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聯現實主義對十七年電影影響--以電影《林家鋪子》為例
張丹旭
摘 要:《林家鋪子》是“十七年”的優秀電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據著名小說改編,影片賦以典型性的由一個小百貨商店折射出了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細膩的人物刻畫更是為影片增光添彩,成為了現實主義的經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過對影片的研究,分析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理論對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影響。
關鍵詞:林家鋪子;現實主義;十七年電影;典型性
影片《林家鋪子》是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水華擔任導演。講述的是發生在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江南杭嘉湖地區的一個小鎮上的故事,小業主林老板經營林家鋪子,在時局下,商店經營步履艱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林老板關閉了林家鋪子,帶著女兒乘一葉小舟而去。留下一些更為弱小的貧民輾轉于死亡線上。無論是茅盾的原著,還是夏衍的改編以及水華導演的影片,都展示出了整個時代的面貌。影片通過對30年代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典型環境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典型形象,同時展現出解放前中國社會面貌和人民斗爭生活的縮影。
一、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以及中國電影對其的學習
(一)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理論。1934年,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的方法理論為蘇聯文藝創作指導原則。大會通過的作家協會章程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蘇聯文學創作和文藝批評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1]”。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要求蘇聯電影工作者,特別是蒙太奇學派的大師們,更真實、更具體地去描寫蘇聯的社會現實,去創造一種“為大眾的藝術”,而不是具有抽象意念的知識分子的藝術;要去表現富有社會內容的內在沖突,而不是強調形式主義的外在沖突;要去具體地刻畫人物形象,而不是僅限于即興的人物速寫等等[1]。
(二)中國電影對其的學習。1949年至1966年間,由于中國也正在與蘇聯較為接近的文藝路線,中國的文藝工作者開始大量借鑒蘇聯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在電影領域,除了對蘇聯影片的引進外,也在30年代已有的基礎上對蘇聯電影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面進行了提高。文藝界在多次對“革命現實主義”、“社會主義時代的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等理論進行討論之后,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也作為中國的一種創作原則和創作方法來進行學習、使用和傳承。1953年2月,中國作協和中央電影局聯合召開了第一屆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周揚在《第一屆電影藝術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電影“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要求,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是“創作上惟一正確的方法”,這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作為電影創作的主要原則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礎。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批評從此成為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界的方法論基礎[2]。
二、影片《林家鋪子》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體現
1959年矛盾小說《林家鋪子》被搬上了大銀幕。導演水華很好地把握了夏衍改編的劇本的特點,以嚴謹地現實主義手法,找到了恰當的影像風格。導演選擇了一種客觀的角度,注重生活的自然流程,讓環境和任務自然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全篇多用全景、中景,多用長鏡頭,始終注意將人物放進具體的環境中去,在表現人物的同時,展示人物生活的環境。影片風格樸實、含蓄淡雅[3]。
(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體現。影片《林家鋪子》是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成的。短篇小說原本作于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戰爭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是一篇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而影片《林家鋪子》中導演以極其凝練的敘事,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沖擊的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林家鋪子的命運,也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這一部影片從最真實的一面表現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時期,國民黨官吏的敲詐勒索,高利貸者的剝削等重重難關下,民不聊生,民族商業破產的悲慘遭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的景象。它全景觀多層次的反映出中國社會30年代的現實以及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在艱難中發展為背景。縱貫中國現實,中國人民在摸索著艱難前進。我們通過當時中國人民對東洋貨物的態度,可以全面而直觀的體會當時社會的殘酷。人們都出于愛國的因素而放棄購買使用也許當時的中國人民喜歡的東洋貨,這明確表現出了當時中國人決心抗日的勇氣,直接將人民帶到了反抗帝國主義的歷史時期。導演水華也說,“才省悟到其內蘊不僅是豐富多姿而且含蓄深刻,逐漸體會和把握到它是一部豐富而深刻地反映我國30年代初期災難深重的社會縮影的作品,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具有高度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一面‘鏡子’[4]。”影片上映之后,評論者對《林家鋪子》的贊賞也是多方面的,有人認為“地方色彩的濃厚和生活氣息的強烈,也是這部影片的明顯特點[5]。”這也充分體現了影片基于現實主義,力求還原真實的特點。
