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表現研究
戴小梅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藝術表現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為使演唱的歌曲達到感情真摯動人,扣人心弦,在解決好聲音技巧的同時,不可忽視歌唱的藝術表現。就演唱藝術而言,我們必須善于把握各民族的風格特點,從這些歌曲中,創造出它的思想感情最深處生動而激勵人心的音樂形象;必須善于把它其中包含的情感傳達給聽眾。歌唱并非僅僅是正確無誤地表現技巧,也是一種創造性的高度個人化的自我表現。
歌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練的發聲技巧,生動地表達歌曲作品的思想內容,以優美的歌聲去感染聽眾,使聽眾獲得藝術享受。由于大多數民歌都是經過多少代流傳至今,這就需要演唱者對作品進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得到正確的理解。演唱者應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豐富的藝術想象及完美的歌唱技巧,才能有利于恰到好處地表現歌曲的主題思想。
一、熟悉了解作品
1.要唱好一首民族歌曲,首先要熟悉、了解它,將它唱準確,如果沒有把歌曲唱熟,要想準確的將其風格和內容表現出來是不可能的。因此,熟悉了解作品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礎,也是做到“聲情并茂”的前提。
熟讀并分析歌詞。要想唱好一首歌,必須對歌詞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研究。歌曲的思想感情,雖然是借助于歌詞和旋律共同體現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體內容與情感的細微變化,主要還在于對歌詞的理解、體驗和感受。這是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人物、事物、景物的種種表現,抒情、敘事、詠嘆的種種變化,喜怒哀樂的種種表情等等,無不都是通過語言表達的結果。因此,通過歌詞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聲樂藝術表情達意的關鍵。
2.對演唱作品的旋律的準確把握。歌曲中的詞作為一種情景的表現,自然是為曲調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礎的,而旋律則是詞的深化和發展。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結合曲調反復視唱,領悟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和聲與伴奏的配置。在視唱過程中,對曲譜的每一結構、每個提示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對歌曲有一個客觀完整的形象,這就好象繪畫之初有個輪廓一樣。演唱者必須從紙頁上的曲譜中跳出來,把從文字與音符中獲得的印象,經過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復領悟,不斷體驗而受到感動,并激發起內心真切感情的激蕩。
置身其中通過自己的形體、手勢、眼神、表情和飽滿的歌聲來感染觀眾,把復雜多變的心情給觀眾交代清楚,才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這樣曲譜才能被溶化,歌詞與旋律才能升華為演唱者的音樂思想和音樂語言,從而在歌聲中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
二、深刻理解作品
情感的表達是通過許多具體的手段體現的。演唱時外部形體的表演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內心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把握。因此,不論是演唱民歌還是民族歌劇中的詠嘆調,都需要認真分析設計角色。
1.在演唱民歌曲之前,必須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內容。作品的背景、時間、地點甚至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張揚還是內斂,他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等等,都要做細致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把握所扮演的角色。 2.演唱時應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規定的或設計的環境中去。如陜北民歌《南泥灣》,這是一首歌頌紅色大生產時期359旅的歌曲,被廣為傳唱是被選入大型歷史舞蹈史詩《東方紅》,由郭蘭英演唱之后,深深地印在了人民群眾心中。這是一首優美的贊美歌曲歌曲,歌曲通俗生動,很富有新意。形象化而有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人們為開發南泥灣熱火朝天的激情。歌詞把南泥灣的過去和現在進行了形象的對比,細膩的表現了南泥灣在黨的領導下,在軍民齊心協力的勞作下,一個全新的南泥灣形成的過程和熱愛之情。演唱時要注意荒山、人煙、莊稼、牛羊。要唱出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感覺。
演唱所有歌曲,都要該認真分析深刻理解作品,盡量讓自己做到情景再現,這在表現上更加細膩和真實,讓觀眾身臨其境。
三、豐富的生活體驗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品要想感染人,就要深入的去了解生活,不接觸不體驗生活的藝術作品是缺乏感染力和真實的,是經不起考驗的。如果連歌曲本身的內容表現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在演唱時打動觀眾呢?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的人,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多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的情感世界,多看一些文學書籍和文學作品,從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要多接觸社會豐富閱歷,學會一些感動,擁有積極開朗的心態、感受和體味到喜悅、悲傷、離別、思念、興奮、悠閑、豪放等情感和情緒,并能夠真正地受到感動。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體驗和感受到的真情實感傾注到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四、運用咬字吐字表現音樂的內在
正確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是良好表現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民族唱法對咬字吐字要求更高。要做到吐字如珠,字正腔圓,演唱時正確的咬字吐字,在此基礎上,由于歌唱者的風格不同,在演唱時還要做到語氣的準確,要把握作品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如果能夠適當的了解一些地方語言,會對自己在演唱時有一定的幫助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