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現代壁畫創作語境及評述
趙云川
論文關鍵詞:中國現代壁畫斷裂創作語境
論文摘要:中國現代壁畫是在嚴重不足的條件下開始尋夢之路的,它在諸方面與傳統缺乏有機的聯系,存在著嚴重的斷裂。本文從中國現代壁畫的濫觴與斷裂、困惑與尷尬兩個部分探討了中國現代壁畫的現狀,并作出展望,認為它是面向公眾、美化環境、傳承文脈、塑造和強化環境、改善場所氛圍的一種創作活動。
一、 濫觴與斷裂
談到中國現代壁畫的濫觴,首都機場壁畫無疑是一個里程碑。盡管早在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就曾向國內介紹墨西哥現代壁畫家里維拉,并明確指出:“壁畫最能盡社會的責任,因為這和寶藏在公侯邸宅內的繪畫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屬于大眾的。”但當時國難深重,民不聊生,幾乎無人響應。而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壁畫只是宣傳和批判的工具,建筑業只能與當時溫飽型的社會同步,雖有壁畫之興者,但力不從心。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壁畫的興起只能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各種建筑飛速發展,中國現代壁畫也開始如夢初醒,充滿生機地匆匆登堂入室。
然而,中國現代壁畫是在嚴重營養不足的條件下開始尋夢之路的,并且這種營養不足,在機場壁畫之后二十多年來的壁畫創作中不難顯見。一般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而對于中國現代壁畫來說,人們卻很難找到它與傳統建筑、與古代壁畫之間的某種漸進式的、承上啟下的關系。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壁畫創作在一開始就面對全新的語境,它在諸多方面與傳統缺乏有機的聯系,在源流上存在嚴重的斷裂。
首先,是中國現代建筑與古代建筑之間的斷裂。在現代建筑以前,建筑的概念是寬泛而具有包容性的。無論從建筑的研究范疇還是設計內容看,建筑是包括壁畫、雕塑以及其它建筑裝飾的一門學科。一部建筑史,很難將壁畫、雕塑剝離開來; 而一部壁畫、雕塑史,更是難以脫離建筑本體而獨立成章。這種情況在寺觀、墓室、宮殿、石窟等建筑中尤為明顯。中國傳統建筑以梁架式結構為主要特征,千年來形成了完善的營造法式,并保持高度的穩定性。作為依附于建筑墻面而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傳統壁畫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工藝材料等方面都較好地服從于建筑的性質、功能以及結構的需要,成為建筑整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壁畫、雕塑與建筑一體化是傳統建筑非常突出的特征。而中國現代建筑的產生,是在國門被打開,西方列強及其文化對中國入侵時,以一些城市或租界所建造的“洋房”為起始的。這些“洋式建筑”從一開始就遠離了中國傳統建筑樣式,使中國的現代建筑在產生之初就中斷了與傳統的內在聯系。這種情況有別于歐洲,其建筑發展是一種漸進式的演變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到中世紀的羅馬式、哥特式建筑,再到后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折衷主義建筑以及發展到現代主義直至后現代建筑,其間有一條清晰的脈絡。作為建筑裝飾的壁畫、雕塑,也伴隨建筑的發展形成了某種漸進式的轉換和邏輯關系。而在中國,人們找不到由傳統建筑跨越到現代建筑的中介,傳統建筑的梁架式結構和布局樣式,仿佛是在突然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功能的要求。“所以,事實上,對一切現代功能的建筑來說,當它們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之日,中國幾千年的建筑傳統就中斷了。”不言而喻,包括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沿海、沿長江、沿鐵路線所建的一些洋房,或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功能和建筑藝術”的名義下建造的折衷主義建筑,以及八九十年代在強調“必須繼承傳統、保持文脈”旗幟下的仿古式建筑,到現在盛行于全國的“歐陸式”建筑等,它們在樣式、結構、空間、技術等方面都與宮殿、廟宇等傳統木構梁架式建筑形成了斷裂,而現代壁畫在生長背景、文化職能以及創作指向上也同傳統建筑的需求相去甚遠。
其次,是現代壁畫與傳統壁畫的斷裂。中國有著豐厚的傳統壁畫資源和遺產,但多興盛于寺觀、墓室、宮殿、石窟等特定的建筑環境中。這些壁畫與傳統的梁架式結構和布局樣式構成了某種固定的裝飾法則,壁畫本身在內容、形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某種程式化。由于建筑的現代功能的要求,使人們難以找到古代建筑裝飾與現代建筑裝飾的某種聯系。現代壁畫面對的是全新的諸如交易所、銀行、俱樂部、車站、碼頭、機場、地鐵、學校、文化館、體育館、劇場、博物館、辦公樓、會堂、賓館、公園等不同類型的建筑,建筑的轉型必然導致壁畫的轉型。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現代建筑環境中,套用敦煌或永樂宮的壁畫樣式來裝飾,將是一種什么狀況。由于建筑的斷層,現代壁畫無法從傳統壁畫中找到承上啟下的邏輯關系。因此,中國現代壁畫家從一開始就在無法承襲的條件下匆匆粉墨登場。他們既不可能套用傳統建筑與壁畫所形成的定式,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迅速積累新的經驗。這種情況不同于西方,西方現代壁畫如同西方現代建筑一樣,從古典到現代的轉換經過了百年的時間,中國現代壁畫進程缺少這種過渡階段,它必須迅速地應對現代建筑功能和空間結構的特定要求,建構全新的壁畫創作理念。
