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情感藝術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分析
佚名
【摘要】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Educationisnotthefillingofavessel,butthekindlingofaflame.”(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這個平臺上,應著重優化學生心理,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入手,充分點燃學生的情感之源,發現、激起、掌控、提升學生的情感素質,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從內部誘發學生對英語的求知欲,使之主動參與、配合教學,變苦學為樂學,變主動為被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充沛的情感中快樂地獲取知識。
美國語言學家Moulton曾說過這樣一句話:“Teachthelanguage,notaboutthelanguage.”我們可以理解為“教語言本身,而非語言的知識”。具體而言,就是說語言教學的目標不是語法規則和特例,而是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英語教師,要教授給學生的本身不是一種知識,而是傳授給他們一種交際工具、一種技能。而這種語言能力形成的基礎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素質(EmotionQuality)、學習策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教育心理學說明,人的認知跟情感(Emotion)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對學習有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情感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情感充沛之時往往感知敏銳,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記憶牢固。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這個平臺上,應該去努力發現、激起進而掌控、提升學生的情感素質。利用這種充沛的情感素質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段里,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和提升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空間。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對情感(Emotion)一詞的解釋是:“strongfeelingofanykind.”心理學上的闡述也異曲同工———由主觀引起而非理智作用的一種強烈的感情狀態,并且經常伴有心理上的變化。綜合兩種闡釋,這種情感狀態外在的表現方式是任意的,可以是喜悅,也可以是憎恨、同情、好奇、悲傷、成就感及自我價值認知感等。那么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如何去發現、激起進而掌控、提升學生多樣性的情感素質,從正面很好地利用這種多樣性的情感素質,使學生自覺輕松地跟隨老師進入角色,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學習,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呢?
1.從學生方面
一位老師如果想很好、很清楚地了解、掌控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素質,那么這位老師必須對其所教授的對象———學生有相當深的了解。想對學生有深入細微的了解,除了課堂上的接觸、溝通外,課堂外的時間更加彌足珍貴。由于教師所從事的是教學工作并非管理工作,除課堂時間外,其他時間幾乎不與學生接觸。一個學期下來,幾十個課時的課堂教學根本不足以讓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所感興趣的、所關心和所擔心憂慮的。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很好地把握學生的情感素質,發現他們情感上的變化,平時一定要利用一切機會與學生在一起。以高尚的道德情懷去關愛學生,加入、參與他們的事情,多與他們溝通,培養跟他們的感情。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與教師更貼心,把教師當作熟悉的朋友,他們的感情素質才會自然流露。而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和熟悉,教師也能很快接收到信息,并立刻利用、掌控學生的這種感情素質展開教學。例如:在07級本人所任教的班級中,有個班的學生非常活潑,好奇心很強烈。春節過后的第一次口語課,本人便利用了他們這種情感素質。由于好奇心,他們其實都很“關心”老師的寒假生活。本人便先向他們講述了寒假故事。講完之后,學生們一個一個也主動站起來講述自己的寒假生活。整個一堂課因為教師對學生“好奇”這一情感素質的激起和把握而變得“熱鬧非凡”,效果甚好。除了平時關愛學生,跟學生有良好的溝通,熟知學生外,課堂上利用不同的輔助教學用具,同樣也可調動學生的情感素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收錄機、投影儀、電視、錄像機、乃至多媒體已逐步被老師們作為輔助手段加以合理利用。這種合理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充分激起學生的情感素質。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蜚聲世界的演講稿“Ihaveadream”時,本人先將其中最精彩的一段“Ihaveadream
thatonedaythisnationwillriseupandliveoutthetruemeaning
ofitscreed:‘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thatallmen
arecreatedequal.Ihaveadreamthatonedayontheredhillsof
Georgia,thesonsofformerslavesandthesonsofformerslave
ownerswillbeabletositdowntogetheratthetableofbrotherhood.
Ihaveadreamthatmyfourlittlechildrenwillonedayliveina
Nation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
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通過多媒體以視頻方式放給學生聽和看,一遍一遍下來,在馬丁?路德?金激昂、充滿情感色彩的演講中,學生們漸漸有了情感的變化。他們先是小聲跟讀,繼而大聲朗讀了起來,到最后甚至忘情地朗誦。這個時候本人立即把握機會,在一群充滿了激情的學生面前為他們講解。從演講稿的人物背景、時代、歷史背景到整篇演講中的語言、語法點一氣呵成。學生也學得很快。再比如針對今年的特大雪災,本人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關于雪災的資料,包括圖片、數字統計、文字表述等,編成了多媒體課件(PPT),并配以音樂,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一下子全班寂靜。學生們同情、悲傷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一個個爭先恐后就SnowDisaster(雪災)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他們思維敏捷活躍,表現大膽出色,到最后他們甚至還引申到了環境保護等其他的方面。
動機是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或力量。它包括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沖動或企圖達到的目標等。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集中反映在成就動機上。所謂成就動機,是指根據個人愿意去做自認為有價值的工作,并為力求達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簡言之,即為追求成就,希望獲得成就的動機。所以英語教師應在教學中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激勵性質的評價方式,促成學生“自我價值認知感”、“成就感”等一系列情感素質。本人曾有過很多次這方面的實例經驗:在上課之前公布上次課后任務獲得“優”的學生,這些受到表揚的學生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情感素質較其他學生明顯要充沛;再或者課堂上一句簡單的表揚“Youranswerisexactlyright./Youdidverywelljustnow.”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帶著“喜悅”的情感。然后從課堂作業反饋的情況可以發現他(她)對這堂課的新知識接受和理解都相當好。本人的班上曾有個學生因為一個表揚,連續幾次主動答問,且一問比一問答得好。因為他的情感素質已完全被激起和掌控,他跟隨教師的節奏進入角色學習。并且在這種情感素質的支配下,他的思維越來越敏捷,理解力也隨之增強。
2.從教師方面
要充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迅速、有效地激起、掌控學生的情感,除關注學生方面的因素,教師本人也需做必要的工作。首先,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著裝和整體氣勢。作為老師,應衣著大方,整潔又不失好看時髦,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從第一秒在氣勢上抓住學生,讓他們的情感素質“動”起來。其次,教師課堂用語的情感色彩也要豐富多樣。英語,作為語言,應繪聲繪色、抑揚頓挫、有慢有快、有高有低地從教師口中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AsHornby.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Extendedforthedition)TheCommercial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