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敦煌壁畫拾零
張永權
內容摘要:通過品讀敦煌石窟中的部分壁畫作品,對敦煌壁畫中的“傳神寫照”“隨情賦彩”“教育思想”等進行分析與思考,進一步挖掘研究其歷史價值、傳統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把敦煌壁畫的精妙之處用于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將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 鍵 詞:敦煌壁畫藝術 造型 色彩 教育思想 敦煌是西部人的夢想,莫高窟是世界藝術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于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區25公里。據唐武周圣歷元年(公元前698年)碑文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前366年)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在莫高窟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那時起莫高窟營建的歷史也就開始了,并不間斷地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莫高窟保存至今有洞窟的崖面全長1700余米,依照洞窟分布情況可分為南北兩區,南區長1000余米,北區長700余米,原已編號的492個洞窟中,除第461至465窟分布在北區外,其余洞窟均開鑿于南區。在這些已編號的洞窟中,至今仍保存著絢麗多彩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其中許多壁畫雖經千百年的漫長歲月卻依然滿壁生輝、光彩照人。此外,還有多姿多彩、美不勝收、栩栩如生的塑像2415身,如果用莫高窟現存壁畫、塑像布置成高度為1米的畫廊,其畫廊可延綿長達45公里。它是當今世界上諸多石窟中連續開鑿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之一。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地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它的歷史價值、傳統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將值得我們世代研究。關于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我們還不能在短時間內作出妥切的結論。但是對敦煌壁畫藝術的研究,能進一步充實我國的繪畫歷史,其藝術價值的精妙之處用之于自己繪畫創作中,也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能傳承創新、與時俱進,美術工作者有必要繼續重溫敦煌壁畫,研究敦煌壁畫的造型藝術、色彩藝術、教育思想等一系列的問題,與今天的國畫發展相對照、相融合,以創造出中國繪畫更燦爛的明天。 一、敦煌壁畫傳神寫照的造型藝術 敦煌壁畫中所表現的世界是古代藝術家和廣大勞動人民以及其豐富的想象力開辟出的一個“法性無邊”的認識世界,他們力求以微塵的小千世界組成中千世界,再組成大千世界。另外,大千世界還包括了萬億小千世界,這些小千世界從一剎著手,表現從微觀到宏觀,從瞬間到永恒,小中見大,大中見小。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試想在當時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條件相對滯后的時代中,廣大藝術家和勞動人民通過堅韌不屈的敦煌精神,用勤勞樸實的雙手開鑿石窟,在油燈下描繪他們心目中的各種形象,力求以最美妙的繪畫表現形式和表現語言,把最淳樸的情感展現給觀眾和后人,這種真情實感的表達,成了繪畫史上的不朽篇章。繪畫是一種造型藝術。同時,敦煌壁畫也離不開造型這一藝術手段。敦煌壁畫所經歷的朝代久遠,所表達的內容豐富,所表現的形象眾多,使我們無法真正想象出在當時條件下,他們是怎樣刻畫那些形象的,畫中的一山、一木、一草、一鳥、一獸、一人物形象等是通過寫生,還是默寫,以及何種手段刻畫?有何藝術價值?一連串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筆者就以第296窟中壁畫上所描繪的形象來分析以上問題。 296窟興建于北周時期(公元557年-581年間),該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坐西向東,為覆斗形頂,西壁開一龕,前窟殘存少部分。前窟及甬道壁畫為五代重修時所畫。此窟是莫高窟藝術由西域風格轉為中原風格的代表窟,整個壁畫繪制精美,結構嚴謹,構思極具匠心。畫工將現實素材加入佛教圖式的意愿仍被抑制,壁畫形象大多以粗獷、概念化為特征,畫面因此體現出強烈的裝飾效果。296窟頂藻井邊飾紋樣中的飛禽走獸,既成圖案裝飾又不乏其生動活潑,猴子的造型生動準確,佛龕的造型簡單,團塊性強,在統一中求變化,裝飾性極強。孔雀造型優雅自然,又富于變化,整個圖案變化有序,排列整齊,方圓兼備,疏密有致,其造型之美妙不可言。窟頂北披西段,比丘尼故事中的人物動態變化多端、動物造型優美,房屋線條剛勁有力,有一定的透視效果,山、石、樹木變化也很豐富,但很概括。頂南坡東段善友太子入海故事,繪畫的人物夸張有度,坐騎刻畫精制入微。窟頂北坡飛天,造型優美、線條飄逸、動感極強。窟頂北坡東段福田經變中,蓋寺廟和蓋廁所情景中的人物半裸,刻畫簡練、雅拙。西壁龕內南側下方,鹿頭梵志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寫意而成,用筆潑辣純熟,情感熾熱高漲,從頭到腳一揮而就,沒有任何修飾和做作,可與當今現代派藝術相媲美。 可以說,敦煌壁畫中的各類造型超凡脫俗,充分體現了古代藝術家們的藝術智慧,他們能把自然形象藝術化地再現,他們筆下的形象古樸自然、傳神寫照、夸張有度、以少勝多、生動有趣。敦煌壁畫中的造型藝術,不是簡單的描摹,而是藝術家多年積累經驗所得。所有形象的刻畫均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們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形象與藝術家的情感和藝術創造有機的結合,和諧統一、妙趣橫生。藝術家們通過壁畫這種獨特的視覺藝術的表達、超現實的表現方法、非凡的創造能力、造型的具象與抽象的巧妙結合,非常有利于我們當今從藝者觀摩、思考與借鑒。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臺、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這些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服裝文化和古代建筑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