高校 書法公共課教學 人文素質教育
“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書法是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代表著東方的藝術精神,它兼具實用與藝術的雙重價值。書法正是由于對漢字的依賴,才使它在實用的基礎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書寫工具的改進與技巧的成熟,逐漸演化成為一門藝術。與其它藝術教育不同,書法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其它藝術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書法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學習書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中國書法與其他相關的傳統文化之間如中國繪畫、音樂、舞蹈和詩文等藝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它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時空藝術的因素和語言藝術的思想感情等交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傅抱石曾說:“中國藝術最基本的源泉是書法,對于書法若沒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那么和中國一切的藝術可以說絕了姻緣。”
其二、書法藝術有利于學生內在情感的表達。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所要表現的就是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特性的感覺。儒家經典《尚書》中曾提出“詩言志”的重要觀點。書法藝術可以表現人的情性、才學、志趣和胸襟。正是藝術要表現,所以藝術的手段多借助于抽象的形式。詩、樂、舞、書法等藝術門類,因其表現手段的抽象性而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書法,取法自然采用最抽象的線條來表現,因此它的創作更利于蘊含感情抒發情感。即使較具象的中國畫,也因借用了書法的抽象線條,而變得頗具抒情寫意性。
其三、書法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藝術形式。后現代社會藝術教育的目標更強調藝術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學生與社區作相應的互動成為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要環節。而書法藝術的學習正是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和藝術生活息息相通的。例如最常見的就是中國人過春節時書寫春聯、為展覽寫條幅或對聯作品,以及現代的設計作品中書法被作為其中的創作元素等等。學生們在社區生活中參與這些形式的活動,不僅會加強與大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且也能提高自身的審美創造力和審美素養。
總之,書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進行公共書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目前我國高校進行書法公共教學的情況來看,還無法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我國公共書法教學要采取一定措施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此,針對我國高校的公共書法教學的具體改革措施,筆者試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兩個方面探討如下:
一
一門課程是否有合理的結構與有序性,通常是衡量這門課程水準高下的標志,對普通高校公共書法教學的課程設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安排出一個有序的課程結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的指導目標提出:“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指導目標決定了我國高校的公共書法課教學課程安排必然是要豐富而全面。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普通高校的書法課程設置比較單一,且多為基礎類課程,這與指導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單一的課程無法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與書法表現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中的公共書法教學作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情感體驗、人格完善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等綜合素質方面,而不是專業藝術技能的教育。
同時,高校公共書法教學屬于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內容,而當代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全面綜合的課程設計,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涵蓋四個學科領域的訓練和學習:藝術創作、藝術評論、藝術史和藝術美學。所以,高校公共書法課的課程安排可反思性的借鑒這一藝術教育理念,設置一個系統性的課程結構來對學生實施書法藝術教育。
筆者認為公共書法課教學應分為書法鑒賞課、書法理論課和書法技能課三部分,三部分課程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密不可分的。教學重點可放在書法鑒賞課與書法理論課的講授上。
二
隨著當代社會硬筆和電腦打字的普及,毛筆書寫的實用性逐漸弱化以至喪失,更多的表現為書法的藝術性。而且,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后現代多元文化的社會,整個世界發生著重大轉型——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人們透過網絡媒體以及其它途徑接受信息,視覺經驗與視野不斷地擴大;中國也正日趨國際化,我們的大學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基礎教育轉型,高校大學生的素質也發生著變化。 書法是一定的哲學思想、人文環境和物質條件背景下的產物,書法的實用功能雖已不存在,但是其藝術人文的價值,書法藝術中所包含的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的陰陽對立統一、“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在當代社會仍具有著生機和活力。所以,書法教學的內容應涉及到這些傳統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把書法中的思想與社會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具體來說:
首先,目前我國為適應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正與中國書法藝術中所包含的陰陽矛盾對立統一、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天人合一”和諧關系的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即陰陽、剛柔、虛實的觀念,滲入書法極深。陰陽矛盾觀是書法藝術的哲學指導,這種思想觀念融入到書法中,使組成書法全部內容的用筆、結字、章法在對立統一中求得了視覺審美上的和諧統一。在用筆上,筆跡的方圓、濃淡,筆勢的疾澀、順逆,筆意的虛實、動靜;在結體上,點畫的疏密,字體的大小、長短,字態的偃仰、向背;在章法上,行氣的起伏、行距的寬窄、上下的仰覆、左右的趨避,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組合。這種哲學觀主要著眼于和諧與統一,而不在對立和沖突。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即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達到本質上的統一與協調。在文字、書法的創造中,蔡邕《九勢》中講到:“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我們的祖先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從宇宙萬象中抽象概括出文字,并用自己的生命意識觀照萬物,在文字形式上也力求賦予它生命。“文字書法的創造正是體現了民族特有的宇宙生命情意而獲得藝術生命,離開了這種結體意識,也就失去了文字書法的藝術生命,就體現不出民族的美學精神,也就沒有書法藝術。”
再次,中國正日趨國際化,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同時,西方思想也不斷滲透到國人的思想中,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中,不可否認西方的價值觀仍占有主要位置。國人的生活態度、審美觀念等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現代的審美觀念偏于外露,強調張揚的個性和直露的表達。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比較重含蓄的內在意蘊,說話委婉,看重言外之意。儒家的“中和”思想影響著書法美學思想。書法藝術講究“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書寫的結構分布也追求不偏不倚的和諧統一。在書法藝術中積淀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比較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這種審美心理結構。以書法的“永字八法”為例,八法作為運筆的法式就傳達出筆筆收、筆筆藏、不直截、不顯露、穩實、有力、含蓄蘊藉的美學內含。
最后,中國書法崇尚古拙平淡,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藝術境界。孫過庭《書譜》中指出書法學習的三個階段:“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逾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有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人書俱老”,這里的“老”是一種成熟中的平淡。
總之,如果高校公共書法教學中,適當增加書法基本理論的講授與我們現今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的內容,這樣既可以順應時代變化,又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靈活運用書法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