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園林中植物造景藝術與研究(上)
未知
【摘 要】:回顧了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的歷史, 剖析了我國植物造景的現狀并對其發展進行了展望, 探討了園林植物造景的主要作用。論述了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的藝術特征與手法。通過分析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現狀,探討園林植物造景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園林植物 植物造景 傳統園林
The plant makes scene art and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ark
Abstract:Have reviewed history of making the scene of plant of garden of our country,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king the scene of plant of our country and looked forward to its development, have probed into the main function of making the scene of the garden plant. Have expounded the f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plant mak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tactics of the scene. Through analys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plant makes the scene , draw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making the scene of the garden plant.
【Key words】:landscaping for plant, Garden plants, Traditional garden
1 園林植物造景涵義和發展
1.1 園林植物造景涵義
園林植物造景[1],就是運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題材,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體)來創作園林植物景觀。
1.2 中國傳統園林中植物造景的發展
我國的古典園林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造園活動見于文獻記載[2]。古典園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造園藝術,到宋代就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清代中葉以后,更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終結階段,現存的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縱觀園林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園林,其目的都是為人服務的,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于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經濟技術水平。
1.2.1殷商至秦漢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上世紀70 年代,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遺址發掘中,獲得一塊刻有盆栽花紋的陶塊,可見,早在7000 年前我國就有花卉栽培了[3]。然而,園林植物在各個歷史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其的認識和應用也在不斷的加深和發展。我國最早的園林形式是囿,出現在殷商時期,它是將一定地域加以范圍,讓花草果木、鳥獸魚蟲滋生繁育,并挖池筑臺,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后來統稱園囿,以后則發展為以種植觀賞花木為主的園苑。在長達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時期,我們從聞名中外的《詩經》中可知此時園林植物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為眾人喜愛的觀賞花木。據載:吳王夫差曾造梧桐園(今江蘇吳縣),會景園(在嘉興),記載中說:“穿沿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這說明當時造園及花木配置已具相當高的水平。戰國時期,屈原《離騷》載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里已明確提到木蘭與菊花已成為觀賞植物[4]。
秦漢期間,隨著封建社會的出現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的發展,園林植物的種與品種都很繁多,引種馴化活動也十分頻繁,此時人們對植物是綜合利用:觀賞、食用及提供生產資料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2000 多年前的秦代,我國就有了街道綠化。
1.2.2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自然山水園林的出現,人們對植物在園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講究。《洛陽伽蘭記》中記載:“當時四海晏請,八荒率職......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競夸,祟門豐室,洞房連戶,飛館生風、重樓起霧,高臺蕓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入其后園,見溝讀賽產,石蹬碓堯,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云。”可見此時園林中樹木很多,配置上已很講究意境。西晉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園,園內樹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樹為主調,其他的種屬則分別與不同的地貌相結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如前庭配有沙棠,后園植有烏,柏木林中梨花點綴等。而且在這期間,隨著佛教、道教盛行,寺、觀的大量興建,相應地出現了寺觀園林這個新的園林類型。
