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素描:為新時期創業型老板“臨摹”
華飛
因為職業的關系,我得于廣泛接觸到這樣一個群體,并且和他們都有過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甚至作為營銷顧問全程跟蹤企業的發展;同樣也是因為職業的關系,我希望把這些創業型企業老板的故事寫出來,期望從紛繁復雜的現象和零碎的思維片段找到稍微完整的答案。這些創業型企業老板的創業歷程、經營理念、營銷模式等都各具特點,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如果非要給這些群體來個素描,尋找一些共性,對我們的事業帶來更多的借鑒意義,那么下面的一些總結,似乎可以放之四海。
膽識—創造成功的無限可能
談及創業,有人始終保持一種激情和沖動;有人則理性的對待,蟄伏等待更好的機會。然而,事實一次又一次的說明,如果理性的等待一旦落入保守的陷阱,成功往往也變得遙遙而不可期。成功就象一棵在你頭頂樹上的蘋果,當你不懈的努力去跳起來摘,總是比你靜靜的坐著等待而得到的機會多。而你花費更長的時間去靜等的結果,也只能有兩個:要么落下地的是成熟的蘋果,要么也有可能是已經腐敗的蘋果。換句話說,跳起來你得到的機會永遠要比你坐著不動的機會多。
3年前,海納投資機構總經理徐先生,還是一個游擊于地縣級市場的小代理商,當他和僅有的幾個員工決定要進軍省會城市,開拓全省市場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會如此快的成功,但他知道,一旦決定進軍省會,就要背負更大虧損的風險,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全部身家;然而,他同樣清楚的知道,不往更廣闊的市場進軍,等待他的就是一年又一年的小康般的安逸。3年后,他憑借著一連5、6個產品營銷的成功,迅速積累起數千萬的財富,并又迅速的成功進入經濟型酒店業務的開拓領域。一個以醫藥保健品和經濟型酒店經營為主體的投資型企業迅速崛起,而這一切,沒有多少人能夠想到,3年前,他甚至還在依靠著發小報、租柜臺這樣的粗放模式小打小鬧著。
這一切,沒有一種敢于到更廣闊的天地、競爭更激烈的市場中去搏擊的膽識和勇氣,成功是不可能降臨到他的頭上的。當我們更多的創業人士在不斷規劃著美好前景的時候,不如腳踏實地的去實踐,創業是艱難的,如果把這種艱難和壓力當作一種負擔,那么對一個期盼通過創業來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或許,安心的上班是最好的選擇。
感覺—來源于本土營銷實踐的第六感
50位非主流企業老板的成功,很多主流業內人士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很“土”,很隨意,做事業甚至沒有很強的規劃和計劃;沒有強而有力的團隊支撐,發展之初,公司完全是家族的翻版。然而,他們的感覺總是那么的準確和靈敏,總是暗自與主流營銷理論和管理理論相切合。2004年以前,當大多數醫藥保健品的經營者仍抱著“廣告產品不賣高價就沒有利潤”老套思路的時候,朋友薛總卻選擇了一個低至10元的產品,投放市場,居然火爆的出乎他自身的意料。問及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肖總的回答同樣質樸“這幾年大家都做那么高價位的產品,我就想來個相反的,做個便宜的看看”。這種回答放在營銷學院去講,準讓大家捂嘴竊笑,然而就是他這樣一種十元產品的選擇,不僅暗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更是市場差異化策略和定位策略的集中體現。哪怕他沒有這么去想,但他們去做了。當很多專家在喋喋不休的講如何通過差異化定位策略尋找市場機會的時候,正是這樣的一些非主流的企業老板們去做了,所以他們更快的成功了。在后來的醫藥保健品領域,低價策略一次又一次的被使用,幾乎在每一個品類領域都有獲得成功的例子。在一個人均消費水平還不是很高的中國本土社會里,價格,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撬動消費的有力杠桿。這一點,很多企業老板幾乎沒有從國民經濟水平的宏觀去考慮過,但他們確實迎合了這種消費特點,這就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沒有在社會和市場上摸爬滾打,沒有見多識廣的全局視野,沒有一種最“土”的百姓思維視角,恐怕也無法悟出來。
管理—難于言狀的把握和尺度
創業型企業老板在管理上多未健全,家長式的管理更為常見。很多時候,你甚至都會驚嘆,一個年銷售數千萬、甚至過億的一個企業,管理上居然如此的隨意,細節更是無法談及。奇怪嗎?也許專家的話更有說服力,聽過帝王管理學大師曾仕強先生的講課,你就會對這一類型的企業管理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認同。中國式的管理,在臺灣乃至世界華人圈里,似乎讓人看的更真切,然而,在國內相當多的創業型企業里,中國式管理同樣根深蒂固的存在。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苛刻而細致的制度,卻有著正常和高效的運轉。這是一種難于用語言來表述的管理精髓,甚至在不同的公司和企業老板的眼中,他也具有不同的尺度。在這些企業中,人成為重要的管理因素,而不是制度。性格和態度,往往成為這些企業選才的重要標準。企業中層,需要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開拓意識更強的干部;企業基層,更多的是需要踏實肯干,執行到位的人。用聽話的人,用熟悉的人,往往成為這一類型企業最核心的用人標準。然后,一層一層的循環下去,何嘗不是一個戰斗力強,執行力強的核心隊伍呢。這些企業老板除了具備良好的市場嗅覺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往往還具備高超的“盤人”技巧,盤的順,企業就高效運轉,而盤不順,也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如何盤人,就是如何管理的代名詞。
迷茫—第二次創業的心理障礙
在經歷了高度發展和超常規發展的階段后,在很多創業型的企業老板面前,充滿了誘惑,也讓他們充滿了迷茫:或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或盲目多元化,四面出擊;或擴大規模,貿然進軍全國。各種問題在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后,逐步一一顯露出來,一般來說,企業一但進入上千萬的發展規模,原有的經驗、團隊和產品結構等都需要經歷一個較大的調整,而這種調整一旦無法進入正常軌道,企業的二次創業或騰飛便會遭遇挫折。他們曾經靠著膽識和勇氣,憑借無與倫比的市場嗅覺和獨特的管理技巧,讓公司經歷輝煌,然而公司規模越大,他們越發現膽子小了,感覺差了,管理也跟不上了。迷茫接踵而來,他們陷入深刻的反思。甚至是公司比以往更有條件和資本上馬更大的項目,招聘更多有用的人才,卻往往是適得其返。于是,有人依靠外腦;有人加緊充電,卻往往也搞成個四不像,反而丟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優良的傳統。簡單的嫁接,成就的不是良種,而是異形。
所幸的是,他們中間有很多企業老板順利的度過了這樣一個創業的心理迷茫期,他們更能輕裝上陣,勇往直前;他們更快的進入主流視野,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他們對主流與非主流的超然理解和融會貫通,讓他們在國內特色的市場環境下更能如魚得水,再創輝煌。
他們很多時候,仍然是一個迷,在外人眼里,他們似乎成功的很容易,如果只是對他們的一種簡單的模仿,往往連自己輸在哪里都不知道。撥開表象的迷霧,探詢事情的本質,才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希望這樣一種的群體素描能讓我們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