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畫表現方法的抽象性
王江鵬
何為“抽象”呢?“沃林格(德國藝術家)指出‘抽象’的形式……與寫實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現的是對生命和現實世界的隔離、否定,是為了消滅具體時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對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擬自然的動植物,不是知性的象征符號,而是直接與心靈對應的抽離,這種‘抽離’在對于掙脫現實世界及自然事物的變動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寧靜、永恒、幸福的絕對、必然和法則,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① “抽象是指藝術中不可辨識的,與外在世界無直接關系的內容,它雖然也屬于一種反映,可是這種反映并不是像鏡子似的忠實的反映而是一種主觀化,情緒化的反映,它沒有具體的形象,它只是點、線、面色彩的一種有意味的組合”。②由以上解釋我們可以從中對“抽象”的含義有所了解,抽象是以特定的方式對現實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從哲學角度來解釋,是指思想活動的一種特性,即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撇開非本質的屬性。由具體的形式變為抽象的形式,要經歷一個不斷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過程,經由這樣一個積淀過程,抽象的表現較之于具體的再現所表達的感情內容、想像內容、理解內容更加復雜,更加深刻,其目的是“得到寧靜、永恒、幸福的絕對、必然和法則”。中國畫作為華夏民族文化傳統和人文品格的集中體現,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其中蘊涵著一定的“抽象”因素。 一、筆墨表現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線條、筆墨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巧論,則山水決不如畫。”③注重筆墨,追求筆墨的精妙在傳統中國文人畫中居于首要地位,在這里筆和墨已具備了獨立的審美意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筆”而論,正所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同來。”書畫同源使得書法的用筆和線條引注于繪畫,通過流動有律的線條來表達生命的節奏,表現物象的“骨”和“神”,從而使畫面物象的構成和用筆更加豐富多彩,使繪畫的線條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養。作為書法的用筆、線條本身是一種非文字的、非辨識的形式知覺,是對線條及其相關形式表現的審美感知。它不是具體的再現某一事物,而是在一切具體事物之上進行高屋建瓴的概括、抽象的結果。造型心理學講,大自然并不存在線條,它反映的是人類對世界的抽象意識,中國畫以線條作為造型最主要的手段并賦予線條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和個性特征,這就使中國畫的線條更具有一種獨立于象外的審美價值和情趣,它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形成的被人們的審美意識所肯定的獨特的表現形式,是具有一定穩固性的表現形態,是作者審美情感、精神修養、人性品格的抽象表現,這種表現深刻、概括并且具有廣闊的涵蓋力,是一種抽象性的表現形式。 再來看中國畫的表現語言“墨”。王維《畫學秘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⑤中國傳統水墨畫略去光線,獨鐘水墨,利用墨色的濃淡干濕形成的韻味來表現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從“墨”本身來看,作為凈化升華的色彩,它是具備了無限可能的抽象色,是創作主體賦予外物的假定,它根源于藝術家在視覺表象上對色彩的非知覺的處理,以這一種墨色表現宇宙萬象,這種反映不是真實再現的忠實反映,是一種主觀化的反映,是在掙脫現實世界自然萬物光彩奪目的色彩,而得到的對現實世界“質”的主觀反映,這里的“質”就是前邊所引的“自然之性”,很顯然這種“墨”的表現方式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如追溯其文化的淵源,應該與孔子“繪事后素”在繪畫上以靜素淡泊為高雅以及儒學理性主義的文化態度有聯系,再就是以道家“五色令人目盲”和復歸自然的人生價值觀為基礎,它們共同奠定了傳統水墨畫抽象色的表現風貌。 筆與墨的骨肉融合作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體現了中國畫特有的形式美感,是中國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⑥在這里筆、墨、蒙養和生活被巧妙的融合升華,這種精神與筆墨的結合運用因人的技巧、力量、線條、筆觸等純形式因素的存在,給人以遠非自然形式所能給予的東西,借助于各式抽象的點、線、渲、皴、擦,攝取萬物的骨象來表現作者的審美情感和人文氣質,這種點線交流律動的筆墨表現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中國畫的主要抽象形態。 二、寫意性表現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寫意性是中國藝術觀的一大特點,從《易經》開始“意”即被看作萬物內部的本質,圣人“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其次“意”又指人們主觀的心意,明代王履聲稱“畫雖狀形主乎意”。⑦萬物內部的“本質”則是在自然界萬千事物具體形象(包括不同類屬的具體形象)的基礎之上抽離概括升華出的事物的本質規律。人們的主觀“心意”則是人們對自然界萬物本質的主觀反映。無論是萬物內部的“本質”,還是人們主觀的“心意”都不是對自然動植物的模擬再現,而是在自然萬象基礎上進行的分離和概括,其中有一定主觀化情緒化方面的成分。中國畫的這種寫意性的表現方式中蘊含著一定的抽象性因素。以下分述之:
①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頁。 ②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頁。 ③④⑨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72?4?23頁。 ⑤王伯敏編《中國美術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頁。 ⑥⑦⑧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707?8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