(二)敘事方式的體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求藝術家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但在后來的實踐過程中,稍有變奏,“典型論”明顯占了上風,它要求創作者刻畫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自然主義的描摹,而是要有所提煉,有所升華,為了表現主人公身上的光輝品質,甚至可以忽略主人公(特別是英雄人物)身上的缺點;二則要求創作者以社會主義的精神教育人民[2]。結合影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典型性。現實主義講究的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首先尋找現實生活的素材,然后對素材進行整理、凝練、概括,再通過突出典型的手法,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當然,現實主義要求作者應該從紛繁的現實生活中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人和事,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細節的真實性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再現。現實主義作品就是要求細節描寫要真實,并且具體的事件或者形象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生活。影片開始的部分,小鎮中各家店鋪以降價銷售來迎接年關,農民對于琳瑯滿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們僅是看看就匆忙離開,刻畫了農民購買力降低的細節。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林家鋪子,而是廣泛存在于所有商戶。影片通過對小鎮故事的講述,卻讓人們看到了小鎮以外的世界。林家鋪子在當時各種勢力的圍剿下,面臨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而就是這樣真實可信的時代背景,更加從時代因素映襯了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2.人物形象的體現。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林老板是具有典型的雙重性的。一方面,他是受壓迫的對象,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軍閥、地方惡勢力的壓迫下艱難的維持著自己的生意;與此同時,林老板又同樣對比他弱小的人們進行著壓迫、剝削,以求繼續生活,所以他也是一個壓迫者。例如影片在對原著的一個改編的內容上面,編劇增加了一個林老板向另一個商戶王老板索債的情節。林老板原本被各種勢力壓迫收到人們的同情,但一個細節的改動,卻又凸顯出時代的殘酷和林老板為了生存的“狠心”。這個細節讓人覺得真實可信,更加強了影片整體的情感氛圍,遵循了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影片中,林老板女兒也被塑造成一個愛國進步青年,與父親不同,她主動加入了抗日的宣傳活動,而不是被動的承受,具有新一代愛國青年的表現。這樣從一個角度展現了當時愛國青年們的愛國行為,增加了真實感,突顯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
3.客觀性。整部影片,作為觀眾我們都是以客觀的角度去觀看的。而影片的創作者也同樣以客觀的角度來敘述小鎮的生活,沒有試圖用更加明顯的方式表述思想傾向和愛憎情感,而是在影片的場面和情節中絲絲體現。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林老板是一個有些才干的小商人,他在艱難的時局下為了自己的生意能夠持續經營,想出種種辦法與各種勢力周旋。但是最終由于民族危機的沉重,如小鎮一般的地區經歷了農村經濟破產,農民的購買力低下,無法維持民營的小本生意,而當地各種惡勢力的進一步打壓,使得林家鋪子無法擺脫破產的命運,這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局面。
從影像來看,影片的影調濃重而黯淡,有力地創造出影片的悲劇氛圍,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時代感是重要元素,準確的時代界定和呈現是必不可少的,而表現方法多種多樣。該片這樣一種表現無疑是成功的,這是藝術的客觀寫實。在林明秀所在的學校,學生們正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而穿著日制長袍的林明秀必然會受到同學的指責。之后,鏡頭跟隨明秀運動,利用遠景、全景或近景,更加細致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同時影片不僅僅從大環境角度去介紹時代,還進入人物的內心,用人物的心理反應去折射時代。在結尾林老板坐船離開小鎮一場中,我們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緊鎖的林老板,耳邊卻仍然傳來上一場景中張寡婦的凄厲哭喊,這在觀眾心理層面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于那個時代的強烈情緒。
(三)“大眾電影”的體現。在藝術為大眾服務的口號下,電影創作要以鮮活的人物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來使廣大觀眾接受。所以為了使電影能夠服務于更多的觀眾,電影題材和手法的變化就成了關鍵,而這也正是導致觀眾層次變化的原因。“廣大人民都能看懂電影,要讓大眾都能看上電影”成為了基本目標。影片《林家鋪子》就是選取動蕩社會的“一角”,是觀眾們既熟悉又可重新認識解放前的社會環境的影片。來自于小說的文本題材,帶來了很強的觀賞性。導演和工作人員將方方面面細心考量安排到位,再加上具有歷史感的鏡頭效果,必定會帶給觀眾以通俗易懂且精彩引人的大眾電影影片。
三、總 結
《林家鋪子》成為一部經典的現實主義影片,是由于其題材貼近時代現實,深刻形象,同時意旨明確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風格質樸、手法細膩的表現林老板的悲慘遭遇,從而揭示出當時各種勢力的矛盾沖突,將當時中國社會時代基本特征展現在觀眾面前。但這并不就等于說它是完美的,從現如今拍攝技巧的角度來說,影片在表現手法的方面還是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現實主義是電影世界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樣式,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理論的影響,我國十七年電影在汲取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創新,而形成了我國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風格。
[1]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 李蓓蓓.蘇聯電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對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影響[J].電影文學,2009(14) . [3] 鐘大豐,舒曉鳴.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4] 朱安平.林家鋪子:屹立在峰頂的精品[J].大眾電影,2006 (7). [5] 何家槐.看優秀影片《林家鋪子》[J].大眾電影,1959(19).