1.2.3隋唐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農業生產空前繁榮,同時也是園林的全盛時期。隋煬帝所筑西苑,方圓二百里,苑內十六院繞龍鱗渠而筑,庭院周圍均植名花,渠上有橋,過橋百步,既是郁郁蔥蔥的楊柳與修竹。這里種植的植物,已作精心布局,使山水、建筑、花木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在唐明皇的宮苑中,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藥,庭院中植千葉桃花,后苑有花樹,興慶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葉白蓮,太液池岸有竹數十叢;唐朝的長安城人口一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規劃最嚴謹的一座繁榮城市。政府對城市街道綠化十分重視,嚴禁任意侵占街道綠地。居住區的綠化由京兆尹(相當于市長)直接主持。居民分片包干種樹,“諸街添補樹......價折領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畢” [5]。主要街道的行道樹以槐樹為主,間植榆、柳;皇城、宮城內則廣種梧桐、桃樹、李樹和柳樹。據此,可以設想長安城內城市綠化是十分出色的。
1.2.4宋元清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宋元清初時期為我國園林的成熟前期,造園時對花木的選擇栽植,利用園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獨特的風格:造園時十分注意利用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喬木以松、柏、杉、檜等為主,花果樹以梅、李、桃、杏為主;花卉以牡丹、芍藥、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臨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
在宋朝出現了以花木為主的園林,如天王花園子、歸仁園、李氏仁豐園。《洛陽名園記》[4]中記載歸仁園:“歸仁其坊名也,園蓋盡些一坊,廣輸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藥數千株,中有竹千畝,南有桃李彌望”,說明此園為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
元朝的版圖大,宗教活動多且復雜,寺、觀廟宇也很多,其中多有建置園林的,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景觀最美。當時到過大都的朝鮮人寫的《樸通事》[5]對其有詳盡生動的描寫:“殿前閣后,擎天耐寒傲雪蒼松,也有帶霧披煙翠竹,諸雜名花奇樹不知其數。”可見,在優美的園林景觀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須的。
清朝中葉和清末隨著園林的日趨成熟,造園時對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清代晚中期園林,因建筑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種植,因此改為同種植物少數植株進行叢植,如叢桂之內,不以其它花木雜之。或采用幾種花木少數植株進行群植,如在粉墻前面豎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于詩情畫意,或在大樹周圍用磚石砌成花壇,雜蒔各種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園林植物,使之構成一幅幅生機盎然的圖畫。尤其在庭園中還運用盆花以彌補永久性灌木景觀缺乏變化的不足,開花季節,選擇佳種,置于臺階回廊兩側,或置于客廳、書齋內,使園景更加美麗而又不失季相變化。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學會了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許多植物用于園林中創造植物景觀,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園林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園林獨樹一幟,為世界造園史上的藝術瑰寶[4]。
1.3 我國植物造景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視園林建設,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市場經濟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運用種種園林植物創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園林,改善環境質量,創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是時代的召喚,歷史的潮流。建國以來有很多以植物景觀著稱的公園,如早期的杭州花港觀魚公園[6],突出“花”和“魚”的主題,全園面積18hm2,草坪就占了40%左右,尤其是雪松草坪區,以雪松與廣玉蘭樹群組合為背景,構成空闊景面,氣勢豪邁;還有柳林草坪區與合歡草坪區,配植以四時花木。全園觀賞植物共采用157個樹種,以傳統名花中牡丹、海棠、櫻花為主調。另外,成都望江樓公園是我國最大的以竹景為主的公園。 植物景觀不僅能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且還能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現在,由于環境惡化,人類愈來愈渴望回歸大自然。我國的園林建設也以植物景觀為主,建設生態園林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此外,近年來各地積極營建森林公園,相關部門也紛紛成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據統計[7],截止1990年底,我國共建立了48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陸地生物群落保護區438個,面積32151978hm2,占國土面積的2.98%。在城市園林植配置上,不僅注重植物的造景功能,更注重植物的抗污功能。眾所周知,我國素有“園林之母”的美稱,但對園林植物的利用卻很少,我國目前大多數園林中,作為園林綠地種植的植物不超過200種,用于綠地常見的園林樹種僅有雪松、懸鈴木、香樟、龍柏、大葉黃楊、海桐等十幾種,草本觀賞植物更為貧乏,全國各地幾乎千篇一律:一串紅、三色堇、金盞菊、雞冠花、萬壽菊、百日草等十幾種,且大多數的園林植物從國外引種,我國特有的觀賞植物栽培不多。其次,在選種育種培育優良及新品種上水平較落后。在植物造景上,除少數大城市如杭州的園林植物造景的科學性及藝術性的水平較突出外,大部分還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再者,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及傳統的古典造園理論的影響,在園林建設中人文景觀投資大,占地多,植物造景用的植物種類仍局限在傳統的種類及配置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