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流行中提煉 在傳統中升華——藝術欣賞教學的幾點感悟
潘麗
在瀚如星海的藝術作品中,流傳開的多為藝術精品力作,而面對這些精品力作,當代中學生似乎并不買賬,越是年代久遠的藝術精品,越是成為學生拒絕的對象。今天,當學生只把目光轉向流行音樂、行為藝術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在藝術欣賞教學上做一些思考。
一、從當代藝術中尋出藝術之根
當代中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喜歡行為藝術。我們首先要肯定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積極的審美趨向,如流行樂中歡快的節奏、充滿青春的火熱激情,行為藝術對哲學的深層思考等等。但多數作品還是通過感官刺激而成為中學生的新貴。據調查顯示:喜歡新型藝術形態的中學生大多數并不能理解作品中一些深層次的藝術思想,更多的只是叛逆心理的一種宣泄、一種對多數人追捧對象的盲目追捧、一種耍“酷”。然而作為藝術本身而言,更主要強調的是對美的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極具個性化的時代,盡管藝術的表達方式、形式不一樣,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仍是藝術作品的主流趨勢。作為引導者,要能夠從這些學生喜歡的當代藝術品中,挖掘藝術本質的東西,讓他們從中認識到藝術的本質,這是藝術欣賞中的首要任務。中學生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有RAP、街舞、商業大片等,而靜態的作品幾乎走不進他們的生活。對于這些藝術作品,我們要善于引導,對學生不能忙著否定。這些流行的時尚的藝術形式能流行開來,是有著它獨特的形式美的。歡快的節奏、鮮明的色彩、瑯瑯上口的語言等,這些藝術語言中學生是很難上升到美的高度的?!爸痪壣碓诖松街小?,欣賞這類作品時,如何上升作品的藝術高度,摒棄作品中的糟粕?我們可以嘗試從學生了解作品中的量上面入手,在原有了解的數量基礎上,再次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不再局限于校園中流行的作品的數量;通過在課堂上的提高問答,逐步讓學生明白這些藝術作品為何會流行,從而了解這些作品中的形式美、語言美等,進一步貼近藝術的本質。對藝術感悟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而可引導他們形成對流行藝術的批判眼光,從中尋找美。前期大量的工作之后,我們可再從藝術的根本對學生灌輸多元化的審美取向,并向多種藝術形式拓展,包括許多靜態作品,如繪畫、雕塑等。
二、從傳統優秀作品中感受多元化的審美傾向
前面提到,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瀚如星海,而且中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種抵觸情緒,不愿去關注它們。
隨著年代的久遠,要去把握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求對中學生重點以感受為主、了解為主,開拓多元化的審美趨向。作為教者,面對眾多的藝術作品我們也需要作一個分門別類的整理工作,按藝術史的發展方向進行梳理,將同時代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將古典的與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將平面與立體的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通過反復比較作品,不同的、相同的審美趨向就顯而易見了。這時,我們需要用第一階段的階段性成果作為一個引導:什么是流行?古典的作品流不流行?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比當代的作品形式差?這是一個帶有幽默感的時髦話題,很容易吸引住在流行中有所提高的學生的注意力。 古人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也需要豐富的精神追求。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往往古典作品的出現也是屬于那個時代流行的產物,無論是貝多芬還是華彥鈞,無論是米開朗基羅還是畢加索,無論是半坡文化的陶紋罐還是明清的青花瓷,它們都屬于那個時代的流行文化、尖端文化,而且隨著文化層的積淀,這些帶著鮮明時代特征的作品已深深烙上了獨特的美感,有很多的藝術成就,連我們現代人也是無法達到的。像達芬奇的繪畫作品、貝多芬等大音樂家的交響樂作品,當今有幾人能夠達到甚至超越?這樣引發起學生對時代久遠作品的好奇之心后,再從中感受多元化的審美趨向,就簡單、明了多了。
三、從個性化的作品中提升獨特的審美情趣
在人的審美中,受文化教育、成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最終還會形成一些獨特的審美情趣,這就是個性化審美。在多元化審美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審美,不再是盲從的,在肯定多元審美的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是對多元審美的進一步提升。當今社會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我們不能對學生統一標準,也不能是僅僅拓展審美范圍。學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臺階式的上升,或者是審美方向的改變。對此,教育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最終,學生通過各類批判欣賞之后,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
欣賞的這一階段,主要是對藝術品的批判接受。接受的最初,學生對作品的喜愛處于一種朦朧狀態,還難以上升到理論階段。此時的教育要善于把握時機,對他們進行理論的引導:是雄渾博大的,還是溫柔婉約的?是充滿激情的,還是冷靜理性的?要讓他們清楚:自己為什么會喜愛這類作品?這類作品中包含著哪些美的因素?同時,我們還要思考的是:能走進他們個性審美的作品還有哪些?經過這一階段的提升,會逐漸形成學生個性化的審美。需要補充的是:學生的個性化審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指導者的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從流行中提煉,在傳統中升華,要培養中學生對美的正確理解,逐步形成對作品的批判接受能力。只有這樣,藝術欣賞才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