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業“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
李廣
內容摘要 :高等院校中藝術設計專業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遠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傳統的教學存在一些妨礙創新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針對這些因素有的放矢,必須從課堂內容、組織形式、評價體系和知識延伸架構幾個方面探討具體教學改革的途徑,建立健全一套操作性強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素描 設計 傳統 教學改革 一、素描教學改革的目的 以前常說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如今已遭到質疑,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素描的原理是通過光線投射到物體表面,產生光源、反射光、投影等一系列物理現象,然后借助單色繪畫媒體,按照透視原理表現光影、明暗、結構,使觀者產生畫面具有立體感、空間感的錯覺。這種素描也稱作全因素素描,對于培養某些寫實性繪畫很有作用,它鍛煉了學生手和眼的協調能力,解決了觀察與再現的問題。而今天作為設計類院校開設素描課,觀察與再現早已不是培養一個設計人才的關鍵環節。因為設計涵蓋范圍很廣,所以其教學目的除了在培養美學及審美素質方面有共通之處外,與繪畫類教學有很大區別,其宗旨更為理性,更加注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質,通過深入研究后獲得新的表現構想,創造出具有獨創性的表現形式、語言、角度,追求更加明確單純富有表現性的效果。 二、問題與對策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德國設計學第一位博士李樂山認為妨礙創新教育有幾個重要因素:行為主義教育法、模仿式學習方法、“存在主義”的束縛、學習嚴重脫離實踐等。這些因素在深層次上妨礙了創新教育的實現,也是傳統素描教學存在問題的集中表現。針對這種狀況,大學階段素描課程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更新學生觀念,并確立一套為培養創造型設計人才服務的開放性素描教學體系。“設計素描”的提出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葉的“現代美術基礎教育改革”。其直接目的是為適應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建立素描基本功教學的新秩序。以現代設計為窗口,用科學和實用的觀點,吸收現代美術流派中有用的美學規律,逐漸改變我國美術領域中各門類的面貌……經過二十幾年各類院校的教學實踐,現代素描教學體系已初現輪廓,并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有許多院校已總結出相對成功的教學經驗。在這些經驗基礎上,我們不妨進一步梳理,以實現新的素描教學體系目標明確化、操作規范化、評價科學化。 三、素描教學改革的手段 現代素描教學內容改革的主體部分包括:造型美學的多維性、多觀性、多覺性、多象性訓練,促使學生尋找視覺經驗抽象轉化與傳達的形式規律,創造出新的思維產物,這是一個從具體對象或命題出發,把對對象的客觀表達轉化為自我心靈的思考,以及對主觀意念的傳達,研究、規劃出解決思維與對象共生的新方法,并最終體現為具體的表現形式。這其間要求具備:1.兩種表現能力:即表現何種內容情節的造型能力,也稱圖形創意;用何種形式如何表現,營造效果的造像能力,也稱圖像創意。2.兩種基本思維能力:即總結、概括普通性和本質性的聚合思維和延伸、創造的發散思維。3.兩種基本工作能力:即獨立思考、主觀判斷、個性化表達能力同團隊合作,互相學習、完善、共同創造能力。圍繞這六種能力的培養,素描課程的改革應從課堂內容、組織形式、評價體系及知識延伸架構四個方面展開: 課堂內課容的改革:現代設計素描中風格和精神面貌依附于具體的內容而從屬地存在,其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烘托內容氣氛或者僅僅作為裝飾,作品的核心部分是思想理念的創造、完善。由此看來,圖像創意與圖形創意屬于兩個相對獨立的訓練范疇,按照方法論的原則可以分別進行專項訓練,擺脫傳統教學中生硬的模仿、移植他人手法、扭曲個體審美情趣的被動(學生在學習他人或大師手法時,根本談不上深刻領悟,甚至談不上基本理解,像這樣的技術學習與文盲抄書基本沒有什么區別)。進行專項訓練即相對剝離圖形與圖像,進行實驗性練習,加大練習量、次,縮減作業規模,不追求作品意識。這種方法優勢是目的明確,內容輻射面廣,可以作為元素進行原始積累,為將來設計實踐自由組合畫面留下較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