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繪畫的發展史程談中國畫的創新
吳應騎 曾建琴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也隨之衍變,中國畫為適應時代審美的需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明代開始中國畫就開始尋求突破,但直至今天,發展走向的問題仍然是困惑畫家和理論家的焦點。文章主要從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談中國畫的創新。創新首先應進行觀念上的更新,新時代的中國畫應該反映時代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
關 鍵 詞:中國畫的發展 創新 繪畫觀念 近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也隨之衍變,為適應時代審美的需要,中國畫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何發展,直至今天,仍然是困惑畫家和理論家的焦點問題。“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徐悲鴻為中國畫融入了西方現實主義的方法;林風眠從西方現代藝術中汲取養料;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等一批老一輩畫家繼承了傳統中國畫的精華。但20世紀80年代,國畫界依然有人提出“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 ①其實中國畫的生命力在于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地吸收和創造,反映出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心理結構。 盡管古人提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綱常,雖然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卻制約不了中國美術不斷變化、不斷創新的歷史進程。下面就從中國畫發展歷程來談談中國畫的創新問題。中國畫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時期。 一、中國畫的萌芽期 原始到春秋時期中國畫逐漸萌芽,但僅僅是充當巫術和宗教的“婢女”,裝飾著房屋或器物的表面,純的、僅供欣賞的繪畫還未出現。各種原始陶器上的紋飾,并不是“純”形式的圖案,亦沒有均衡、對稱的形式快感。到了商周青銅時代,華麗豐縟已風靡于世,繪畫裝飾著青銅器表面,附著了更多的宗教神秘和幻想,厚重繁縟的饕餮紋,傳承了巫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質、性格。 二、中國畫的成熟期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獨立的繪畫形式已經出現,雖然《人物御龍圖》《鳳夔美人》并不是出于純粹欣賞的目的,但中國畫的基本形征已經確立:用線條勾勒,以色彩渲染。 漢代完成了中華文化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文明時期,這一時期繪畫穩步向前發展,并走現實主義道路。壁畫中的采桑、宴樂都是庶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以農業為經濟基礎,以儒家穩定的倫理秩序和人之常情為基礎的美學觀。歷史步入到魏晉,“自三國鼎分……于是禮教之防破,人情風俗為之大變,繪畫思想亦隨之解放。”②繪畫從原來落實在生活實際的描述,更多地轉到了人內心本質的感嘆,從百姓之常轉到了個人心緒的哀憐,由“民間文藝”發展到了“文人創作”,并且注重形式技巧,更注重細致敏感的對自然與生活的情思,以及對人物本身風貌的欣賞。 三、中國繪畫發展的高潮 大唐盛世,藝術也流光溢彩,周昉、張萱筆下的人物,縟麗濃艷,“豐腴肥美”。正是人們審美時尚的體現,說明經濟的富庶,也帶來了審美觀的變化。唐中期以后,貴族華胄之美逐漸沒落,文人藝術興起;人物畫達到頂峰,山水畫后浪推前浪;縟麗濃艷逐漸為淡雅的美學觀念替代,色彩褪去濃艷而趨于水墨;意境從繁縟變為空靈;技法從暈染轉為靈動的線;雄偉、燦爛、繁縟變成宋末的幽渺、內省、靜定,一切都在變局之中,這正是兩宋王朝偏安一方的真實寫照。 “文人畫”盡管由石文同、蘇軾開其端倪,然而它的真正確立是在“元四家”興起之時,完成于一個淪亡于異族、知識分子空前苦悶的時代,“凡文人學士,無論仕與非仕,無不欲借筆墨以自鳴高。故其從事于畫者,非以遣興,即以寫愁而寄恨。” ③筆在紙上拖滯、停止、移轉、堆疊,山水成了只是筆墨構造的抽象視覺經驗了,這與宋代的院體畫相比,無疑是觀念、表現上的反動。 魏晉六朝人借助書法,開拓了“筆”在繪畫上的豐富性。至此,又從“筆”拓展到“墨”,“筆墨”二字合稱為中國畫的主要核心,也正是中國繪畫已成為一種意念思考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