再次,是創作隊伍的斷裂。中國傳統壁畫的創作主體是匠人,寺觀、墓室、宮殿及石窟中的壁畫幾乎全部出自世代相傳的工匠。這同歐洲眾多藝術大師參與建筑設計或進行壁畫創作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歐洲壁畫的發展是與一個個響亮的藝術大師的名字相聯系的,如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提香、丁托列托、魯本斯、德拉克洛瓦等,他們幾乎代表著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在古代歐洲,建筑師和畫家、雕塑家的合作是一種傳統,有的大師本身既是建筑師又是畫家和雕塑家,這也形成了壁畫創作隊伍的延續和傳承關系。在中國古代,代表著繪畫最高水平的是文人畫家,他們追求清凈自為,“以畫為寄,以畫為樂”,多遠離塵俗。而當代壁畫家均為西式的新型美術學院培養出來的畫家,同中國古代壁畫創作主體的工匠無血緣關系。他們或許有深厚的藝術造詣,具備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繪畫創作經驗,但他們不具備傳統工匠的技藝,同時對于壁畫所依附的現代建筑空間、環境特性以及對作為公共性和公眾性的現代壁畫性質缺乏深刻的認識,如杜大愷所說:“中國沒有職業的壁畫家,中國壁畫家絕大多數都是客串到這個領域的。”他們在一開始就必須在全新的語境中,去探索現代壁畫的創作之路。
因此,盡管機場壁畫開啟了中國現代壁畫的興盛之門,進行了飛躍式嘗試,如張仃的《哪吒鬧海》、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袁運甫的《巴山楚水》、李化吉的《白蛇傳》、袁運生的《生命的贊歌》、蕭惠祥的《科學的春天》等壁畫作品,體現了一種開放后的激情沖動,充滿真誠和生命的節奏,在內容題材上富有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在表現手法和材料工藝方面也很豐富,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但是,在壁畫復興之春,不難看到其起步的趔趄和蹣跚,以及所存在著的特定時期不可避免的缺憾。如壁畫家以畫家的心態作畫,較少考慮特定建筑環境的要求,更缺乏與建筑師的合作關系。這些問題在后來的壁畫發展中逐漸凸現出來,并引發了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在性質、功能和創作觀念上的思考。
二、困惑和尷尬
現代壁畫創作的困惑和尷尬表現在壁畫創作觀念和壁畫創作的環境中,首先,是將壁畫作為精英式藝術,還是作為公共藝術或公眾藝術?這個從理論上并不難回答的問題,在壁畫創作實踐中卻一直難以協調和把握。
壁畫是一種具有科學因素的公共環境藝術。建筑作為壁畫的載體,勢必將建筑師推向環境設計的主導地位,壁畫家不能拋開建筑環境的諸多關系以追求純藝術的自由創作,而應與建筑師進行密切合作。因而,壁畫創作的焦點,從一開始就集中在畫與建筑的關系方面。建筑是以實體圍合分割出虛空間的,虛實是建筑最重要的語言。壁畫雖然是建構在“實”的墻面上,但它不僅僅是對“實”的墻面的審美處理,也是對虛空間效應的關照;不僅僅是以內容、構圖、造型、色彩等繪畫形式在建筑之間尋求虛與實的聯想式的結合,而是應從整體語言的視角滲入建筑語言之中,使之從屬于建筑的整體環境,成為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對于習慣于純藝術創作的大多數壁畫家而言,如果不明確壁畫在整體環境中的地位或作用,不明確壁畫只是建筑環境中的參與部分,過分強調其意義,甚至拋開建筑環境的種種邏輯關系于不顧,完全以畫家的自由創作方式和情感介入環境建設,勢必會造成壁畫與建筑環境的相悖,導致對環境關系的曲解。事實上,多年來,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充分解決,人們不難看到一些壁畫作品非但沒有增進建筑環境的精神性,而是損傷和破壞了環境的整體關系。 另一方面,壁畫的公共性、公眾性特征,決定了壁畫創作必須反映大眾的需求,充分考慮其審美水平和接受能力。這勢必將壁畫創作推到一個屬于大眾文化建構的范疇。但是,“大眾文化是一種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種缺乏個性的審美文化,是一種媚俗的審美文化,是一種以美的名義來絞殺個體的審美感悟力的文化。”特別是在后工業經濟時代,大眾文化和藝術所表現出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以及內容題材的媚俗性越發突出,直接影響甚至左右著壁畫的創作。不少人簡單地理解壁畫的公眾性特征,不求藝術質量和藝術精神含量,更不求藝術的原創性,許多壁畫創作模仿風氣盛行,模式雷同,形式語言單一,甚至出現了明顯的矯飾之風。毋庸置疑,大眾的審美層次不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滿足這一層次并非難事,壁畫家為了得到創作墻面可放棄自己的藝術準則,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創作主體的情感沖動和精神意向以及個性化的藝術追求不得不讓位于公眾性。但是,壁畫的功能不僅僅是滿足低層次的審美需求,還應該肩負著提高大眾審美品位的責任。在壁畫創作實踐中,如何把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關系,既要避免精英式創作的孤芳自賞、惟我獨尊,又要以真誠的社會責任心和嚴肅的藝術態度創造和提升大眾的藝術品位,同時還要在形式風格和藝術個性上有所追求,創作出既能被大眾接納又有較高審美層次的獨特的壁畫作品,這確實是擺在每個壁畫家面前的難題。
再者,當代壁畫創作的另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壁畫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金錢和權力的“婢女”,許多壁畫無疑是被某種藝術之外的觀念和意志強制出來的。由于中國特殊的壁畫運作和管理機制,使作為創作主體的壁畫家被置于十分被動的尷尬境地。甲方往往依照現代社會商品流通過程中普遍承認的交換原則駕馭壁畫或壁畫家,使壁畫創作落入商業性操作和金錢的桎梏中,甚至有時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選定壁畫的內容和形式,用自己的審美品位來替代壁畫藝術的評判標準。無怪業內人士把壁畫稱為“遺憾的藝術”,甲方的制約常常使得壁畫家既無法回避又無可奈何。
然而,今天我們在評判壁畫時多習慣于將矛頭指向設計創作者。當然,在壁畫創作中,確實有一些人崇尚拜金主義,只顧商業贏利或個人的實惠,缺乏社會責任心和嚴肅的藝術態度,這需要予以譴責。但另一方面,人們對與壁畫創作直接相關的壁畫運作、管理機制卻束手無策。嚴格地說,當今壁畫藝術的最大問題并非是出在壁畫家自身,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壁畫產生機制的問題。一幅壁畫的產生,與投資商、行政部門、建筑設計、制作單位以及公眾關系密切,其產生的環境是否合理、健康,直接影響壁畫的創作水平。中國當今的壁畫創作環境存在著諸多問題,市場秩序的非正常化、投標放標的暗箱操作、非公正公平的競爭,以及在運作、審核、管理等方面的非藝術的干擾,這些往往是嚴重制約壁畫創作的瓶頸。然而,環境的真正凈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不健康現象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下去。
三、趨向與展望
從機場壁畫復興到現在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現代壁畫經過了一個從尋求、實現壁畫夢的激情和創作沖動,到反思、反省、創作更為理性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為壁畫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加上改革開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藝術滲透,壁畫創作在整體上呈現出思維多向、形式語言更為豐富的面貌,壁畫家的創作心態更趨成熟。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吸收外來文化兩方面,壁畫家們也不懈努力著。中國畢竟是個傳統文化深厚和壁畫藝術資源豐富的國家,盡管在傳承關系上缺少直接性,但如何繼承并發揚光大其內在的文化精神,常常是壁畫創作中人們思考的問題。但就總體而言,大多數人只是把傳統文化解讀為某種圖形、樣式,只注重某些表象的東西,而對傳統文化中那種博大精深的內在精神認識和把握不足。因而,整體上看,許多壁畫缺乏內涵,形式也平庸。另一方面,對西方藝術的學習、借鑒,使中國壁畫家在藝術觀念、創作思想以及表現形式上獲益匪淺。西方現代壁畫雖然在與建筑結合、表現形式、手段上與中國傳統的形式差異較大,但與現代生活、文化、科技方面以及現代建筑與壁畫創作的對應性方面更為貼近。這無疑使面對現代建筑環境進行壁畫創作的中國壁畫家更易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和形式。不過,在這種“拿來”或“借鑒”中,如何判斷、把握其精髓,如何在吸收外來有益元素的同時,建構自己獨特的文化審美品格也是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總之,人們在積極尋求建立與新的歷史條件相協調的新的壁畫價值觀。
壁畫對建筑環境的參與,往往是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人類心理因素的驅使和感召的結果,也反映了當代人的一種精神需要。如果說人們對于建筑環境的評價體系和價值判斷發生了新的變化,那它無疑是向著包容著人性、人情味——即精神含量方面遞進。這是由于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在科學技術和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藝術作為現代人類之精神需要在生活中的位置不可低估。壁畫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人們提供生活中豐富細膩的感性認知和藝術享受,喚起人們感情的共鳴和靈魂的溝通。因而其創作指向已不是政治式的歌功頌德或宗教式的頂禮膜拜,也放棄了精英式的極端個性和遠離大眾的傾向,而是面向公眾、美化環境、傳承文脈、塑造和強化環境特色、改善場所氛圍的一種創作活動。
①張仃主編 :《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壁畫)》,遼寧美術出版社,沈陽, 1997。/②陳志華 :《中國當代建筑史論綱》,見顧孟潮主編:《中國建筑評析與展望》,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③杜大愷: “中國現代壁畫的幻想、中興與裂變”,《裝飾》,1989.2。 /④彭鋒 :《美的意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